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心脏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临床中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这种疾病易发于中老年人,有着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简称心衰)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是由各种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心功能受损时出现的病理生理征候群。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的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胸痹的范畴。中医很早就有关于心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心水"病名,并指出心阳虚是心衰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同时提出水降于肺,治于脾,统于肾,故肺虚不能通调水道,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肌受损,使心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也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肢体浮肿等.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也有较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静  许丹  丁智  贾秀兰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20):1559-1560,1562
心衰即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所出现的最常见的一组综合征。心衰所致水肿主要见于各种心脏疾病所致右心衰竭,利尿治疗为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西医利尿药虽起效快、作用强,但长期应用利尿效果减弱,尤其对于顽固性心衰水肿需要静脉用药,且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各种心律失常等。吾师贾秀兰主任医师从医30余载,根据长期临床观察,以五苓散加味治疗心衰水肿取得良好疗效,现将贾秀兰主任医师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的一组复杂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1].中医学中并无"心力衰竭"之名,但根据其临床致病特点可将其归为"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阳虚乏、运血无力造成的。心气虚乏,心脏就会舒缩无力,从而不能很好地推动脉络中的血液畅通运行,津液不是渗出脉络之外,成为水肿,就是停留在脉络之内,成为瘀血,日久就会络息成积,瘀血、水肿等病理产物胶结在一起致使心脏变形,进一步影响阳气、血液运行,造成心衰的发生。络息成积反映了心室重构。目前心衰的治疗从心阳虚衰血癖立论的系统研究仍较少。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血流动力学参数仍然是心衰状态的重要代表,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新的心血管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估仍具有特殊价值。本文将对愈冠心痛灵方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进行临床研究,以期说明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型CHF患者的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s Failure,CHF),简称心衰,指静脉血回流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及最终归宿[1]。临床上多以组织灌注不足、肺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力减低,食欲不振,发绀和水肿等。随着人口老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综合康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心肌的收缩力因各种疾病而减弱,不能将静脉回心血液充分排出,使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从而引起静脉系统瘀血。动脉系统血液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身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发生一系列症状和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中医学无心力衰竭之病名,但根据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以及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类似“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这一病理状态,常是各种心脏病的最终结局.但如能及时正确地进行临床与康复治疗,心衰可以纠正。而维持相对正常的功能,使患者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简称心衰),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喘证”、“痰饮”、“水肿”、“心悸”、“积聚”等范畴。笔者对近年来中医在临床上对心衰的认识与治疗进行总结,为中医治疗心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心衰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或者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或者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连年攀升,西药治疗存在价格昂贵、依存性差等问题,西医西药联合中医中药治疗成为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选择。中药复方制剂心衰康为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在临床治疗慢性心衰中取得较好疗效,此文简要就阳虚水泛型心衰的中医发病机制、西医发病机制、中药复方制剂心衰康药物组成方义及心衰康相关实验研究论述如下,以探索其发挥疗效的中医、西医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提供理论依据,拓宽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因心脏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降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心水""喘证""水肿"等范畴.郭维琴教授认为心衰是在正气亏虚的前提下,产生瘀血、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上凌心肺、外溢肌肤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郭教授在治疗心衰时分别从气、血、水3个方面入手,以益...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心力衰竭各时期证候主要见于中医的"喘证"、"水肿"、"心悸"等病。现就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  相似文献   

13.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持 《吉林中医药》2006,26(11):71-7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下简称心衰)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情况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一旦形成,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治疗难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系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心排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都可发展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主要是扩血管、强心、利尿、降脂、降低心肌耗氧量等。笔者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益气活血中药对慢性心衰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因多种原因造成心脏原发损害 ,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目前 ,仍以西医常规治疗为主 ,临床治愈率较低 ,对血液流变学影响不大 ,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使心衰进一步加重及发展为血栓的基本条件。为此 ,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益气活血中药 ,治疗慢性心衰 ,对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明显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 6 0例 ,为 1 999年 7月— 2 0 0 1年 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依据性别、年龄 ,原发病、病程和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55-57
心衰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心衰终末阶段可伴有冠心病三支病变,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现代医学治疗棘手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心衰可明显心衰诸多症状、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治疗等优势。当归四逆汤来源于《伤寒杂病论》,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心衰终末阶段合并诸多治疗棘手疾病的患者后,患者的心衰症状及指标明显改善,结合现代文献药理研究,证明经方治疗心衰终末期合并诸多疾病的优势所在。以当归四逆汤治疗心衰终末期患者为例,根据心衰临床演变的规律,从六经角度阐述心衰发病的机制及心衰治疗的原则,为临床防治心衰的进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泵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现代中医学将其命名为"心衰病",一般分为心肾气虚、阳虚、气阳两虚或心肾阴虚、阴阳两虚等,临床以心阳气虚、血瘀水停证候较为常见。治病必求其本,故当先温心肾之阳,兼化瘀利水,是为标本同治,心阳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当心脏失去了代偿能力以后心室舒张期末的容量超过一定限度,心脏收缩无力.产生将静脉回流心脏的血液不能充分排出.心输出量减少,动脉系统内血液供应不足,静脉系统内郁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根据心衰的程度分为四级三度。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足,表现为全身血液循环减少和静脉瘀血的一种综合性疾病.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脾胃病变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形成或者加重,为了进一步探讨从脾胃论治慢性心衰的可行性及其疗效,从而对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李东垣脾胃损伤理论与慢性心衰的关系浅述于下. 1 脾胃损伤是慢性心衰的重要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心衰"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心悸"、"胸痹"、"怔忡"、"水肿"、"积聚"、"喘证"等范畴.  相似文献   

2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情况下,由于心脏泵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心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理过程,一旦形成,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