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其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学专著。后世对其湿温病研究较为深入,实际其对寒湿病同样重视。病理上,吴鞠通提出湿邪致病,最易伤阳、寒湿致病,伤及五脏理论,治疗上,把三焦辨证同样灵活应用于寒湿病的治疗,重视中焦运阳、下焦通阳、壮阳之理念,并善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寒湿病,其方法灵活,用药精道,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2.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讲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真是一句千古名言,值得三思。我们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指导着防治疾病的实践。古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所总结的理论知识,就是“古训”,如不把它继承下来,也就谈不到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科学是带有继承性的,前人的成就正是为后世发展科学奠定了基础,医学也不例外。所以,继承与发扬是统一的,要发扬就必须继承,可见“古训”不可不“勤求”。  相似文献   

3.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7):389-389
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源泉,所以当人体发生病变时,从气论治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由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陆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篇,计27章。一为基本理论篇,主要分述古代哲学气说、《内经》气论、历代医家对气的论述、气的分类与功用、气的特殊活动等;二为治疗方法篇,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后汉时期受法家思想影响,在古代医学上曾经有过卓越贡献的医学家。两汉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唯心主义和以王充为代表的法家唯物主义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形成鲜明的对立局面。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汉代的社会生活和  相似文献   

5.
基于《寒湿论治》理论视角下,试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论治思路、瘥后调理三个方面探析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结合发病地点的地域、气候特点及病患临床表现考虑“寒湿疫”为该病的根本病机,强调辨证论治应综合考虑病变部位、寒湿多寡、体质差异、时令变化、病程久暂、兼夹病证的相互影响,瘥后调理应重视理气化痰、醒脾开胃、健脾渗湿、温肾益气、理血通络、激阳柔筋的综合运用。《寒湿论治》是中国第一部寒湿病学专著,内容丰富,深入学习挖掘,可使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加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对该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阮诗玮教授编著的《寒湿论治》一书,试从寒湿病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与病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点、四诊信息、诊疗方案以及预后,认为该病主要中医病因为寒湿疫毒,病机主要为寒湿疫毒侵袭肺脾,重者凝闭心肺,甚至内闭外脱、危及生命。同时根据表里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分为寒湿疫毒在表、寒湿疫毒闭肺、寒湿疫毒入营入血、恢复期四个阶段。这一思路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德艺千秋》一书1999年2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拜读一过,了解到出身中医世家的罗文谟先生的生平概略及艺术风貌,感到其才艺出众,作品功力深厚,人品情操高洁,感人肺腑,给人的感觉不仅是参观美术馆的书画展出,而且是在读现代史,听名教授讲中医与美学艺术修养的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8.
<正> 《妇科奇难病论治》一书为广西中医学院班秀文教授撰著(以下简称《论治》)。1989年6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来,迄今已三版刊行,在医学界广为流传,深受欢迎。是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融作者数十年丰富的临床实践和心得与古今妇科精华为一炉,卓然成一家之言。读后深受启迪,获益匪浅,诚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妇科佳作。1 学术精湛独有创新考历代医籍,对妇科奇难杂病的专著较  相似文献   

9.
《重固三何医案》,三卷,系清代名医何元长、何书田、何鸿舫祖孙三代之治验医案,由清末医院陆晋笙等汇辑成编。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本书有民国1918年石印本与钱宗抄本。何氏医学世家,源出汴梁(今河南开封),其支派衍流的地域,涉及浙江杭州、江苏镇江、奉贤、青浦等镇。何氏可谓儒医世家,肇始于南宋何楠、何彦猷兄弟,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41)起,经元、明、清至今,延绵八百余年,历二十九世,编著医论、医案、方药等医著130余种,现存88种,方志、家谱中有医传可考者约350余人,可谓“杏林堪称独步,宇内亦属仅见。”何氏医学,父子相传,世代…  相似文献   

10.
吴光烈主任医师世代业医 ,为吴氏医家第六代传人 ,现任南安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受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其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治病疗疾 ,屡起沉疴 ,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在其业医六十载之际 ,由其哲嗣、学术继承人吴盛荣副主任医师将其经验整理成册 ,定名《吴光烈临床经验集》刊行 ,得到中医同仁的普遍好评 ,1996年获第二届国际医圣杯学术著作二等奖 ,1998年又获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金像二等奖及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盛荣同学又将其妇科经验著成《吴光烈妇科治验歌诀》问世 ,诚为吴老学术经验继承整理之又一大…  相似文献   

11.
代安 《东方养生》2010,(7):42-45
比尔·盖茨之前,曾经蝉联两届世界首富的日本企业家堤义明,从平民走到了世界首富,展现了传奇的人生。堤义明总结其一生,自己是《荀子》的信徒。  相似文献   

12.
田瑞曼 《河南中医》2012,32(2):134-135
《伤寒论》第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对于本条中的“里有寒”,历代医家颇多疑惑,错讹说较多,均需改动原文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若从医理认识此条,并无疑问,仲景此处之“寒”并非与“热”对应之“寒”,而是指邪气,此“寒”字正是仲景重视医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婴童哮论》一书,是导师王烈教授撰写的防治小儿哮喘的专著,由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分昔医论哮、当代治哮、治哮实践及家长须知4部分。该书问世1年,深受读者和广大哮喘患儿家长的欢迎。不久前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优秀中医药著作并获奖。我们不仅有幸阅读此书,而且亲历王老防治婴童哮喘的实践。特别是王老总结临证研究防治哮喘,历60年的经验,概括为精治细防,去根除苗的理论,成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非外感专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就被认定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风寒性质外感病,于是《伤寒论》的范围愈来愈狭,对指导临床的意义愈来愈小,无怪要产生学了无用的错觉.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其六经和八纲结合的辨证体系,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随证治之的治则与因证制定的治法和方药,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指导意义.之所以被长期误作外感病专著,主要因循名失实.《伤寒论》的注释者尽管有数百家之多,但由于囿于书名,绝大多数仍局限于外感病,明明是外感夹杂杂病的条文,仍专就外感解释,无怪理欠圆通,牵强附会.虽然也有一些医家,对《伤寒论》中伤寒与杂病合论之旨  相似文献   

15.
《傅青主男科》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著述的辨治内科杂病、男性疾病等的中医著作。其中在论治"男子精少"中提出了诸多精辟的见解,并且其所运用的治疗方法、用药配伍等不拘泥于前人思想、独具特点。《傅青主男科》中论治"男子精少"注重脏腑调养,强调气血精津的重要性,重视从"痰"论治,并提出导致"男子精少"的"六病机":精寒、气衰、痰多、相火盛、精少、气郁,对现代男科的男性不育症、少弱精症、阳痿等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旷惠桃 《中医药导报》2010,16(6):13-13,16
中医临证之要,在于辨证论治.辨证之要,一辨病位,二辨病性;论治之法,则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曰: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张子和<儒门事亲>又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均强调了谙熟中医方药理论与应用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  相似文献   

18.
<正> 《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为元·忽思慧所撰。忽思慧(生卒年月及医学事迹不详),蒙古族人,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年)任宫廷饮膳太医。学识渊博,精勤不倦,熟谙蒙汉两种医学和营养学。《饮膳正要》元天历三年(1330年)初刊于世,迄今已有660余载。本书早年传去日本,我国明清两代又多次翻印。现存的版本有明经厂刊大字本,涵芬楼影印景泰刊本、商务印书馆铅排本、198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蒙文本、1985年3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刘玉书校点本等。《饮膳正要》的内容与特点全书三卷,首卷载有三皇圣纪、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聚珍忌馔5篇。三皇圣纪篇分别叙述了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的生平业迹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养生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瑰宝不仅蕴藏于历代医药专著之中,且大量散见于某些经史子集尤其是笔记杂著之中,历代笔记杂著汗牛充栋,要从中搜寻中医药资料,真有如大海捞针,常令人望洋兴叹。最近,陶御风等热心于中医药文献研究的学者,将散见于唐、宋、元、明、清五朝笔记杂著中的零珠碎玉广搜博采、发掘整理,辑成《历代笔记医事别录》(由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出版),是一本颇具学术参考价值并足以引人入胜的医药趣味读物。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琦副教授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学专著《中医男科学》已正式出版。该书全面阐述了中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