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以心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造成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主要特征。患者常反复发作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晕厥等。生活质量差,尤其是青壮年患者,心脏猝死率极高。1995年Gigwart首先报道非手术心肌消融法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我院导管室2002~2004年采用经导管化学消融心肌术8例获得较好效果。现将介入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左心室造影对诊断特殊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1例特殊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结果 21例心电图均显示相应导联的T波倒置,但只有8例患者达到对称深倒的标准;超声心动图只检出其中的9例患者符合局部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造影检出人武部病例的局部心肌肥厚,18例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例诊断为心室中部肥厚型心肌病,其中心尖肥厚型有11例呈左心室:黑桃“样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全部病例大致正常。结论 左心室造影在诊断特殊类型肥厚型心肌病中有重要价值,可明显提高该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例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018年6月至2022年4月的临床资料,总结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既往多次发病时临床表现均为胸闷、胸痛。心电图提示V2-V6导联T波倒置,最大振幅0.8 mV。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示左心室心尖心肌相对增厚,左心室舒张末期基底段下壁厚度为6.85 mm,心尖段下壁厚度为12.17 mm,心尖段下壁与其后段下壁厚度之比为1.78,舒张期左心室呈"黑桃尖"样改变,伴左心室运动异常。患者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盐酸曲美他嗪对症治疗,随访3个月,无特殊不适。 结论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特别是早期无症状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时易被漏诊,需综合心电图、影像学等手段方能明确诊断,尤其是完善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将有助于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王引利  何川  陈丽  黄深  蔡琳 《华西医学》2010,(9):1711-17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199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显著的心肌肥厚、左心室缩小、左心室收缩功能超常,舒张功能明显降低。但临床表现不一,医生对其认识不足。结论高血压病导致心脏受累,直至发展为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程长,病情隐匿,且患者多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导致临床诊断困难,甚至误诊、延误治疗。目前对其治疗措施有限,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正逐渐运用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这一技术是针对供应肥厚心肌的特殊间隔支血管,用无水乙醇进行人工心肌梗死治疗,达到使部分肥厚心肌坏死、变薄的目的,从而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我科自2002年4月至2004年11月先后对6位患者实施PTSMA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UCG)、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中UCG示正常,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全部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论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采集正常人18例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0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后,分别测量其不同心肌节段在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峰值速度,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组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及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之比均明显小于正常组,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与正常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显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较正常人减低。  相似文献   

8.
影响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晶波  林佑善 《临床荟萃》1999,14(19):907-908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显著肥厚(主要累及室间隔),致使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往往可发生猝死,而且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的原因不明的一种心肌病变。近年来,通过对一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追踪和随访,认为某些因素可能会对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产生影响。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对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其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尤为明显,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发生率较高。有人作统计发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猝死者为5.4%,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该病主要以心尖部心肌肥厚为特点,好发于40~50岁的男性。现将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1例经皮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护理。患者术前易发生胸痛、焦虑等,术后可发生猝死、出血、便秘、恐慌等情况。严密观察病情,并针对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治疗的关键。2014年10月-11月我科采用经皮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成功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一例,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肥厚,尤以室间隔肥厚为著的心肌病,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对诊断肯定,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考虑手术治疗.作室间隔肌纵深切开术和肥厚心肌部分切除术以缓解症状。自1984年以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部分切除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定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短轴心内外膜运动速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5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作为HCM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左心室短轴各节段的心内外膜运动速度及厚度。结果30例正常人的左心室短轴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至心尖水平的心内外膜运动速度及速度差呈递减趋势。3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小同节段心内外膜运动速度及速度差值均有改变(P〈0.01,P〈0.05),且与相对应的室壁厚度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范围在-0.60--0.88)。结论心内外膜运动速度及速度差的变化能够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受损的程度及心肌功能,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技术具有同时显示全方位任意角度的多个节段心肌运动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慧玲 《护理与康复》2011,10(3):272-273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基本病态是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1]。临床表现因发病年龄而不同,1岁以下婴儿较1岁以上儿童严重,婴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遗传性疾病,1958年Teare首次报本病。其特点为心肌肥厚,心腔无扩大。临床表多样化,是较大儿童和青少年猝死的原因之一。肌以不对称性肥厚多见,可累及室间隔,偶见向性肥厚。由于心室肌肥厚使左心室腔缩小,多有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14日,我院对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成功进行了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与遗传有关的原发性心肌病,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未经治疗或仅经药物治疗,年死亡率达1.7%~4%,约50%的HOCM患可能发生猝死。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切除肥厚的心肌及植入DDD起搏器创伤大,费用高,患不易接受。经皮穿刺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系经冠状动脉室间隔支注入无水乙醇,导致与左室流出道梗阻相关的室间隔肥厚部分局限性心肌梗死,削减室间隔心肌质量,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HOCM的非手术性疗法。自2002年开始我们为6例HOCM患进行PTSMA治疗护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和超声造影判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各节段是否伴心肌致密化不全,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方法 39例临床确诊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用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和超声造影进行检测,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总体厚度和心肌致密化不全厚度,比较造影前后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检出率及致密化不全厚度占心肌总体厚度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伴有心肌致密化不全18例(46.15%,18/39),致密化不全节段46处(7.09%,46/649);超声造影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伴有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例33例(84.62%,33/39),致密化不全节段181处(27.98%,181/647)。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尖部心肌致密化不全厚度与超声造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2)mm,(5.6±0.2)mm,t=-13.46,P<0.001]。超声造影能更清晰的勾勒出心内膜线,且造影剂能够充填致密化不全心肌的小梁间隐窝,可明显提高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检出率。结论超声造影是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尖节段伴有心肌致密化不全准确、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昌生  杨英珍 《新医学》2006,37(3):153-155
1引言 肥厚型心肌病可以定义为特发性或者不能解释的以心叽肥厚为特征的疾病,心室腔大小正常或较小,同时伴有收缩期高动力状态和舒张功能障碍.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偶尔也有累及右心室者.所谓"不能解释"是指肥厚型心肌病可与高血压或主动脉瓣膜病并存,但是心肌肥厚的程度和分布与这些相关的疾病并不相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TDI-Q)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壁节段心肌,探讨其早期节段心肌收缩功能是否发生改变,并明确相关心肌力学参数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2名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1例,分别采集3个连续心动周期二尖瓣、乳头肌以及心尖标准短轴切面动态二维组织多普勒左心室心肌速度图像。分析左心室不同水平和节段的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及心外膜下心肌收缩期跨壁径向峰值位移、达峰时间等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健康对照组左心室基底、心尖和乳头肌水平各节段整体收缩期径向峰值位移达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1.28、1.79,P均0.05);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左心室不同水平收缩期峰值位移达峰时间不同步,乳头肌水平间隔壁、心尖水平侧壁达峰时间大于其余各节段。健康对照组受检者除尖下壁和尖侧壁外,其余各节段心内膜下心肌径向峰值位移明显大于心外膜下心肌径向峰值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03、4.574、-3.552、-2.614、-1.728、-1.790、-1.836、-2.794、-2.733,P均0.05);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基底水平后壁、间隔壁及乳头肌水平下壁、后壁、侧壁心内膜下心肌径向峰值位移大于心外膜下心肌径向峰值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5、-2.148、3.550、-1.182、-3.602,P均0.05)。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同一节段心内膜下心肌、心外膜下心肌间跨壁径向峰值位移均大于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基底水平下壁、后壁、侧壁、间隔壁,乳头肌水平下壁、后壁、间隔壁和心尖水平侧壁、间隔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7、-2.983、-4.325、-6.972、-2.352、2.823、-3.274、-1.338、-2.857,P均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不同水平心肌运动同步性异常、心内膜下与心外膜下心肌间跨壁峰值位移差减小,提示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节段跨壁超声力学评价能够深入揭示早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不同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的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裘文娟 《现代护理》2002,8(10):767-767
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及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及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心悸、胸痛、劳累性呼吸困难、头昏、晕厥等 ,其中约有 5 0 %的病人可能发生猝死。使用导管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近几年介入疗法治疗该病的一个新领域。我院自 2 0 0 0年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进行化学消融术以来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1.1 典型病例 1 男性 ,34岁 ,反复发作性晕厥伴胸闷、气促3年。用缓释异搏定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