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神经在支配面部的表情、动作和对称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使其极易受到损伤,且损伤后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效果尚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成为目前医学领域的一个棘手问题.研究发现嗅鞘细胞能够改善面神经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促进轴突和髓鞘的再生,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帮助再生神经轴突穿越瘢痕,成为治疗面神经损伤最有前景的细胞之一.探索面神经损伤修复机制,研究嗅鞘细胞如何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可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雪旺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特有的神经胶质细胞,也是髓鞘形成细胞,能提供多种细胞因子和营养因子支持受损轴突再生并通过增殖分化形成髓鞘包绕新生轴突。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具有免疫原性低、组织融合性好、可自我更新等特点。雪旺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对于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有着重要作用。近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利用神经导管联合神经干细胞与雪旺细胞桥接神经断端以实现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大鼠嗅上皮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新生及成年大鼠嗅上皮分离培养嗅上皮神经干细胞(NSC),研究其增殖及分化特性。方法: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1:1)培养液,分离、培养生后第3天和硫酸锌原位创伤后6d的成年大鼠嗅上皮NSC,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培养的NSC及分化的特异性神经细胞类型,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嗅上皮NSC的生长曲线及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从生后第3天和成年大鼠嗅上皮分离、培养出巢蛋白免疫反应阳性而细胞角蛋白免疫反应阴性,并能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NSC。生后第3天和成年大鼠嗅上皮NSC生存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细胞克隆形成率为0.05%~0.1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显著促进嗅上皮NSC的增殖。结论:从生后第3天和成年大鼠嗅上皮可培养出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NSC。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大鼠外伤性嗅觉障碍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嗅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神经切断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大鼠均在显微镜下暴露左侧嗅球,沿筛板切断神经组切断大鼠左侧嗅神经.采用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效果.术后1天、5天、2周、3周、6周处理大鼠,处理前1天每组各取2只大鼠经鼻腔滴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嗅黏膜及嗅球冰冻切片后观察嗅上皮的厚度、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嗅神经的连续性,并且行免疫组化观察嗅上皮中的新生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结果OEPs及神经示踪证实手术方法可以完全切断嗅神经.术后1天,切断侧黏膜中ORNs出现凋亡,两组大鼠双侧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比值无明显变化.5天时切断侧嗅上皮中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厚度变薄,嗅球中无HRP标记纤维.术后2、3周大鼠嗅球中出现蓝色标记,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但仍然与对照组有差异,此时嗅上皮中出现大量的新生ORNs.经过6周的恢复,嗅上皮厚度及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嗅上皮中有较多的新生ORNs,其轴突与嗅球重新建立神经联系,但是上皮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结论 嗅神经切断术可以作为制作外伤性嗅觉障碍的可靠方法;由于ORNs具有再生能力,大鼠嗅神经切断后嗅黏膜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2例因头外伤引起嗅觉障碍者,于伤后1月、4个半月取嗅粘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发现,在嗅上皮中嗅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免疫反应活性消失。在嗅粘膜固有层中,一些结构破坏了的Bowman氏腺和神经束中存在神经胶质特异性的S—100蛋白免疫反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质细胞植入变性骨骼肌修复面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骨髓间质细胞植入微波变性骨骼肌桥接大鼠面神经缺损,研究骨髓间质细胞在面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骨髓间质细胞培养;大鼠面神经10mm缺损模型制备、手术修复及细胞移植;对大鼠移植段再生神经电生理测试并进行轴突计数。结果术后二周,细胞植入组轴突再生明显;术后八周,细胞移植组再生轴突计数、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振幅均高于单纯变性骨骼肌组。结论骨髓间质细胞植入可以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然而,骨髓间质细胞移植的确切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C57BL/6-gfp小鼠嗅球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大鼠耳蜗核定位移植。方法培养C57BL/6-gfp小鼠胚胎嗅球神经千细胞,传代并进行分化实验及鉴定后将其立体定位注射于大鼠耳蜗核。结果所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生长良好,可稳定传代,能够分化为3种神经细胞。定位注射后可在局部见到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团。结论该方法培养的C57BL/6-gfp小鼠胚胎嗅球神经干细胞可稳定传代并可以作为荧光标记细胞进行移植实验。  相似文献   

8.
应用神经组织培养技术,作者成功地观察到机械损伤后听神经纤维的轴突再生反应。选用正常10~16日龄WLS鸡,显微分离听神经节(AG),离断其双极神经突起后连续培养120小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生长晕并测量其宽度。结果显示,神经胶质和纤维细胞构成培养早期生长晕的主要成分并可见细胞迁移。24小时可见轴突生长,具有双折光性。72~96小时增幅明显,120小时生长减缓。作者认为,机械分离致使听神经元双极突起断裂,由此诱发神经修复过程。合成培养基为轴突再生提供外源性促生长因子。AG组织中非神经元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对轴突再生,具有诱向和营养双重作用。本文为听神经损伤后的形态修复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嗅细胞标记蛋白(OMP)及细胞凋亡在不同胎龄大鼠嗅黏膜中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E及OMP在不同孕期大鼠嗅上皮中的表达及其规律。TUNEL方法检测不同孕期大鼠嗅上皮中凋亡细胞并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E13d鼻腔黏膜中即有NSE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多。E13d嗅上皮中未见OMP阳性表达细胞。在E14d,嗅上皮中出现嗅OMP阳性细胞,数量少,随胎龄增加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至17d达高峰并逐渐趋于稳定。E13~E15d细胞凋亡数量较稳定,至E16d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达到高峰,E18~E21d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渐趋于稳定。E16dAI与其他d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14d嗅黏膜中已有发育成熟的嗅细胞,数量少,胚胎发育后期大鼠嗅化学感受器发育已趋于成熟。在嗅上皮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E16d嗅细胞凋亡出现一高峰,细胞凋亡在嗅觉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鼠和人胎儿嗅粘膜与犁鼻器官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特异性S-100蛋白(S-100)和细胞角质素(CK)三种抗体在豚鼠、大鼠和人胎儿嗅粘膜和犁鼻器官的正常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以上三种抗体联合应用可以显示除支持细胞和微绒毛细胞外所有的嗅粘膜结构,是研究正常嗅粘膜和嗅粘膜病理改变的良好方法。豚鼠、大鼠犁鼻器官内侧被覆NSE阳性的嗅上皮,具有感觉功能。7个月人胎儿鼻中隔两侧的犁鼻器官对N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髓间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植入微波变性骨骼肌替代自体神经桥接修复大鼠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培养异体骨髓间质细胞,大鼠面神经缺损模型制备及手术修复,动物电生理测试及再生神经轴突计数,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2周时细胞植入组中段可见再生轴突形成,而自体神经组再生轴突形成不明显;术后第4、8周自体神经组多项指标优于细胞植入组,8周时两组轴突计数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细胞植入组修复效果优于单纯骨骼肌组,但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髓间质细胞植入微波变性骨骼肌可以用于周围神经修复,但其修复效果尚未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及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标记的方法.方法:分离胚胎大鼠海马组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培养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技术检测其巢蛋白(Nestin)的表达;5-溴脱氧尿嘧啶(BrDU)掺入试验,并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状况.采用荧光染料Hoechest33342标记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其分化,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细胞.结果:①获得大量未分化呈巢状悬浮生长的神经干细胞团,并能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且经传代培养8代后仍具干细胞特性;②荧光染料的标记率可达97%,细胞传8代后荧光亮度无明显衰减,并且分化后的细胞核中仍有荧光表达.结论:成功培养出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出的细胞具有增殖、自我更新及核多潜能分化能力,可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荧光染料的标记可获得较高的标记率,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移植实验研究的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胚胎及成年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的成功培养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策略。从颅外组织如嗅上皮获取:NSC可能是自体NSC移植的理想途径。研究表明,成年人及小鼠的嗅上皮中含有NSC。本研究观察新生及成年大鼠嗅上皮NSC的增殖及分化特性,为嗅上皮NS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嗅觉是对气味的感知,是人重要的感觉之一。嗅觉障碍对人的生活质量、情感及安全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对嗅觉障碍的治疗手段仍较局限,疗效仍不显著。嗅上皮干细胞在嗅觉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人体最容易获取的神经干细胞,具有治疗嗅觉障碍的潜力。在干细胞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研究投入到嗅上皮干细胞中,本文将对嗅上皮干细胞在治疗嗅觉障碍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螺旋神经元体外生长情况,获得高纯度螺旋神经元培养物.方法 利用酶消化法、剪切分离结合酶消化法对出生后3~5天的大鼠螺旋神经节进行分离,分别在血清培养基和神经元专用培养基内培养,观察神经元形态及生长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神经元专用培养基比含血清培养基能够得到纯度更高的神经元,且细胞形态良好,轴突再生能力强.结论 酶消化结合剪切分离螺旋神经节,经神经元专用培养基培养,能获得高纯度的螺旋神经元.  相似文献   

16.
嗅鞘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维持嗅神经的更新。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嗅鞘细胞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并且在临床上也有应用嗅鞘细胞成功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嗅鞘细胞治疗神经损伤的机制可能是分泌多种营养因子,诱导神经的再生,并在局部形成髓鞘,帮助新生的神经纤维穿越损伤形成的疤痕区,与远端的神经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7.
大鼠嗅球神经干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嗅球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cells,NSC)体外培养方法 ,研究其增殖和分化特性。方法 采用添加丝裂原的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新生第 1天和成年大鼠嗅球NSC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培养的NSC及自然分化为特异性神经细胞的类型 ,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测定嗅球NSC的生长曲线。结果 从生后第 1天和成年大鼠嗅球分离、培养出表达巢蛋白(nestin) ,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NSC。生后第 1天和成年大鼠嗅球的神经球形成率分别为 2 0 %~ 30 %和 0 1%。嗅球NSC的增殖依赖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growthfactor basic,bFGF) ,其中EGF的促分裂增殖作用明显优于bFGF。结论 从生后第 1天和成年大鼠嗅球可以培养出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NSC。  相似文献   

18.
嗅神经切断术后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嗅上皮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inhibi-toryfactor,LIF)与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receptorneurons,ORNs)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嗅神经切断的小鼠动物模型,在术后8小时、2天、3天和5天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相对半定量RT-PCR的方法,在蛋白和mRNA水平观察LIF及其特异性受体LIF-R在嗅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LIF和LIF-R的表达都是在术后8小时迅速、一过性地上升,随后又迅速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IF由残留的ORNs表达,LIF-R则由基底细胞和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表达。结论LIF是在ORNs凋亡再生机制中较早表达的一种细胞因子,凋亡中的ORNs产生并分泌的LIF作用于基底细胞和嗅鞘细胞,从而启动调节ORNs再生的一系列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特异性S-100蛋白(S-100)和细胞角质素(CK)三种抗体在豚鼠。大鼠和人胎儿嗅粘膜和犁鼻器官的正常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以上三种抗体联合应用可以显示除支持细胞和微绒毛细胞外所有的嗅粘膜结构,是研究正常嗅粘膜和嗅粘膜病理改变的良好方法。豚鼠、大鼠犁鼻器官内侧被覆NSE阳性的嗅上皮,具有感觉功能。7个月人胎儿鼻中隔两侧的犁鼻器官对NSE染色呈阴性反应,因此,新生儿和成年人的犁鼻器官不可能具有象低等动物那样的辅助嗅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嗅鞘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维持嗅神经的更新。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嗅鞘细胞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并且在临床上也有应用嗅鞘细胞成功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嗅鞘细胞治疗神经损伤的机制可能是分泌多种营养因子,诱导神经的再生,并在局部形成髓鞘,帮助新生的神经纤维穿越损伤形成的疤痕区,与远端的神经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