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奎平 《中医杂志》2002,43(12):900-900
祛风药运用得当,常能收到满意的疗效。笔者遇久泻患者,凡辨证属湿积气滞、风入肠中、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伍一些祛风药,能取得较好疗效。现分别介绍如下。1 湿积气滞此类久泻患者,表现为大便溏薄,夹有粘液,肛门坠胀,排便后便意不尽感明显。这是由于湿积阻滞大肠  相似文献   

2.
10.清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清大肠湿热方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清大肠湿热,并解表邪,主要用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或兼有表证未解者,近有用于急性肠炎、急性痢疾等属大肠湿热者。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清大肠湿热、凉血解毒。主要用治湿热毒邪深陷血分之痢疾。近有用于急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等属大肠血分湿热毒盛者,本方上方均能清大肠湿热,但本方力胜,并能凉血解毒,以血痢为用;上方力缓,并能解表,以泻、痢仍在气分为用。  相似文献   

3.
黄柳向教授认为功能性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肺肾相关,主要病因有年老体弱、劳倦久病、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以“虚、热、湿、郁”为基本病机,脾胃虚弱为本,燥热、湿热、气滞为标,导致大肠传导失司。临床辨证可分虚实两端,重视脏腑辨证,以脾虚失运证、肠道热结证、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治以益气健脾助运、泄热通腑润肠、健脾利湿通便、疏肝健脾理气,并注重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调护。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泻多由消化不良或肠炎所致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 ,性质异常的稀水便 ,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发病年龄多在 2岁以下 ,1岁以内约占半数。属中医“泄泻”范畴。我科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共收治了 15 6例腹泻患儿 ,现将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176例 ,其中男 92例 ,女 84例 ;年龄 4月~ 2岁 ;中医辨证伤食泄泻 71例 ,风寒泄泻 68例 ,湿热泄泻 2 4例 ,脾虚泄泻 10例 ,脾肾阳虚泄泻 3例。2 辨证施护2 .1 伤食泄泻症见 :脘腹胀满 ,腹痛时作 ,痛则欲泻 ,泻后痛减 ,大便酸臭 ,或如败卵 ,矢气频作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3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肠黏膜表现与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UC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行肠镜检查,观察其肠黏膜表现,分析其辨证分型和肠黏膜象的关系。结果主证型分布中,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肠黏膜象频率出现超过50%以上的为黏膜损害、黏膜颜色异常、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脓苔、血管模糊或消失。水肿、糜烂、溃疡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5,P<0.01);息肉、肠蠕动异常、颗粒感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10);皱襞变浅或结肠袋消失以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居多(P=0.002);黏膜桥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280);质脆或接触性出血以大肠湿热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045);肠出血淡红色血以脾气亏虚证为多,暗红色血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17);脓苔集中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白脓苔以脾肾阳虚证为多,黄脓苔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01);黏液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为多(P=0.012);肠腔狭窄或肠管纤维化、铅管样表现以血瘀肠络证为多(P=0.001),黏膜萎缩以血瘀肠络证和阴血亏虚证为多(P<0.001)。结论不同证型的肠黏膜具有不同的表现,从镜下肠黏膜的微观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印证中医宏观辨证。  相似文献   

6.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7.
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发病者为多,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完谷不化为主证。可涉及现代医学的“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小儿泄泻,临床上常分为:其伤于乳者为乳食泻,如外感内寒挟湿蕴热者为湿热泻,脾气虚陷者为脾虚泻。  相似文献   

8.
利小便实大便治飧泄、洞泄、溏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轩  赵云  王汉岑 《新中医》2015,47(4):330-331
利小便实大便法始于急开支河,治难治性泄泻,临床飧泄、溏泄、洞泄均常用此法。飧泄者下焦气化失职,完谷不化,多属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洞泄者湿胜邪留困脾,下利多清水;溏泄者湿滞胃肠不运,大便不爽,稀薄不成形。治疗虽同为利小便实大便,然辨证论治的侧重点却不尽同,决定着配伍用药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便血的中医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指大便带血,或全血便,如出血时间较长(超过8小时),也可呈黑便。中医的。肠风”、“脏毒”、“结肠”三者均指便血。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阻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方法:选取19例恶性肿瘤伴有黄疸症状的患者,调查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型、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胆红素、预后情况等。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特点。结果:19例患者辨证分为7种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证""湿热困脾证,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血瘀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血瘀内结证"及"肝郁脾虚,湿热困脾证"。肿瘤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型高于其他证型。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气虚,气滞是肿瘤患者合并黄疸之主要病性证素。患者病性分布为虚实夹杂。结论:肿瘤合并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郁脾虚证;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气滞。  相似文献   

11.
<正>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生所导致[1,2]。湿热泻多见于夏秋之间,暑湿内扰,或冬春时节之风温等热移大肠而泻。我科在临床中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湿热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00例患儿均来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的小儿泄泻属湿热泻患儿。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属"便秘""腹痛""泄泻""郁证"等范畴,病位在肠,病机是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运化水湿功能受阻,湿热阻滞于肠发生泄泻、腹胀等;肝气郁结,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水湿运化,脾胃虚弱是发病根本,肝气郁滞为次;肾阳受损,脾阳无以温补亦可导致。辨证论治,分为肝脾不和(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汤、脾虚肝旺-痛泻要方合四逆散)、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和七味白术散、脾肾阳虚-四神丸加温脾汤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腹泻中医称为"泄泻",多由脾胃运化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湿邪内盛所致。大致分为6个证型,分别是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胃肠、肝气郁滞、脾气亏虚和肾阳亏虚,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其中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较薄弱,  相似文献   

14.
<正> 高某,男,48岁。腹痛腹泻,便裹粘液2年。伴泻前肠鸣,泻后痛缓,肛门不爽,舌质淡红、苔黄白薄腻,脉弦缓。纤维结肠镜检查:降结肠下段和乙状结肠粘膜有广泛的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覆盖。便培养和隐血试验,均无阳性发现,诊断:慢性结肠炎。属肝脾不调,湿热泄泻。先后用痛泻要方合木香槟榔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合七味白术散等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反复发作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根治手段。丁泽民教授多年来治疗本病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的形成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洁),或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肾不足,基本病理因素有湿热、气滞、血瘀、痰浊等,并提出大肠"内疡"理论。丁老临床常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四证型。在治疗方面,丁老按活动期与缓解期采用阶段性序贯疗法,同时运用中药保留灌肠这一创新的中药外治方法,创制溃结灌肠液,更首创性地提出气药灌肠的概念,并研制出气药灌肠仪,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湿秘是以大便黏滞不爽、排出不畅为特征的病症,属于便秘之一种。湿秘以湿邪为因,腑气滞而不通为标,治疗应健脾祛湿为主,辅以理气通腑之法,临床可分湿阻气滞证、脾虚湿阻证、肠道湿热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梅核气临证诊治5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宪 《中医杂志》2004,45(3):228-229
梅核气病因多为情志所伤,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致肝郁脾虚,运化失调,津液不能输布,积聚成痰,痰气结于咽喉而发病.若久治不愈,迁延日久,由气传血,由经入络,因络主血,脉络阻滞,则络中之血随之而瘀.故梅核气当以肝郁、脾虚、血瘀、痰阻、气滞立论,补泻施治,适用于经食道吞钡检查无赘生物者.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泄泻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泄泻发病急,病程短,以寒湿、湿热、伤食泄泻多见。慢性泄泻发病缓,病程较长,以肝气乘脾,脾胃虚弱多见,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较差。笔者从2004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慢性泄泻4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景岳全书&#183;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泄泻致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伴腹痛,或泻后痛缓,伴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辨证当责之肝脾不和.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盖木失条达,横逆犯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泻并作.  相似文献   

20.
介绍朱建平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认为脾虚湿毒是慢性结肠炎核心病机,临床病证结合,以脾胃为本,倡补、消、通三法,将慢性结肠炎分为4型论治:脾虚肝郁,湿热下迫大肠型;气阴两虚,湿热留滞胃肠型;脾肾阳虚,寒湿阻滞肠道型;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痰湿瘀互结滞留肠腑型.主张结肠炎如舌脉不符,当以舌象为准,并时时固护脾气胃津,用药上主张不可拘泥于古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