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太阳病坏病,失治误治而病情恶化的概念及治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从诊断、分析到治疗,环环相扣,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高度而准确的概括,是中医治则的大纲,并突出了中医治病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对治疗一切疾病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伤寒论·平脉法》第4条例举"诈病"论四诊合参,舍脉从证,及舍证从脉的辨证方法。笔者受此启发,结合当今中医临床所见,首次提出"主诉偏倚"的概念,并将"非刻意诈病"视为是影响主诉偏倚的主要因素之一。提示:在患者描述病情受到多种媒体信息影响的今天,中医临床辨证,更应该排除各种干扰,全面采集四诊信息,综合分析,注意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以充分体现《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从辨识证候到处方用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虽源于《黄帝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有机结合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刘渡舟先生认为:"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1]关键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并不是单纯强调辨证论治,而是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在辨病基础上,准确把握疾病的阶段性特征,施以具体治法。《伤寒论》中的"六病",即三阴三阳,是一系列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证候表现的总概括。《伤寒论》极其强调误治之危害,之所以产生误治与片面强调部分临床表现而忽视整体病机有较大关系。临证只有把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出中医治病严格的规律性和高度的灵活性,从而避免机械地看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神。该文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伤寒论》中的出处及含义谈起,详细探讨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治方法,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特色,强调了中医诊治疾病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但不能失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7.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表明《伤寒论》诊断疾病的思路及过程,是脉与证的集合,体现了"脉-证"合参的辨证思维与方法,为辨证论治之雏形,为后来中医辨证论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说明"识脉证""辨脉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医者易也","易"是指《易经》的"易",意即中医是秉持辨析正邪、燮理阴阳之理济世救人的医生。究竟中医如何看病?《伤寒论》第十六条指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三确认":"观其脉证",是四诊合参确认"主证";"知犯何逆",是辨析病因病机确认"主变";"随证治之",是针对主证、主变确认"主方"。而其关键又在于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以"寒"为切入点探讨疾病,是因为寒邪致病最普遍,对人体的影响也最大。证是论治疾病的着眼点,但其背后的根基是病机,病机因人而异,因此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举方说法是《伤寒论》的论述模式,保脾胃、治杂病是其基本要领。《伤寒论》以"人易感寒"为切入点,运用"六经"辨证论治杂病。《温病学》以"热必伤津"、"湿滞蕴热"为切入点,运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适合于论治温病温热证,而"三焦辨证"更适合于论治温病湿热证。运圆思维在于运而圆、圆而运,循环往复,运行不断。中医成熟、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才有了各家之长、流派之别,各家能互补,流派应共筑。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经为辨证论治理论及方法的导源,而《金匮要略》从病因、发病、诊断、脉法、治疗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脏腑的病机理进行证候分析,以脏腑辨证的方法对杂病进行论治,合《伤寒论》之六经辨证,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基本理论和诊察疾病的特色。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强调了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同时论中六经病皆以“脉证并治”名篇,证,脉并重,把脉象与病因,病机,治疗,予后有机地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属脉学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笔者仅就《伤寒论》中有关脉诊的主要内容略叙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病、证、症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伤寒论》病、证、症的层次结构,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1.病、证、症的概念 从《伤寒论》病、证、症概念来看,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别疾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一部以六经辨证体系为基础,运用四诊八钢,对疾病各阶段的辨证论治进行全面阐述的集古代医学大成之作。对《伤寒论》中立法用方有关禁忌的条文进行整理,如方药禁例中的桂枝汤禁例、栀子汤禁例、小柴胡汤禁例,治法禁例中的下法禁例、汗法禁例,从其避免医源性变证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以期对现代中医临证遣方用药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体系。作为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是从《伤寒论》开始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从《伤寒论》中的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拉开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序幕。 《伤寒论》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尽管《伤寒论》言简义赅且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近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都通过四诊去获得资料,而在《伤  相似文献   

16.
以《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提出一种模拟医生进行辨证论治思维的计算机模型设计。该模型设计基于Neo4j的图数据构建技术、Cypher语言的图模式匹配技术以及Jaccard相似度公式,旨在实现对输入症状进行分析、推理,以明确病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结果,并给出对应的治疗方剂,即模拟《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过程,以期为中医临床辅助诊疗模型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7.
李士懋教授精研《伤寒论》,对《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领会深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内经》"谨守病机"的疾病治疗观的具体实践;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应用在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正>《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主要贡献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当代的医学上仍然是优化的,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伤寒论》对复杂病机证候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思想。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伤寒论》中的复杂病机证候是指多经同病及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并见、阴阳混淆的病机证候。现从治疗原则方面探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包含辨证与论治两个阶段。即根据四诊以辨证,所选之方药或所组之方药必须要与所辨之"证"符合。病机即病因导致某证候和某证候出现特定症状与体征的过程,对病机的分析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病机主要就是体现在某"证"出现特定的症状与体征的过程,而辨证论治也是围绕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即据症(包括望、闻、问、切)以辨证、审证而察机、据证参机以选方、随证而加减,而其中的关键即病机。现在中医大夫之所以出现临床效果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中医特色与中医思维。如果应用西医思维来统摄中医,其临床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中医大夫只有坚持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自信从而培养铁杆中医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含义以及对中风病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的探讨,以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