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洪灾救援中某部武警官兵伤病发生特点与规律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洪灾救援中武警官兵伤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行动前及时做好救援准备和卫勤保障工作,使灾害卫生救援措施迅速到位。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对发生疾病进行分类,计算伤病发生数及构成比,分析伤病的系统构成与内部构成。结果洪灾救援行动中,参战人员各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皮肤病占总发病数的37.5%;呼吸系统疾病占28.24%;消化系统疾病占13.45%;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占2.95%。救援前线官兵南北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抗洪救灾中随着任务进程延长,伤病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第1、2周呼吸系统疾病多见,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在第2周逐渐上升,第3、4周达到高峰,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寄生虫疾病一直呈上升的现象,显示了不同时间段各系统疾病有显著差异。结论参加洪灾救援官兵伤病发生呈多元性的特点。应根据洪涝灾害对卫生减员的影响因素分析参战官兵的伤病特点及规律,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使救援上作及卫勤保障工作有效得力,减少伤病减员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部队在洪灾救援行动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救援部队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分类,计算疾病发生数及构成比.结果 历年历次洪灾救援任务中,各系统疾病及食源性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7、1998、1999年食源性疾病分别占当年洪灾救援任务中总发病数的36.32%、23.40%、20.07%;救援重灾区中有两个同期发病上升,南北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病构成情况有显著差别.结论 前线官兵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为面广、强度小、相对集中等流行特点.应根据灾情程度、灾害地点、参战人数、参战时日、任务性质掌握疾病发病周期及规律,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使卫勤保障工作有效得力,减少疾病减员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部队官兵洪灾救援行动中疾病发生情况,为提高部队官兵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分类,统计疾病发病数及构成比.结果 洪灾救援任务中,各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皮肤病占总发病数的37.5%,占首位;南北地区洪灾救援前线官兵疾病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第1、2周呼吸系统疾病趋于发病的高峰,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在第2周逐渐上升,第3、4周趋于高峰阶段;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寄生虫疾病也趋于逐步上升的趋势.不同时间段各系统疾病有显著差异.结论 洪灾救援官兵发病呈多元性与集中发病的特点.部队在特殊环境下作业时,加强部队疾病预防与控制,重视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防护,同时也要加强对皮肤疾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部队冬季执行高原救援作战任务的卫勤保障特点是,突发性强,作战进程快,要求各种保障与部队行动同步进行,加之高原寒区冬季气温低,气候多变,干燥多风,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急救半径大,急救力量薄弱,部队官兵面临冻伤的威胁,给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做好部队高原救援作战任务的准备工作及行军过程中皮肤冻伤防护,本文就冬季高原救援作战任务中如何搞好卫勤保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非战争军事行动(灾害救援行动)中,因参战官兵作战能力损失而离队,导致部队人员减少的现象,称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减员。减员人员需要经过相应医疗救治机构救治或需医疗后送时的现象,称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减员。卫生减员是卫生勤务指挥、卫生管理、医疗救治保障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部队新时期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减员特点与规律,可使卫勤保障适应新时期部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救援需求,提高卫勤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部队官兵在地震应急救援行动中伤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应急保障分队诊治了参加汶川抗震救援的七支武警部队救援分队的2194名官兵,男2172人,女22人,平均年龄19.73岁,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统计疾病发病例数及构成比。结果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占37.60%;消化系统疾病占22.42%;损伤和中毒占25.79%;呼吸系统疾病占8.47%;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占2.91%。不同时间段各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明显不同。第1周损伤率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在第2周,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第3、4周达高峰;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也有逐步上升的现象。结论地震应急救援官兵的伤病受灾难环境、救援任务、参战天数影响,呈现多元性与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下海上非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工作,不断提高走向深蓝海上应急作战救援能力,确保海上卫勤保障任务的完成.结合和谐使命系列任务卫勤保障特点与难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卫勤保障措施.通过做好海上卫勤保障各项准备工作,有力提高了处置新时期下海上非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洪灾救援中参战官兵皮肤病发生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了解部队参战官兵在洪灾救援行动中皮肤病的发生情况,为部队洪灾救援过程中控制皮肤病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分类,计算武警部队1990年~2000年历次洪灾救援任务中官兵皮肤病发生的相关指标。结果 武警部队1990年~2000年历次洪灾救援任务中,各系统疾病均在官兵中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总发病数为46045例,其中皮肤病患者17337例(次),占总发病数的37.65%,在疾病构成中占首位;其中1993、1997、1998、2000年发病率较高;在皮肤病的病种构成上,排序前三位的为手足癣(46.91%)、体癣(18.83%)和股癣(14.05%)。结论 皮肤病在洪灾救援所发生疾病中所占比重最高,且没有得到控制,部队在皮肤病预防上还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9.
某部官兵在高原地区维稳行动中伤病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高原藏区维稳行动中参战官兵伤病情况,为制定卫勤保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第十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标准对去四川高原地区进行维稳的1000名武警官兵进行疾病分类.结果 伤病总昼夜发病率为10.00‰.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居前三位,发病率为5.146‰,1.939‰和1.390‰.胸腰背部外伤、高原反应和冻伤累计占到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该系统的74.24%.传染性疾病主要皮肤真菌感染.结论 高原地区维稳官兵中最多见的疾病为呼吸系、消化系疾病及损伤、中毒及外因的某些后果.  相似文献   

10.
武警部队官兵驻地点多、线长、面广,日常担负着重要目标值勤、各种突发事件处置、维稳反恐和救灾抢险等多样任务.在历次重大灾害面前,武警官兵总是首当其冲,承担大量的救援工作.为保障武警部队完成处置突发事件中医学救援任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于2007年率先开设了全国第一个救援医学专业,填补了我国救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空白[1].  相似文献   

11.
湖北咸宁洪涝灾区皮肤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北咸宁洪涝灾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洪涝灾区包括当地受灾居民、政府救援人员、抢险救灾官兵等在内的1473例皮肤病初诊患者作有关皮肤病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患者中同时患两种以上皮肤病者占67.83%。受灾居民皮肤病发病占前3位的是浸渍性皮炎、手足癣、虫咬皮炎,政府救援人员发病占前3位的是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抢险救灾官兵占前3位的是足癣、阴囊皮炎、湿疹。结论洪涝灾后皮肤病多为急性起病,严重皮肤病少见,多为混合发病;浸渍性皮炎发病率最高,多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应以宣传皮肤病防治知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阅兵部队集训期间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特点,为防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参加阅兵集训的100名官兵及同期100名常规训练的官兵,对消化系统疾病发生情况进行分阶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两组官兵均未发现器质性消化系疾病,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也比较低,阅兵训练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为5%,常规训练组发病率为8%。阅兵训练组训练期间消化系统症状就诊人次率为137%,常规训练组为74%,就诊人次率最高的前三位症状为: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训练中期阅兵训练组消化系统症状阳性人数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及训练前期、阅兵前期和阅兵后期阅兵训练组(均P〈0.05)。结论阅兵训练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科学训练、预防教育及早期医学干预有利于降低阅兵训练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渤海驻岛部队皮肤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军区驻岛部队皮肤病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与训练环境、气候条件及卫勤保障的关系。方法采用普查法,对1386例驻岛部队官兵进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检出皮肤病210例,发病率15.15%。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附属器疾病及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最高。结论气候潮湿、高强度训练等是驻岛部队皮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采取有效科学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武警总医院眼科住院的武警战士的眼部疾病的调查分析,获得住院武警战士疾病谱及危险因素,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建立武警战士眼病防治体系打下基础。方法收集2004年4月~2013年8月在本院眼科住院的268名战士的资料,分析疾病的构成及疾病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004年4月-2013年8月在眼科住院的268名武警战士,所患的眼部疾病中,视网膜脱离86例(占31.7%),视神经炎29例(占9.8%),青光眼26例(占9.4%),玻璃体积血15例(占5.5%)。其中,有外伤史76例、行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手术)35例。行LASIK手术较未行与LASIK手术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9,P〈0.05),但是有既往外伤史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无处伤史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P=0.30)。结论武警战士眼病主要为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炎、玻璃体积血;外伤以及LASIK手术是上述眼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高原藏区维稳行动参战官兵伤病的时间和人群分布特点,为维稳行动的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第十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标准进行疾病分类.采用SPSS11.0.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各系统疾病均在任务开始的1~3 周发病较高,第5周出现小幅反弹,以后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异常不可归类的发病干部均高于士兵,而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干部低于士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部消化系统的内部构成与战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时加强部队的实战演练,提高干部的训练考核标准,灵活的进行常见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战时因地制宜的开展健康教育,严抓食品饮水卫生、传染病防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可提高维稳行动部队的卫生防疫防病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某武警部队战士牙龈健康情况,并分析不同rag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龈炎患者中的分布以及牙周病发病风险.方法 武警某部队158名战士进行牙周疾病调查,统计牙龈炎和牙结石的发病率.通过PCR检查rag-1、2、3、4在牙龈炎中的分布,并统计在轻度牙龈炎和中重度牙龈炎组中的分布差异性.结果 牙龈炎检出率为65.2%,牙结石检出率为74.1%.病变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检出率为68.5%.rag-1为64.3%,rag-2为24.5%,rag-3为54.1%,rag-4为17.3%.rag-1和rag-3型检出率较高(均P〈0.05).而在牙龈炎重度组中rag-1的检出率最高(P〈0.01).结论 牙龈炎和牙结石具有非常高的检出率,同时Rag-1的高检出率提示牙周病的高风险,应对武警部队战士牙周病的防治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兰州市25992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兰州院外急救多发病种及发病时段等特征。方法分析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兰州市呼叫“120”并实施院外救治的25992例城市及周边地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992例患者中男15855例,女10137例,男:女1.56:1;年龄分布≥60岁37.51%,40~59岁29.48%,20—39岁28.98%,〈20岁4.03%。前三位疾病类型为创伤(30.85%)、神经系统疾病(16.31%)和循环系统(13.36%)。院外病死率在以下疾病类型较高:肿瘤(8.77%),其他(死因不明及转院、出院回家途中死亡患者)(6.46%)、循环系统疾病(4.95%),呼吸系统疾病(4.37%)。总的发病时段呈0~6时和18~24时两个高峰时段,各时段内发病数呈逐渐增多趋势。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0~6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类系统疾病0~6时发病低于其他时段,其他时段差异不明显;肿瘤类疾病6-12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中毒、创伤、理化外因、儿科类疾病18—24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结论城市及周边地区人群中呼叫“120”的急性危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56:1;青中年人群占大多数(58.46%)。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居发病类型前三位。呼叫“120”的患者人数呈现早、晚两个高峰时段。不同类型的疾病高发时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2008年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厦门市2008年院外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统计2008—01—01-2008—12—31接诊的31833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种类、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段,分析相关因素。结果2008年厦门市地区实施的院外急救患者中,有完整数据记录者31833例,男女比例为2.14:1,高发年龄段为21-50岁。急救病种前4位的依次为创伤(41.25%)、心脏病(11.62%)、脑血管病(10.79%)和外因中毒(10.06%)。院外病死率在肿瘤(9.12%)、其他(6.84%)、心脏病(5.16%)及呼吸系统(4.33%)疾病类型较高。总的发病时段分布呈从0~6am至18~24pm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疾病的院外急救有各自的高峰时段。结论厦门市院外急救患者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