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腮腺混合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圆形、卵圆形16例,分叶7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4例,不均匀9例。结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是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特点,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CT增强扫描对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CT增强扫描在腮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病变的增强CT表现,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3例良性病变中,25例良性肿瘤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5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或不清楚;3例炎症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29例恶性肿瘤中,26例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3例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腮腺病变的定性诊断,特别是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组织,也是涎腺中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CT扫描对诊断腮腺病变及了解周围有无侵犯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收集本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47例腮腺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CT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腮腺肿块的CT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组织,也是涎腺中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CT扫描对诊断腮腺病变及了解周围有无侵犯具有重要意义[1-2]。作者收集本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47例腮腺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CT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腮腺肿块的CT诊断正确率。1资料与方法腮腺肿瘤患者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13~81岁,平均51.7岁。良性肿瘤38例,恶性肿瘤8例。主要临床表现:腮腺区无痛性肿块46例,痛性肿快1例。病程1个月~17年,其中大于2年37例,小于1年10例,1例腮腺肿块15年,开始生长缓慢,后来半年内迅速长大。1例有面神经受侵及压迫症状。采用Philips Mx 8 0 0 0多层螺旋CT,层厚5 mm,层间距5 mm。2例仅作平扫,6例行CT直接增强,其余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300 mg I/mL)100 mL,以2.5 mL/s流率经肘静脉注射。扫描范围从颧弓上缘至锁骨上区,扫描角度垂直于颈椎的纵轴线。由1位放射科主任医师和2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将各种腮腺肿块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类,重点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  相似文献   

5.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2例腮腺腺淋巴瘤中,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1例,共13侧发病;男10例(83.3%),女2例(16.7%);单发9例(75%,9/12),多发3例(25%,3/12),共16个病灶,9个(56.3%,9/16)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CT表现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10个,坏死囊变致密度不均匀6个;增强扫描除囊变区外,病灶呈早期均匀强化,以中度强化为主,囊变区不强化。结论:根据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7~65(平均37.6)岁。结果:35例中,19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团块,8例密度低于肌肉而高于腮腺组织密度团块,3例均匀囊性低密度团块,5例囊实性团块;病例中。5例见高密度钙化;1例见高密度出血;7例见低密度囊变或坏死。强化检查,瘤体实质部分强化,坏死囊变处不强化。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结合临床及CT表现可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腮腺Warthin瘤动态CT增强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析腮腺Warthin瘤动态增强CT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CT表现的特点及相应的病理学改变。观察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结果:20例中,男17例(85%),女3例(15%);>50岁18例(90%),<50岁2例(10%);单发16例(80%),多发4例(20%);病灶共28个,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下极20例(100%);22个病灶(59%)边界清楚,6个病灶(41%)欠清;类圆形20例(52%),椭圆形4例(24%),分叶形4例(24%);大小0.3~4.2cm;动脉早期强化,延迟扫描下降不明显。结论:根据腮腺Warthin瘤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9.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对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及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30例患者中,多形性腺瘤16例,腺淋巴瘤10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基底细胞腺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强化。3者增强方式不同,其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腮腺肿块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块89例CT表现。结果89例肿块包括:良性肿瘤44例,潴留囊肿7例,炎性病灶8例,恶性肿瘤30例。CT定位准确89例。良性肿瘤和囊肿多表现为轮廓光整,边缘规则,界限清楚(49/51);而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轮廓不规则,边界模糊(22/30),和向周围组织侵犯(11/30)(P<0.01);4例结核和2例脓肿病灶周围腮腺组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而其他病灶未见该征象。4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多发灶(4/7)。术前CT对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正确率82%(73/89)。结论CT对腮腺肿块定位准确,CT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基本可靠,但组织学的分类价值有限。“磨玻璃”样改变是腮腺炎性团块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5例多形性腺瘤、18例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85例多形性腺瘤全部单发,男女比例接近,绝大多数位于腮腺非后下象限,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缓慢延迟强化,约一半病灶出现强化范围扩大、实性成分强化不同步的特点;18例腺淋巴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老年男性,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象限,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快进快退模式。2在瘤体最大径、左右侧分布、深浅叶分布、边界是否清晰、密度是否均匀、有无钙化、有无包膜外结节、有无下颌后静脉移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多发、肿瘤形态、象限分布、有无贴边血管征、有无胸锁乳突肌受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各期CT值增加幅度及强化范围有无扩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可有效将二者鉴别。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6岁,发现左侧腮腺区无痛性肿块2个月。查体:面神经功能无异常。左侧腮腺区轻度隆起,可扪及直径约2cm肿物,无明显压痛。彩超:左侧腮腺内见约1.4cm×2.7cm囊实性肿物,边界清晰,其后缘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CT:平扫示左侧腮腺肿大,密度略不均匀,腮腺深叶界限不清的囊实性病灶(图1A);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囊壁呈环形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B);静脉期病灶实质部分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腮腺结核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结核,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①13例累及腮腺淋巴结,2例同时累及腮腺淋巴结和实质,共检出35个淋巴结结核,另1例为弥漫性累及腮腺实质。②13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③9例淋巴结型累及浅叶,7例同时累及浅叶和深叶。④13例病灶密度均匀,3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13例淋巴结型中,均匀强化2例、环形强化11例,1例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2例大部分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并合并淋巴结环形强化。⑤12例腮腺周围皮肤增厚,其中3例病灶与皮肤穿通形成窦道。13例只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双侧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 腮腺结核的CT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征性,正确认识腮腺结核CT表现有助于腮腺结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增强CT联合直方图分析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PA)的价值。方法 对37例Warthin瘤(Warthin瘤组)及28例PA(PA组)行颌面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测量平扫及增强CT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病灶CT值,记录其强化方式及双期增强净强化值,计算增强CT相关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Mean)、标准差(StdDev)、最小值(Min)、最大值(Max)、中位数(Median)、偏度(Skew)及峰度(Kurt)。比较组间各参数值差异,绘制各参数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PA的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组间各期CT值、AP净强化值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eanAP、MinAP、MaxAP、MedianAP、SkewAP、MeanVP、StdDevVP、MinVP、MedianVP及Skew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方式、AP净强化值、MeanAP、MinAP、MaxAP、MedianAP及SkewAP鉴别诊断PA与Warthin瘤的AUC及约登指数均高于VP直方图参数,其中SkewAP的约登指数最高(0.71),AUC为0.88;强化方式+SkewAP联合诊断效能最高,其AUC、约登指数、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4、0.80、83.58%及96.43%。结论 增强CT联合AP直方图分析有助于鉴别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各参数联合诊断效能优于单一参数。  相似文献   

16.
CT、MRI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38例Warthin瘤病人,共发现病灶59个,40个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19个病灶呈实性,40个病灶呈囊实性;46个病灶边界清楚。发病年龄36~75岁,平均55.5岁,其中男35例,女3例,男∶女=12∶1。结论:如为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边界光整,强化明显,而且多发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Warthin瘤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对头颈外科手术的确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2年2月—2011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腮腺良性肿瘤和8例恶性肿瘤病例,分析其CT影像表现特征,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T诊断符合率78.6%(21/27),其中,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78.1%(15/19),恶性肿瘤符合率75%(6/8),腮腺良性肿瘤CT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多位于腮腺浅叶,无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肿块影,常累及深叶或跨深浅两叶,具有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腮腺良恶性肿瘤,在部位、形态、边缘、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有显著影像学差异。CT扫描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CT可明确腮腺肿瘤的部位及良恶性的影像学特征,为头颈外科手术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来源于肠系膜的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块位于小肠系膜7例,结肠系膜6例。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3例,圆形或类圆形4例。瘤体最大直径为2.5-18.4cm,平均约为(10.5±4.9)cm。肿块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坏死8例,肿块内液气平面2例。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轻度一明显强化,肿瘤坏死、囊变、含气无明显强化。按照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方式分为:Ⅰ型:静脉期下降型(8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增粗、增多的肿瘤血管强化,而静脉期强度程度下降,低于动脉期。Ⅱ型:静脉期升高型(5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特点。3例出现瘤体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肠系膜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腮腺恶性肿瘤CT误诊原因。方法:分析8例CT误诊腮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分型及CT表现。结果:8例中腺泡细胞癌4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腺癌1例。CT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扫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强化3例,有浅分叶6例,4例部分边缘模糊,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结论:分化较好或病灶较小的腮腺恶性肿,CT定性诊断困难。肿块有浅分叶或部分区域轮廓模糊时,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CT增强扫描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30例,CT增强扫描早期30 s和延迟期120 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30例良性18例,恶性12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延迟期持续强化。结论:CT增强强化形式有助于辨别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