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SD大鼠不同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分离培养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骨密质来源的MSCs,进行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生长周期的鉴定。结果两种组织来源的细胞都呈成纤维细胞样,单个核,增殖能力强。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o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但不表达角蛋白(keratin)。细胞可传代10代以上并保持细胞表型。细胞周期显示90%以上细胞处于细胞静止期。结论分离、培养的两种组织的细胞均为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增殖能力强、表型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脐带Wharton’s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脐带Wharton’s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低,增殖能力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广泛关注。目的:分离、培养人脐带Wharton’s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观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脐带Wharton’s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与结论:组织块培养第2天时,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爬出;第7天细胞形态开始发生变化,部分细胞呈梭形。传至第3代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或成纤维形。传至第7代、第10代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仍呈梭形。MTT结果示细胞的倍增时间为三四天,传至10代后细胞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别。分离培养的脐带Wharton’s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4。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对供者无影响,易于采集和运输,无异体排斥反应,避免伦理争议等诸多优点。目的:综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进展。方法: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基因分析,诱导分化,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biocharacteristics,gene analysis,induce differentiation"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文章。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状,其表达的表面标志抗原具有非单一性,高表达间质细胞标志、整合素受体,不表达造血系标志、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40、人白细胞抗原HLA-DR,HLA-G,HLA-DP,HLA-DQ、内皮标志CD31或CD33、CD14、CD56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类似,在体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等;在体内可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内皮细胞、胰岛细胞等。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分离方法、培养条件的规范化,如何控制其生长和分化等。  相似文献   

4.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及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 分离纯化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 ,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比密 1 .0 73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成人骨髓MSC ,体外扩增 ,观察细胞生长特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MSC表面抗原表达及细胞周期 ,染色体技术分析骨髓MSC遗传特性。结果 成人骨髓MSC培养 3d后有散在呈针尖状的贴壁细胞 ,7~ 1 0d后形成集落或融合呈纤维状 ;体外扩增原代可获得 (4~ 6 )× 1 0 5个细胞 ,1 0代可获得 (1~ 5 )× 1 0 1 0 个细胞 ,5~ 6代以后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CD1 3、CD2 9、CD4 4、CD71表达阳性 ,CD3、CDl4、CD33、CD34、CD38、CD4 5、HLA DR不表达 ;染色体核型正常 ;细胞周期分析显示 ,G0 /G1 期 :79.4 8% ,G2 /M期 :6 .1 0 % ,S期 :1 4 .4 2 %。结论 人骨髓MSC体外具有较好的增殖更新能力 ,3~ 6代的人骨髓MSC作为组织工程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对供者无影响,易于采集和运输,无异体排斥反应,避免伦理争议等诸多优点.目的:综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进展.方法: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基因分析,诱导分化,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biocharacteristics,gene analysis,induce differentiation"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文章.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状,其表达的表面标志抗原具有非单一性,高表达间质细胞标志、整合素受体,不表达造血系标志、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 和CD40、人白细胞抗原HLA-DR,HLA-G,HLA-DP,HLA-DQ、内皮标志CD31或CD33、CD14、CD56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类似,在体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等;在体内可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内皮细胞、胰岛细胞等.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分离方法、培养条件的规范化,如何控制其生长和分化等.  相似文献   

6.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2,6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d贴壁,6d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7.
癌症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头号杀手.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是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随着生物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在分子、细胞、组织水平上出现了众多靶向治疗癌症的方法.但是,癌症患者的总体治愈率没有明显改善.大多数癌症患者依然死于肿瘤复发、转移,以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医学界迫切需要更理想的癌症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 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 2,6 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 d 贴壁,6 d 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 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 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 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脐带Wharton’s 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低,增殖能力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广泛关注。目的:分离、培养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观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脐带Wharton’s 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与结论:组织块培养第2天时,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爬出;第7天细胞形态开始发生变化,部分细胞呈梭形。传至第3代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或成纤维形。传至第7代、第10代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仍呈梭形。MTT结果示细胞的倍增时间为三四天,传至10代后细胞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别。分离培养的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效果及其对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扩增大鼠MSCs.取第4代MSCs,用终浓度为25μg Fe/mL的SPIO-多聚赖氨酸(PLL)复合物进行标记.标记后动态观察MSCs的形态改变,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的活力,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普鲁士蓝铁染色证实细胞内铁,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铁含量.结果:MSCs的SPIO-PLL标记阳性率达100%,标记后的MSCs细胞内铁含量为(18.38±2.80)pg/cell,是未标记细胞的76倍.标记细胞的形态、活力、生长增殖能力与未标记细胞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PLL介导SPIO标记MSCs方法简便、效率高,不影响MSCs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MSCs的标记和示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BMSC)的免疫表型、生物学特性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干细胞培养液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观察其体外生长特性;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测定和细胞周期分析;以含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的诱导液定向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以碱性磷酸酶染色、矿化结节染色、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以及I型胶原表达鉴定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从脐血中可以培养出MSC,为成纤维细胞样的贴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显示CD45、CD34、CD11a、CD14、HLA.DR阳性细胞占1%~3%;CD166、CD44、CD106、CD29、CD105、CD49e、CD90、CD73表达率达91%~98%。细胞周期分析显示95%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可以检测到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的表达,矿化结节的形成和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UCBMSC是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被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因此有可能作为有潜力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冻存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基础。方法实验于2009年至2010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医学实验室、血液病研究所完成。(1)实验材料:剖宫产胎儿脐带取自自愿捐献者,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3)将传至第3代的细胞冻存半年后复苏。(4)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体外诱导分化为软骨及脂肪细胞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比较复苏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脐带经胶原酶消化法所获得的细胞培养至第3代细胞呈长梭形,排列有明显方向性,细胞排列成网状、辐射状,冻存复苏后期形态学无明显改变。培养至第3代的细胞高表达CD29、CD54、CD166,不表达CD13、CD34、CD45、CD31、HLA-DR,冻存复苏后的细胞表达与未冻存的细胞无统计学差异。 MSC在体外分别向脂肪细胞及软骨细胞诱导分化,以油红O染色后可见染为红色的阳性细胞为脂肪细胞,经阿新兰染色后可见为蓝色的阳性细胞为软骨细胞,冻存复苏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也可向脂肪及软骨细胞分化。结论脐带作为一种新的MSC来源,可成为脐血和骨髓MSC 的替代来源,并且冻存对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使其能更广泛地用于科研和临床前试验。  相似文献   

1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晶  曲德伟  肖烨 《临床医学》2010,30(12):102-103,F0004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B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BM-SCs,BMSCs原代培养呈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能被诱导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建立了B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体系,探讨了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BMSCs进行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人脐带华尔通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为神经细胞移植探索细胞来源。方法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人脐带来源的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分化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观察;了解细胞分化同形态学改变的关系。结果丹参可诱导人脐带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光镜下细胞变短,体积变小,细胞形成双极或多极的细胞体,细胞呈星型,部分细胞的胞质收缩形成细胞的突起;扫描电镜下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后,细胞胞体形成多样的神经样轴突,细胞之间形成网络样的连接;透射电镜下,丹参诱导后,细胞内结构、细胞器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成熟,胞质内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等,诱导后的细胞可见尼氏体样结构——大量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广泛分布的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线粒体;诱导后的细胞也表达神经细胞的标记。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不仅诱导人脐带来源的MSCs发生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同时伴发有细胞分化的过程和神经细胞杯记表达,证明人脐带来源的MSCs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诱导肿瘤的机制.方法 取18只SCID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注射MSCs,实验组注射F6细胞,于第4(F6-4)、6(F6-6)、7(F6-7)周取肿瘤组织(每组3只).4例肺癌患者的肺癌标本(Lc)和癌旁标本为分别取自不同部位的手术病理标本.并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FDD)寻找差异基因;用PCR扩增、蛋白质印迹(WB)加以验证;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FQ-RT)-PCR技术检测诱导致瘤细胞在裸鼠体内致瘤后致瘤组织基因表达水平.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MSCs致肿瘤细胞(F6细胞).结果 FDD结果显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Ⅰ基因高表达,与PCR、WB结果一致.FQ-RT-PCR表明,cyclin Ⅰ基因在MSCs、F6及3组F6致瘤组织细胞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9,P<0.01),F6组cyclin Ⅰ基因表达水平为4.49±0.40,MSCs基因表达水平为0.04±0.02,增高112倍(P<0.01).裸鼠皮下注射致瘤细胞后,第4,6,7周分离肿瘤组织内cyclin Ⅰ基因表达分别为1.82±0.80、3.30±0.43和3.68±1.67,且呈上升趋势(与MSCs对比,P分别为<0.05或<0.01).4例肺癌患者肺癌组织基因表达分别为0.15±0.02、0.58±0.23、4.82±1.12、1.21±0.60,癌旁组织基因表达分别为0.04±0.02、0.09±0.04、0.94±0.74、0.15±0.08,肺癌组织内cyclin Ⅰ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F=12.39,P<0.01).WB证明F6细胞cyclin Ⅰ蛋白表达为0.32±0.08,MSCs蛋白表达为0.09±0.06,增高3.6倍(t=3.86,P<0.05).结论 cyclin Ⅰ基因在MSCs诱导突变到肿瘤细胞形成过程中高表达,且在MSCs诱导肿瘤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不同移植方式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激活,确定最佳移植途径.方法 正常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动脉、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每组15只,各实验组移植数量相同的hUC-MSCs,对照组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移植后1、3、7d,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BrdU、Nestin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BrdU无表达,实验组hUC-MSC在脑内均有BrdU细胞表达,不同途径在1d、3d、7d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蛛网膜下腔途径表达最明显;不同途径随时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Nestin在各组均有细胞表达,分别在1d、3d、7d三个时间点组所测结果与各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P均<0.001),蛛网膜下腔途径表达最明显;对照组不同途径随时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实验组随时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hUC-MSCs可能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有激活作用,并对神经细胞具营养作用;hUC-MSCs经静脉、动脉、蛛网膜下腔三种途径移植,蛛网膜下腔入路可能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岩  周越塑  赫兢  刘鹏 《中国临床康复》2014,(28):4549-4554
背景: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在基因表达和依赖的细胞信号通路上应该存在不同,如何发现能选择性杀伤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手段是一个仍然需要大量研究的课题。目的:分离人肝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MHCC97,分析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在人高转移肝癌细胞系 MHCC97中筛选肿瘤干细胞,分离正常人肝脏干细胞CD133-CD34-MHCC97和人肝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CD133+CD34+MHCC97,分别检测其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和多系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人肝癌细胞系 CD133+CD34+ MHCC97肿瘤干细胞的表型为 CD133+CD34+,人肝癌细胞系CD133+CD34+ MHCC97具有与CD133-CD34- MHCC97相似的细胞曲线和生长周期,可以向上皮和内皮细胞分化,并表达相应特异性的分子标志。提示人肝癌细胞系中 CD133+CD34+MHCC97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可以向内皮和上皮细胞分化,同时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也是临床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否通过外体(exosome)促进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化疗抵抗,诱导胃癌的恶性转化。方法提取不同细胞来源的exosome(HFL-ex和MSC-ex),并用可视型纳米颗粒分析仪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处理因素下对照组、HFL-ex组和MSC-ex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构建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处理7 d后分别检测对照组、5-FU组、HFL-ex组和MSC-ex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结果可视型纳米颗粒分析仪结果表明,HFL-ex和MSC-ex的直径约为(110±49)nm,western blot证实其表面均表达CD63蛋白;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HFL-ex比较,MSC-ex可促进SGC-790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P均0.05);荷瘤实验结果显示,MSC-ex组小鼠肿瘤体积大于5-FU组和HFL-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可通过旁分泌exosome的方式促进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化疗抵抗,诱导胃癌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肉瘤起源于中胚层,细胞起源可能是间叶细胞。近期研究表明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Ewing肉瘤、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都可能源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恶性转化。本文就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