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键  牛淑平 《中医杂志》2011,52(24):2075-2077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的鼎盛得益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对新安医家群体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总体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新安医学文化现象的深入认识.统计分析可见,时间方面,新安医家始于晋唐,盛于明清;空间方面,新安医家分布以歙县为中心,覆盖徽方言区;望族方面,新安医家以程、汪、胡、吴为主,与徽商大姓保持一致;行医区域方面,以江南为主,影响辐射全国.  相似文献   

2.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家们在医学理论、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等方面皆有建树,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医肝病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亦不容忽视,其中的诸多观点和临床特色鲜明,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肝病理论体系,但后世医家对此鲜有挖掘和整理,以致于其学术特色未能广泛地呈现给世人。笔者以新安医家论肝、治肝、养肝等为切入点,从新安医学典籍中选取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展开简要论述,以期呈现出新安医家在中医肝病方面的基本特色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对明代御医、著名新安医家徐春甫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内经》为宗,“诸贤”羽翼,徐氏以《内经》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发展;②经络养生,未病先防.徐氏首先提出“经络养生”的观点,主张通过调理经络与穴位来调理脏腑的功能;③治神为要,补泻为辅.徐春甫在针灸临床应用中,特别注重治神.正所...  相似文献   

4.
程松厓是新安医派的重要医家,《松厓医径》是反映程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从重切脉"八纲"统领脉法、宗脏腑辨证辨病互补、悟仲景尽现处治活法3个方面,对程氏的学术思想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旴江医学是我国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名师代出,著作宏富,学说纷呈。就消渴病而言,诸多医家医著秉承先贤,继承创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消渴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气虚乃消渴发病之源,脾胃是消渴发病之初始病位,药食兼用是治消之妙法,截流防变是防消之大计,其丰富了消渴病证治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喻嵘  吴勇军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43-444
隋唐医家对消渴病的论治探析喻嵘吴勇军指导陈大舜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医学就有关于消渴(包含西医学的糖尿病)的文献记载。此后历代名贤倍出,著述纷呈,使中医在消渴病的理论与治疗上自成体系,不仅丰富了世界医药宝库,而且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7.
新安医家汪昂成功之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医为本的思想、普及型的著作特点、深厚的儒学功底和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以及成功的商业出版活动,是促成新安医家汪昂在医学上取得成功的几个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8.
“十大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岜、汪昂、叶桂、程钟龄、吴谦、郑宏纲、程文囿,均经历不凡、著述丰盛、理论与实践成就突出、学术创新活跃,文章从成长历程、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著作等方面,对他们的医学成就和贡献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诊疗思维的各个环节都有创新发明。笔者认为,在治法创新上除“固本培元”外,新安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还形成了“调理脾胃”、“养阴护阴”、“准《伤寒》法”等特色治法。“调理脾胃”法与“固本培元”法一源双流,以“后天元阴元阳不足”论治为分野,从培补“脾胃元气”到“脾胃分治”,从脾虚分阴阳论治到脾胃各分阴阳论治,以吴澄理脾阴、叶天士养胃阴最具特色,弥补了李东垣《脾胃论》之不足,拓宽了从脾胃论治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家精于“察色按脉”,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舌诊辨证,发明舌诊燥湿诊法,辨分受邪轻重、病位浅深、证候属性、预后转归并确定治法方药,还补充了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法,独具匠心,发挥出了舌诊的真正作用,被后世奉为准绳;汪宏编著《望诊遵经》,系统归纳总结望诊内容,发明“相气十法”,作为纲领而与“五色主病”合参,已成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隋唐医家论消渴病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诸病源候论》是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等的著作 ,成书于隋大业 6年 (公元 60 1年 ) ,全书五十卷 ,是我国最早的证候分类著作。《诸病源候论》中有消渴病诸候专篇 ,共 8论 ,对消渴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变证、防治做了全面的阐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分别成书于公元 652年和公元 682年 ,不但继承了《内经》、《伤寒杂病论》及《诸病源候论》对消渴的认识 ,还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而且记载并创制了许多防治消渴行而有效的验方。《外台秘要》成书于公元 752年 ,晋唐年间散佚的许多医书 ,都赖此书而得以流传 ,它概括总…  相似文献   

13.
程鉴为清嘉庆至同治年间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嘉庆年间秀才,为名医程正通后人,幼承家传医术,后于浙江衢州行医,传道雷逸仙,逸仙之子少逸得父传,为程氏再传弟子,少逸之子雷大震与歙县程曦、三衢江诚等人,皆受业于少逸。程鉴精悉历代医籍融会贯通,学术造诣颇深,撰有《医法心传》1卷、《医约》4卷流传于世。学术上,程鉴不仅推崇张仲景之学,对伤寒、温病见解颇深且尊古不泥,创新五行之说。临证中,一方面程鉴辨治诸疾、审察病机,药稽本草、验之有得,用药独到每获良效,并以临床实际力证其对伤寒、温疫、痢疾、痘科及损伤等病证的独到见解;另一方面程鉴集前人之所学,探本溯源,揭示张仲景伤寒杂病合论之旨,即张仲景伤寒方论本可统治杂病。  相似文献   

14.
程文囿于《杏轩医案》中总结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其中重温补思想主要受明代浙江医家张介宾的影响。程氏在治疗妇科病时亦重温补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经带疾病重视温补冲任,对胎产崩漏力倡温补气血,遣方用药强调益气温阳。临床应用,多获佳效。摘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对痹证的诊治卓有见解,汪机擅长温补,培本固元,孙一奎承丹溪之学,受汪机温补思想的影响,阐发命门动气,以温养下元为重。他们对痹证的分类和证候辨别亦均始于经典,治疗上汪机善用参芪,孙一奎多用虫类药,同时配伍益气健脾之药。两位医家在痹证的诊治思路与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为当今痹证的诊治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吴楚是明代著名新安医家之一,《吴氏医验录全集》为其从医经验汇编,通过探析《吴氏医验录全集》中7例伤食医案及8例食厥医案,总结其辨治食积的经验。他认为食积的病机为食填太阴,脾失健运,痰涎乃生,阻滞经络气血。重视问诊及脉诊,指出寸口脉盛、寸口弦滑有力等为伤食脉,强调从发汗特点、汗后症状、脉象特点等方面辨明食积发热与伤寒发热,以消食导滞健脾为主要治法,脾胃虚弱者则以补脾为先、消导为后,重视病后调养。重视脾之阳气,强调温则食化、养护脾胃,临床好用性温之品以助脾阳、健运化,对于食积郁热者常用大黄以通腑导滞,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7.
周洁  王鹏 《江苏中医药》2024,56(4):63-66
痢疾是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流行特点。民国时期著名新安医家程六如针对痢疾不同证型提出用消导利湿法治疗食积痢,清暑退热和中法治疗湿热痢,扶阳升举法治疗休息痢。其善用荷叶包六一散治疗挟湿类痢疾,赤白糖拌炒山楂治疗痢下赤白,木香导滞丸为底配合山楂枳术丸、二陈汤等治疗食积痢。程氏治痢临证经验独特,疗效显著,对现代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崔默庵别号默庵,安徽省太平县甘棠村(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人,而非安徽省当涂县人。他是清初的医家,而非清代后期的医家。崔氏长于临证,每有奇思,有“崔一贴”之誉,撰有《时疫流行与伤寒不同方论》,王望文曾拜其为师学医。  相似文献   

19.
20.
新安一带,人文荟萃,在这里诞生了一支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其代表性医家在针灸方面造诣颇深。如王国瑞补泻分明穴法相应说;汪机热证可灸,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的观点;吴崑针药同理五门针方说;郑梅涧首创郑氏三针说;吴亦鼎明证审穴灸有宜忌说。本文收集、梳理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在针灸方面的学术思想,并加以总结,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