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食管癌放疗患者管饲肠内营养的护理实践。方法:选择食管癌吞咽困难程度达Ⅲ级的放疗患者56例,将愿意配合管饲肠内营养患者34例设为肠内营养组,拒绝管饲营养患者22例设为常规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放疗期间全程采用管饲肠内营养,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制定护理实践方案预防并发症;常规营养组患者经口进食流质饮食,辅以口服营养补充,必要时增加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后BMI指数,血红蛋白值、血清白蛋白值。结果:放疗前两组的BMI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BMI指数在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肠内营养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分别是119.20±12.60g/L、35.79±4.58g/L,与放疗前比较数值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营养组放疗后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分别是107.95±11.39g/L、33.78±3.30g/L,与放疗前比较数值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放疗后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与常规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3)。结论:管饲肠内营养可改善食管癌Ⅲ级吞咽困难放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营养方案沟通和同伴间的榜样作用,能提高患者对置管的接受程度;完善的护理实践方案可有效预防和处理管饲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能否影响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放化疗反应及疗效。方法:系统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进行的所有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营养组(肠内营养+放化疗)和对照组(单纯放化疗),对照组化疗方案为顺铂(DDP),剂量为75 mg/m2,静滴,d1;氟尿嘧啶(5-FU)剂量为750 mg/m2,连续静滴d1~4,28 d为 1 周期及同步放疗。营养组在化疗联合放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10~25 kal/(kg.d)的肠内营养,在给予营养过程中根据患者进食情况、体质量变化和营养状况对营养方案相应调整。最终观察营养指标、疗效及放化疗毒副反应。结果:营养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一般情况、营养指标(如体质量变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PG-SGA 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营养组(2.44±0.31)kg体质量丢失明显少于对照组(5.30±0.32)kg,营养组血红蛋白(12.91±5.20) g/L及血清白蛋白(4.14±1.91) g/L丢失明显少于对照组[(21.33±8.06) g/L,(9.36±2.03) g/L],但淋巴细胞总计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营养组客观缓解率为 83.3%,对照组客观缓解率为 77.8%。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营养组比对照组骨髓抑制明显改善(31.1% vs. 45.7%, P < 0.05)。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肠内营养通过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体质量丢失,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治疗耐受。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给病人进食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入院后12~48小时后给予鼻饲;对照组入院5天后给予鼻饲;两组除了鼻饲时间不同外,其余按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15天的营养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入院后15天,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39.53±3.87 g/L)、前白蛋白(PAB)(0.31±0.04 g/L)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1.71±0.35)×109/L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率分别为11%、6%和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乳剂(Enteral Nutritional Emulsion, TPF-T)在老年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2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TPF-T,对照组常规饮食与营养教育。观察两组同步放化疗前后营养指标、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及功能状态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营养指标、按计划治疗完成率及功能状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3级以上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PF-T可改善老年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术前肠内强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1月~2009年10月胸段食管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维持入院前饮食质量,研究组于术前5d开始经口肠内营养乳剂"瑞高"500ml强化营养治疗.术后均行同质量肠外营养支持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术前体重变化,术前5d、术前1d、术后第2天、术后第8天检测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记录术中静脉复合全麻实施前后中心静脉压、术中静脉补液量,记录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肠内营养不适发生率.结果 术后肠内强化营养组血清白蛋白、术后第8天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全麻前后中心静脉压下降、术中补液量、术后胸腔引流量、闭式引流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所测体重、血清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2天所测淋巴细胞计数及术前术后所测血红蛋白,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术前短期肠内强化营养治疗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有利手术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有辅助作用,对顺利完成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早期营养风险预警系统对营养高危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的营养改善效果。 方法 选择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3分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宣教和饮食指导,观察组通过早期营养风险预警系统实现电子化营养筛查、评估、会诊、追踪和质控全程风险管理。比较2组患者放疗后体重降低率、主观整体营养状况量表(scored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评分、血液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生命质量[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FACT-G)评估]。 结果 放疗后,观察组体重降低>5%的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G-SG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低于放疗前,干预组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ACT-G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营养高风险的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基于早期营养风险预警系统干预,能减缓血液营养指标的降低,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55例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1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125例),分别监测手术前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发生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EN组在营养支持治疗后与PN组比较,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1),并发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等明显减少(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感染,积极预防心肺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态和放射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6例食管鳞癌放疗患者,随机分成营养组和常规组,每组23例.营养组患者在放疗前行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并行营养支持.常规组患者放疗期间常规饮食.比较2组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各项营养学相关指标,评估2组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组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体质量等营养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放疗后营养学相关指标较放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放疗急性毒性反应重于营养组.结论 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应用于食管癌放疗患者能有效改善营养状态,减轻放射损伤,且安全、方便,是值得临床推广的肠内营养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为防治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肠内营养组(42例)和常规饮食组(42例),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常规饮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肺部感染情况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感染率为4.8%,常规饮食组感染率为14.3%,两组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后第1天相比,肠内营养组患者化疗后第7天,血液中CD4+、和CD4+/CD8+水平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第7天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和中性粒计数明显高于常规饮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是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通过改善细胞免疫以预防和/或降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更优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手术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分为肠外营养组25例,肠内营养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7天的相关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重和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的差值肠内营养组小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组,而肠内营养组腹胀、腹泻的发生率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排便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患者的生理过程,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可以作为食管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泰安市肿瘤防治院进行同步放化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营养支持及膳食指导,试验组放疗日每日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20 g/天,对照组仅行常规营养支持及膳食指导。比较放疗前后两组患者部分血液学营养指标、体重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完成率、外周T淋巴细胞比率变化情况。结果 经放化疗后,对照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前白蛋白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经过放化疗后,对照组血转铁蛋白下降(P<0.05),试验组血转铁蛋白比对照组高(P<0.05);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重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免疫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按治疗计划完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免疫力下降可能性,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顺应性。  相似文献   

12.
周俭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69-70,72
目的评价同步放化疗联合β-榄香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84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同步放化疗+β-榄香烯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同步放化疗治疗。结果试验组1、2、3年局控率分别为83.3%、71.4%、52.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3.8%、57.1%和42.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以及治疗所致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榄香烯注射液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食管癌患者局控率及生存率,且并不增加同步放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苍玉珍  曾青山  黄文静 《海南医学》2016,(19):3170-3172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出院患者营养指标及其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5月至2015年4于我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37例。A组胃癌术后早期作家庭肠内营养干预,B组未给予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指标的恢复情况,以及出院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血清前蛋白(PA)、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W)、并发症和出院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出院3周后,A组患者的PA、ALB、HGB、BW分别上升至(0.25±0.06) g/L、(38.65±3.84) g/L、(93.21±10.41) g/L、(65.06±10.44) kg,IgG、IgA分别上升至为(13.01±1.81) g/L、(4.11±0.97) g/L,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出院3周KPS评分为(86.86±5.94)分,明显高于B组的(80.36±2.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1%(5/37)、18.92%(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胃癌术后出院患者,可改善患者出院后营养指标、免疫水平,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和耐受性。 方法 95例食管癌患者被随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54例和肠外营养组41例,肠内营养组在食管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在术后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前和术后观察2组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观察2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肛门排便时间。观察2组出现的不耐受病例,并分析患者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组术后(t=1.778、1.696、1.823,P均<0.05)。肠内营养组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肠内营养组在(2.4±0.6)d开始输入肠内营养液,过渡到目标用量时间(4.6±0.9)d。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肠内营养组的不耐受率为31.5%(17/54),肠外营养组的不耐受率为24.4%(10/41);2组的不耐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P>0.05)。肠内营养组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术中出血量、不同过渡到目标用量时间、不同首次输入量的患者不耐受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耐受性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恢复、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1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白蛋白(27.15±8.24) g/L、淋巴细胞总数(1.48±0.86)×109/L、住院时间(17.2±6.9) d、并发症发生率4%、发热时间(3.8±1.6) d均优于对照组在术后白蛋白(23.65±5.45) g/L、淋巴细胞总数(1.13±0.42)×109/L、住院时间(7.2±3.3) d、并发症发生率14%、发热时间(28.5±5.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临床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营养处方审核与提示标签改进能否降低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不良反应,为促进EN制剂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的临床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2020年6—12月收治的神经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进行处方审核,使用常规标签并附加提示标签)和对照组(不审核处方,仅使用常规标签)。监测EN实施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在EN实施第1天和第7天收集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总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等营养指标,以评估处方审核与调整对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3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8例,对照组65例。观察组不合理处方的发生率为19.1%。EN相关不良反应以腹泻、呕吐较常见。观察组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0.9%)显著低于对照组(52.3%,P=0.012)。两组患者在EN实施第1天和第7天...  相似文献   

17.
王峰  吴志勇  李睿  姬德宇 《安徽医学》2010,31(5):471-472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与传统静脉补液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法本组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teral nutrition,EN)及静脉营养组(parenteral nutrition,PN)。两组均于术后第1日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静脉营养,分别于术后第1日、第8日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8日两组患者体质量均较术前下降,但静脉营养组较肠内营养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静脉营养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肠内营养组均优于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可避免传统的静脉营养之不足,降低手术和静脉营养支持的相关并发症,节省费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溉  姚健  官禹 《西部医学》2009,21(6):918-919,922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