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肺、呼吸肌、呼吸中枢功能情况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20例尿毒症病人血流透析前后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B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肺弥散量(DLco)、最大吸气口腔压(MIP)及口腔阻断压(P0.1)等参的。结果:血流透析报原来低于正常人的反映尿毒症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指标FVC,MBC,FEV1,PEF,MMEF,V25,肺弥散功能的指标DLco及呼吸肌力指标MIP均明显改善;而透析前明显高于正常人的反映呼吸中枢兴奋性指标P0.1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液透析可使尿毒症患者的肺通气及弥散功能明显改善,呼吸肌肌力有明显增加,而中枢兴奋性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张莹  余霞珍 《临床荟萃》2004,19(9):502-504
目的 了解皮肌炎患者呼吸中枢——肺的功能变化。方法 分别测定了22例皮肌炎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最大吸气口腔压(PImax)及口腔阻断压(P0.1)等参数。结果 皮肌炎患者反映肺通气功能指标FVC、V25、MMEF及肺弥散功能指标DLCO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呼吸中枢兴奋性指标P0.1则显著高于正常人,而吸气肌肌力(PImax)与正常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肌炎患者在肺通气及弥散功能降低的基础上,存在着呼吸中枢兴奋性的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呼吸功能改变及血液透析、微炎症对其影响。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4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于透析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测定,同时应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微炎症状态的评估,根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hs-CRP>10mg/L为A组,hs-CRP<10mg/L为B组,分别进行肺功能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0),呼气流量峰值(PEF),一氧化碳肺弥散量(DLco),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50)以及呼吸肌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均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1),其中A组患者FVC,FEV1.0,PEF,MIP,MEP低于B组(P<0.01,P<0.05),而V25、V50、DLco差异无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FVC、FEV1.0、PEF、MIP以及年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清转铁蛋白(STFR)明显相关(P<0.01),与MEP、血红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相关(P<0.05),而与性别、透析疗程时间、V25、V50、DLco无明显相关(P>0.05)。血液透析后患者肺功能参数FVC、FEV1.0、PEF明显改善(P<0.01),V25、V50、DLco较透析前改善(P<0.05),而MIP、MEP透析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和小气道功能均明显下降,呼吸肌强度亦明显减弱,微炎症状态与通气功能和呼吸肌功能密切相关,血液透析可使部分呼吸功能损害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稳定期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COPD合并糖尿病组26例,单纯COPD组27例,并通过肺功能检测及血气分析,检测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速PEF(25%~75%)、肺一氧化碳弥散(DLCO)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PRED)等肺功能指标及PaO2、PaCO2等血气指标,并进行组间分析。结果:COPD合并糖尿病组肺通气功能指标VC、FVC、FEV1、PEF(25%~75%)和弥散功能指标DLCO、DLCO/PRED及PaO2显著低于单纯COPD组。结论:COPD合并糖尿病时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都可受损。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745-3746
选取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43例纳入甲组,同时选取典型哮喘患者38例纳入乙组。对两组入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检测,对比两组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2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V25)、50%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V50)、7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V75)、残气量(RV)、残总百分比(RV/TLC)、气道阻力(Raw)、比气道传导率(s Gaw)。结果两组FVC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FEV1、PEF、FEV1/FVC、MMEF、V25、V50、V75、RV、RV/TLC、Raw、s Gaw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典型哮喘患者相比较,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肺功能损伤较轻,故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防止肺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成对照组、改良训练组和训练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呼吸训练,改良训练组、训练组则分别给予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呼吸肌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吸气峰值流速(PIF);膈肌运动幅度指标包括平静吸气位时及最大吸气位时膈肌移动度。 结果 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患者MIP、MEP及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并且改良训练组MIP、MEP及各项肺通气指标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改良训练组患者在平静吸气位和最大吸气位时其膈肌移动度均显著增加,并且改良训练组膈肌移动度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 结论 相较于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及传统呼吸训练,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膈肌移动度,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其疗效仍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哮喘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水平和肺大小气道功能的相关性,以明确Fe NO对于哮喘气道阻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哮喘专科门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4~18岁患儿560例,均进行Fe NO和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大气道功能,包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峰值呼气流速(PEF);和小气道功能,包括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7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分析Fe NO值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60例哮喘儿童Fe NO值为(25.60±21.00)ppb,与肺功能各项指标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MMEF皆存在线性负相关(均P0.05)。结论儿童哮喘的Fe NO水平与肺功能及小气道功能受损相关,可反映儿童哮喘的气道阻塞程度。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肺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俊 《现代康复》2001,5(12S):70-70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56例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检测发现被检查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FEV1%)的均值在正常范围:而主要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最大通气中段流量(MMF),25%,50%肺少碍位的最大呼气流量(V25,V50)均值有不同程度降低,反映通气效果的最大通气量(MVV)均值也轻度减退,其改变与年龄,性别及病程无关。结论:血管疾病主要影响肺小气道的通气功能,并有呼吸肌的耐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华玲  王志  许忠梅  郝建凤  陆晓 《中国康复》2021,36(9):538-541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最大吸气压(MIP) 、吸气峰流速(PIF)评估患者吸气肌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 /FVC)、呼气流量峰值(PEF)评估患者肺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MIP、PIF、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气道功能测定异常对急性气道炎症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Vmax8500肺功能仪测定10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最(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用力呼气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速(FEF25%~75%)、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速(FEF50%)等。分为小气道功能正常组(52例)与小气道功能异常组(50例),判定标准:FEV1/FVC≥70%的肺通气功能正常者,FEF25%-75%和FEF50%均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为小气道功能异常。结果2组VC、FVC、FEV-、FEV1/FVC、MVV、PEF等常规肺功能指标均正常(P〉0.05)。但反映小气道功能的FEF25%-75%和FEF50%小气道功能异常组均降低,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气道炎症患者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小气道功能检测可为诊治提供循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62-1863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5例COPD缓解期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比锻炼前后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VC(肺活量)、PEF(呼气峰值流速)、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结果经呼吸肌功能锻炼后,所有患者VC、PEF、FEV1/FVC等呼吸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锻炼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锻炼前(P<0.05)。COPD缓解期实施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呼吸功能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健康青年人仰卧位肺通气功能的正常预计值,并探讨其预计值方程式.方法 使用JAEGER MasterScreen组合式肺通气功能仪,对73名(男37名、女36名)19~25岁健康青年,分别取坐位及仰卧位检测肺通气功能.选择下列4项肺通气功能指标:(1)用力肺活量(Fvc);(2)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3)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4)最高呼气流量(PEF).具体检测方法参考美国胸科协会标准.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坐位与仰卧位检测值的差异,并对仰卧位各实测指标作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得出预计值方程式.结果 健康青年仰卧位肺通气功能4项指标与坐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初步建立了仰卧位肺通气功能各指标的预计值方程式,其中FVC(男性、女性),FEV1(男性、女性)及MMEF(女)方程有意义,例如:FVC(男)=0.014×年龄+0.077×身高+0.018×体质量-10.625(F=12.695,r =0.732).结论 健康青年肺通气功能实测值坐位与仰卧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在仰卧位检测肺通气功能时使用仰卧位的肺通气功能预计值;初步计算出仰卧位FVC(男性、女性),FEV1(男性、女性)及MMEF(女)的预计值方程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配合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2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氧 运动,研究组还给予上肢等速肌力训练。统计2组干预前及干预4、8 周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 量(FEV1)、峰值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等指标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改变情 况。结果:干预4、8 周后,2组FVC、FEV1、PEF、MIP、MEP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2组干预4、8 周后MB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氧运动配合 上肢等速肌力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并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恢复期脑卒中患者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观察组(n=13)。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和呼吸肌肌力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均显著提高(t 5.075,Z=-3.366,P 0.001),观察组FVC、FEV1、PEF和MIP较对照组提高更多(t 0.921,Z=-2.746, P 0.05)。结论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及吸气肌肌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COPD)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肺功能分级分为A(FEV1≥50%预计值)、B(FEV1〈50%预计值)两组,两组患者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2次/d,治疗后第7天测定肺功能,观察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是否有差异。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其中B组改善明显。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气道痉挛、局部抗感染,从而快速有效控制病情,尤其对于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佐剂性关节炎(ad 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的肺功能、肺部HRCT改变及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变化。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2只,向模型组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 l致炎。致炎48 d后行肺功能测定、肺部HRCT扫描并留取血液标本以备测定细胞因子,同时观察两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5%肺活量的最大呼气流量(FEF25)、50%肺活量的最大呼气流量(FEF50)、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显著降低(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HRCT表现为肺轮廓欠清晰,肺部血管影扩张,边缘模糊且不规则,两肺有索条状密度增高影,邻近胸膜轻度肥厚。模型组TNF-α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降低(P<0.01)。相关分析发现,大鼠肺功能参数FVC、FEV1、FEF25、FEF50、MMEF、PEF与足跖肿胀度呈负相关;FEV1、FEF25、FEF50、MMEF、PEF与TNF-α呈负相关;PEF与IL-10呈正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足跖肿胀度与IL-10呈负相关。结论AA大鼠存在肺功能减退,肺部影像学改变,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戒烟5年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66名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肺功能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戒烟者在5年后随访肺功能与不戒烟者肺功能相比,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年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气峰流速(PEF)年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气量(RV)的年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0/FVC)、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功能残气量(FRC)、肺总量(TLC)、残气量/肺总量(RV/TLC)也有一定的改变,但变化值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随访研究发现稳定期COPD患者戒烟后可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并建议尽早戒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前清蛋白(PA)、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AECOPD患者12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A、Hcy、hs-CRP水平和肺功能指标情况。根据AECOPD患者的预后分为好转组95例和加重组25例,比较两组PA、Hcy、hs-CRP水平和肺功能指标情况,并分析AECOPD患者PA、Hcy和hs-CRP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PA、Hcy、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最大呼气流量(PEF)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PA、Hcy、hs-CRP水平高于好转组,FVC、FEV1、MMEF和PEF低于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的PA、Hcy、hs-CRP水平与FVC、FEV1、MMEF、PEF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AECOPD患者的PA、Hcy和hs-CRP水平较高,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为患者预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判断肺功能各指标、气管套管内径、吞咽功能等预测因子在神经重症患者成功堵管中的价值,规范气管切开套管拔除流程。 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8例,堵管前评估患者肺功能、吞咽功能,记录痰量、气管套管内径,堵管后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预测堵管成功与否的因子有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其OR值均>1,上述指标值越高,堵管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其中FEV1和PEF对堵管的影响最大,其OR值分别为81.70和27.77。FEV1预测堵管成功的最佳截断值为0.42 L,此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3.64%,正确指数为0.636。 结论 FEV1可作为预测堵管是否成功的因子,提高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对肺功能的影响 . 方法对 156例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 . 结果检测发现被检查者的肺活量 ( VC) 、用力肺活量 ( FVC) 、 1秒用力呼气容积 ( FEV1) 、 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 ( FEV1% ) 的均值在正常范围 ; 而主要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最大通气中段流量 ( MMF) , 25% 、 50% 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 ( V25、 V50) 均值有不同程度降低 ; 反映通气效果的最大通气量 ( MVV) 均值也轻度减退 . 其改变与年龄、性别及病程无关 . 结论血管疾病主要影响肺小气道的通气功能 , 并有呼吸肌的耐力下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