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中“眩”之病机分为虚实两大类:虚为精血亏虚,清窍失养;实为水湿痰饮,上犯清窍,蒙蔽清阳,虚实之间又以水湿痰饮等病理因素为主。水湿痰饮致眩可导致肺中虚冷,津液不布;饮停胸膈,上蒙清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风湿郁遏;湿热蕴结等。因虚致眩可导致虚劳失精,正虚挟风等。制方合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等治法,用药以利水、健脾、温阳类为主。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3.
4.
痰饮病是体内水液停积于局部的一种病证。“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总原则。笔者通过学习《金匮》痰饮篇 ,试对“温药和之”论述如下 :1 “温药和之”的含义“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重要原则。所谓温药是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温运为主 ,温热药能助胃阳、燥脾湿以胜阴邪  相似文献   

5.
陈继婷  王俊霞 《河南中医》2010,30(9):839-84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本文从痰饮的形成,饮邪的性质及特点,温药的功效综合分析,阐述痰饮病必用温药,说明温药既可温化饮邪,又可调节水液代谢,杜绝痰饮生成之源。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列举结肠癌化疗后便秘、前列腺癌放疗后尿潴留、宫颈癌术后盆腔脓肿、食管-贲门癌化疗后手足综合症4则医案,介绍临证应用当归芍药散辨治恶性肿瘤并发症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7.
8.
9.
痰饮证治,可归纳为: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和胃降饮、温中化饮、温肾化饮、分消痞散饮、攻逐水饮等八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治疗大法。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  相似文献   

10.
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有关痰饮病机及治法方药的基本特点,指出其痰饮治法方药对现代临床仍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诠释了《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认识,《金匮》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及四饮的分类并依据其滞着的新久,提出了伏饮,留饮之名,痰饮的病因病机不出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中,痰饮的外在表现有八大症状,但及其病位,病势,病性的不同四饮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其共同特点是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等特点,痰饮在治疗上《金匮》指出温药和之的大法,但其所用方剂可具体分为温脾化饮,温肺化饮,温肾化饮,温胃化饮,通阳化饮,涤痰逐饮等六种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议“病痰饮”治以“温”与“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方论》首设"痰饮"病名,重点在论述"饮"。广义"痰饮"依其饮停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狭义"痰饮"只是四饮中的一种。其形成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异常,尤其是脾的升降运化、开阖枢的作用。影响水液代谢,使常道聚饮为患,变证从生。治疗当以"温药和之"为总则,采用温阳、发汗、利尿、逐水的同时,始终注意健脾和胃,顾护阳气。从"饮"治疗高血压病之"眩晕"等症,按脾虚水停,肾虚水泛,肺寒饮聚的不同分型,分别采取温脾蠲饮,温肾散饮,温肺化饮,渗湿利水等法,以扶正祛"饮",既能改善,消除症状,又能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14.
中医本科五版《金匮要略讲义》“消渴”篇篇名为“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但在讲义里,于该篇篇首的释义中称:“篇名‘小便利’,《衍义》、《论注》、《编注》、《悬解》、《心典》等住本均改作‘小便不利’,与内容较为符合,宜从。”六版讲义则直接写成对、便不利”并释曰:“原版篇名‘小便利’,现据多数注家均作‘小便不利’,宜从。”以上两本讲义的改动,均未提出充分依据。笔者认为,该篇篇名就是而且应当是“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理由如下。1“消渴小便利”是一个固定的症状组合,其含义即今之“消渴病”…  相似文献   

15.
"满""燥""青""涩"四字,即"瘀血"的四大主症。然而若是遵循教条主义,受原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就会固步自封,有失偏颇。瘀血的临床表现除了胸腹胀满疼痛、口干舌燥、舌色青紫、脉涩不利外,还可有痞块、感觉麻木、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痈疡、胎动下血、神志异常等诸多症状和体征,前者是辨证的基准,后者为鉴别的补充;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前者是对普遍性的归纳,后者是对特殊性的演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也是学习传统中医药的必读之书,但是惟有理论联系实践,从书本到临床,再从临床实践回味经典理论,反复实践,反复研读,不断加深理解,才能逐渐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处,才能寓发扬于继承之中,才能让经典成为提升自身的中医学理论水平和诊疗技能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有关肝病证治,虽未列专篇论述,然综观全书,散见于多篇之中,其内容颇为丰富,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肝病证治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原则。若用该理论指导临床,首先必须辨清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深刻理解温药和之;最后在临床治疗痰饮的过程中,准确全面掌握温药和之治则,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和而不偏”的中庸和谐思想,探讨《金匮要略》中“和之”的用药配伍规律。本文从内外相合、协调水湿、气机相谐、气水血同调、调和阴阳、调和虚实六个方面出发,阐述仲景用药的平衡用药观念,以便拓宽临床杂病诊治的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中首先基于“少阳枢机”之升降出入与证候之寒热虚实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黄芩汤较小柴胡汤偏于治疗枢机“入”之不能者,其有和转而降收的功效,适用于偏热证、实证、津亏的病证;其次,基于对“合病”内涵与黄芩功效的探讨,发现《伤寒论》之合病实则病在一经,或虽有多经症状,而病机却在一经,一经的症状取决于另一经的病机,故黄芩汤亦是病在少阳,而证见两经之症候,而黄芩一药虽苦寒,但已内含宣通气机之力;最后则通过两则临床医案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