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体会山西省吕梁地区医院(033000)张巧英关键词糖尿病性神经病,中医药疗法一、阴虚血燥、热毒蕴盛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而长期不愈,邪热入营血,灼血伤络,以致经脉涩滞,肌肤失养,甚则热蕴成毒,血燥生风,出现各种异常感...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治疗成本高,预后差等特征。中医根据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充分运用足浴、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内治外治相结合,有效延缓了疾病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中医治疗本病的独特优势。为深度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对本病的临床应用,文章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特色疗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期、迁延期、后期的病因病机,并将其中医辨证论治体会作一初步介绍,以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正宇 《新中医》2011,(7):152-15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肢端末梢麻木、发凉、疼痛、感觉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是中医学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笔者临床中对于DPN的中医药治疗略有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主要是由于血糖代谢异常累及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并发症。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蚁行感,晚期可能会出现溃疡、糖尿病足,严重者会导致截肢。DPN是糖尿病致残的重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并未明确,西医学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抗氧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改善代谢紊乱、止痛等方法进行病因及对症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该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使用西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DPN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痹证"范畴,中医学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运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分别对糠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论述。西医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入手;中医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专方治疗和针刺疗法入手,通过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研究开发出更适合于临床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我们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中医“消渴病”、“痹证”、“痿证”范畴。是由于消渴病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络脉瘀滞,筋脉失养所致。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筋脉痹阻。主要临床特征为肢体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可并发难治性溃疡、急慢性骨髓炎乃至败血症、肌肉萎缩、瘫痪、关节畸形等。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优势。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痹证"、"消渴"、"痿证"范畴。神经病变可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运动和感觉障碍。现将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有:吴深涛教授认为本病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灼津成痰、成瘀~([1]);佟剑等~([2])认为其是气阴两虚,无力运行气血,致脉络瘀滞而成;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总数60%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达90%~100%。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治疗困难。西医认为早期可治,晚期不可逆。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下肢痿软甚至瘫痪,属中医麻木、痹证、痿证范畴。  相似文献   

10.
<正>刘大哥今年53岁了,发现糖尿病4年。他对自己的身体非常在意,按时吃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所以他的血糖控制得很好。最近几个月来,他经常感到双足发麻、发木,就像穿了袜子一样的感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我们就要警惕患者是不是患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由于临床检测手段提高,发现其患病率可达到90%以上。患者常有四肢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  相似文献   

12.
陆汉军  白凝凝 《中医杂志》2006,47(11):874-87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计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并可单独或合并存在。初期多表现为肢体尤其是双下肢远端的麻木、发凉或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并有乏力口渴、动则汗出等,中期以肢体末端麻木疼痛为主,并可伴有乏力、消瘦、脘腹胀闷等;晚期可有明显肢体疼痛、麻木,遇冷加重、二便不畅等。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夜不能寐,或者腹泻脱水,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出现在糖尿病虚、损阶段,病程日久,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病变病位在络.其病机关键是气血两虚、瘀血阻络,与肝、脾、肾脏有密切的关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大法.针灸治疗该病临床效果显著,取穴以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肺俞、脾俞、胰俞、肾俞为主,随症加减穴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一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其特点以感觉神经受累较早,以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特点.近年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无论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结合近五年的相关报道,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医者查阅。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雪梅 《四川中医》2004,22(2):15-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现代医学目前在治疗上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利用中医中药对该病进行辨证治疗效果较明显,本文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病理的认识,具体阐述了该病的中医辨证依据、分型论治的要点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思路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期应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电生理检测、定量感觉试验,以及症状、体征评分进行综合判断。分型论治可根据病机特点分为三型,即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血瘀风动型;脾肾阳虚、痰瘀互阻型。瘀血阻络贯穿始终,故应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并处理好补虚与祛邪、辨证与辨病、未病与已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60%-90%,可累及肝、脾、肾三脏,其病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其本,以瘀血、痰浊、水湿常相互交阻,留置于经络,贯穿DPN整个病程的始终。气阴亏虚是DPN发病基础,痰瘀痹阻、脉络失养是DPN的病理特点。目前大都在控制饮食、运动、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理化指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中药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芪黄汤内服联合糖痹外洗方沐足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观察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糖尿病专科病房的70例辨证属于气阴两虚脉络瘀阻的DPN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5例治疗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芪黄汤内服+糖痹外洗方沐足,35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包括:常规降糖以及弥可保静推营养神经、硫辛酸静滴抗氧化治疗。观察2周。比较用药前后两组症状、多伦多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数据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能提高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多伦多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外综合治疗能安全、有效改善DPN患者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的临床症状,改善多伦多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