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中,42例并发房颤,发病率18.6%,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年龄(OR=2.421)、家族性房颤史(OR=1.814)、糖尿病(OR=1.243)、高血压(OR=3.184)、大面积梗死(OR=2.793)、LAD(OR=1.733)、心功能分级(OR=1.113)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房颤的高危因素,而发病前日常服用ACEI或ARB药物(OR=0.837)为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与高龄、家族性房颤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梗死面积、心功能分级及左房内径、是否服用ACEI或ARB药物密切相关,应当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12-2011-12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检查结果 及治疗.结果 心源性脑栓塞占全部脑梗死的12.1%,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发病后治疗困难,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差.结论 心房颤动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应积极对心房纤颤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190例房颤并发脑栓塞的提示非风湿心颤成为栓塞的主要病因。左房扩大,年龄增加是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大面积梗死及栓塞后出血比较邮,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房颤并发脑栓塞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源性脑栓塞(CBE)是由于心源性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而产生的脑梗死,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我院2001-01~2006-12,共收治房颤致脑栓塞患者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07—2015-07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79例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既往有房颤组和既往无房颤组,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组患者既往有房颤组的风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既往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单独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房颤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NR值达标率均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的抗凝治疗率及INR值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R值的不便影响了抗凝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房颤致脑栓塞36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源性脑栓塞是由于心源性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而产生的脑梗死,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我院2005-01~2009-05收治房颤致脑栓塞患者3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心脏病与脑栓塞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RHD)与脑栓塞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将病人分成脑栓塞组21例(40.4%)和无脑栓塞组31例(59.6%),分析临床资料、生化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并在2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风湿性心脏病(RHD)与脑栓塞有关的危险因素中,风湿性心脏病(RHD)患病时间、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使用抗血栓药物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RHD)患病时间久、高龄、LVEF下降及慢性心房颤动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方法将15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房颤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是重症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针对房颤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在马长生的北京地区611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非抗凝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也报道,平均70岁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1例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继发2次H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经过。结果 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长期抗凝但不达标时易出现心源性脑栓塞并发HT,积极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抢救成功。结论 1 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患者应重视抗凝药的监测和合理应用;2发生脑栓塞后HT时,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3严格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抗凝出血危险评估,适时重启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82例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CCE患者82例,伴房颤的患者占68.29%,发病后1年的随访发现,病死率29.27%.结论 心房颤动为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有右向左分流的隐源性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入住我科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善全面检查,按TOAST分型,比较伴有右向左分流的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收集与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53例及房颤所致脑栓塞53例,两组在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比较无差异,均以前循环病灶多见,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以皮质/皮质下区域多见,表现为单个≥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通常显示前循环、单个、皮质/皮质下、≥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多为单发大病灶或融合及多个病灶。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 (房颤 )在老年人心律失常中占 8%~ 10 %。在住院心律失常患者中占 15 8%~ 2 1 8%,慢性房颤患者约 10 %发生体循环 (肺、脑 )栓塞〔1〕。老年非瓣膜病房颤脑栓塞发生率高达 5 %,为无房颤者 6倍〔2〕,二尖瓣疾病伴发房颤年栓塞率 4%~ 6 %,较窦性心律高 3~ 7倍 ,发生过栓塞者 30 %~ 75 %要复发 ,年复发率 10 %,特别在第一年高达 15 %~ 2 0 %〔3〕。房颤的抗凝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 2 6例有栓塞高危因素的老年房颤患者用华法令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随机入选门诊与住院有高危栓塞因素而无用华法令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84例患者进行心脏彩超、头颅CT、MRI检查,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急性期给于东菱克栓酶(DF-521)治疗.结果好转56例,无效11例,死亡17例.结论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所致脑栓塞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本病的治疗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梗死相同,急性期可给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类型脑卒中的认识及规范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2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房颤组)和250例不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部分临床特点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组的年龄(OR=1.047,P=0.001)、左心房直径(OR=1.253,P0.001)、梗死后出血转化(OR=4.501,P0.011)、脑钠肽(OR=1.001,P0.001)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与不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比较,高龄、左心房直径大、梗死后易出血转化、脑钠肽高水平更突出。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占初诊心房颤动患者的35%~45%[1],随访5a内复发63.2%,24.7%发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2]。永久性心房颤动是脑栓塞的常见原因,已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但有关阵发性心房颤动致脑栓塞的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调查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防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在我院2014-07—2016-05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24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CI术治疗,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以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者为研究组,以PCI术后未并发急性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者9例,发生率3.8%;研究组中存在脑血管病史、房颤、泛前壁心肌梗死、术后低血压患者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年龄、植入支架个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球囊扩张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男性、房室传导阻滞、前间壁梗死以及完全闭塞因素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房颤、PCI术后低血压、年龄、广泛前壁心梗以及球囊扩张次数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凝血酶为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03—2015-03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急性脑栓塞将其分为A、B组。A组52例,为急性脑栓塞合并2型糖尿病组,B组38例,为2型糖尿病未合并脑栓塞组。总结2组临床特点,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合并高血压疾病、收缩压、血糖波动、高Fbg与HbAlc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血压、HbAlc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IHSS评分越高者,HbAlc水平越高。结论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上升是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控制患者血压、血糖水平,改善其凝血功能,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急性脑梗死发生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12—2016-12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5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术后急性脑梗死(ACI)发生情况,并比较并发急性脑梗死组与未并发急性脑梗死组相关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CI组年龄、脑梗死史占比、房颤率、术后低血压占比明显高于非ACI组,所植入支架数量与球囊扩张次数明显大于非ACI组(P0.05);ACI组血浆PLT、Scr水平明显高于非ACI组,且AT-III、ACT明显小于非ACI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出现ACI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脑梗死史、房颤、术后低血压、球囊扩张次数及Scr,保护因素为AT-III(P0.05)。结论 AMI接受PCI后产生ACI概率为3.69%,其中年龄、脑梗死史、球囊扩张次数、血肌酐升高、术后低血压以及房颤属于独立危险因素,而保护因素主要是抗凝血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观察组)及8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年龄、病史、LAD、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及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增大明显,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NIHSS评分高、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低(P0.05)。结论 Af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易致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应加强房颤致心源性卒中的筛查识别,及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