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神经鞘膜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在我院收集到的近年住院眼眶及眼睑肿瘤18例中,发现神经鞘膜瘤共有3例,其中上睑神经鞘膜瘤一例,眶神经鞘膜瘤二例,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占眼科住院肿瘤的0.17%。二例眶神经鞘膜瘤的临床表现颇为  相似文献   

2.
神经鞘瘤是末梢神经的一种良性肿瘤,此肿瘤源于神经的雪旺氏细胞,多见于神经根部、四肢、头颈部,而眼眶内发生者少见.据报道我国眶内神经鞘瘤占眶内肿瘤的3%.复习中山眼科中心1977年~1995年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共16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MRI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16例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表现,分析病变发病年龄及临床特征,着重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及磁共振表现。结果 (1)16例患者中,14例为良性神经鞘瘤,2例为恶性神经鞘膜瘤,良性神经鞘瘤发病年龄为(52.28±7.62)岁,恶性神经鞘膜瘤发病年龄分别为52岁和64岁,均好发于中老年人;(2)病史为14 d~20年,中位时间为1年;良性神经鞘瘤多表现为质韧或质硬,肿块,边界清或者不清,其中12(12/14)例叩击病变出现神经分布区放射感,恶性神经鞘膜瘤表现为边界不清,质硬肿块,无叩击放射感;(3)9(9/14)例良性神经鞘瘤发生于上臂,5(5/14)发生于下肢,2例恶性神经鞘膜瘤均发生于上臂,良性神经鞘瘤均小于5 cm,恶性神经鞘膜瘤均大于5 cm;(4)良性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恶性神经鞘膜瘤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界不清;14例良性神经鞘瘤中,出现靶征9(9/14)例,神经出入征13(13/14)例,脂肪包裹征9(9/14)例,2例恶性神经鞘膜瘤未出现靶征,神经出入征1例,脂肪包裹征1例;良性神经鞘瘤多表现等T1、长T2信号影,3例信号不均匀,2例出现液-液分层征象,恶性神经鞘膜瘤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其中心出现液化坏死;(5)良性神经鞘瘤平均ADC值为(1.52±0.19)×10-3mm2/s,恶性神经鞘膜瘤平均ADC值为(1.18±0.21)×10-3mm2/s,恶性神经鞘膜瘤低于良性神经鞘瘤ADC值;(6)7例患者术后行中医治疗,所有患者体质及精神状态大为好转,面色红润有光泽,不再易疲劳,抵抗力增强。结论结合磁共振征象和临床特征可提高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CT、MRI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RI检查和MSCT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并分析两者影像学表现。结果 40例患者MSCT、MRI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眶炎症3例呈椭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泪腺型5例呈椭圆形,4例呈扁平状。眼眶神经鞘瘤21例位于肌椎内,26例位于肌椎外。3例视神经受压移位,19例肿瘤内可见囊变和出血,未见包绕视神经生长。MRI可见4例出现肿瘤颅内蔓延。结论 MS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显示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但MRI检查鉴别诊断的能力要优于MSCT,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神经鞘和神经内衣起源的肿瘤较为常见,分布广泛。来源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单发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以及丛状神经纤维瘤都可恶变为恶性神经鞘瘤[1]。本文就我院1995年9月 ̄2003年4月所积累的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16例和恶性雪旺氏细胞瘤8例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眶尖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经颅入路手术方法。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颅内侵犯,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骨瓣、额-眶上缘骨瓣、翼点-眶上缘骨瓣。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有动眼神经麻痹,5例在3个月后恢复;2例患眼失明。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至6年,平均34个月,有1例肿瘤复发。结论眶尖神经鞘瘤易通过眶上裂侵犯海绵窦,经颅入路可获得充分的眶尖减压和肿瘤显露,从而保护眶尖部神经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肿瘤全切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王婷芝   《中国医学工程》2013,(1):60+63-60,63
目的探讨眼部神经鞘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特征、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6-2008.6我院收治的25例神经鞘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突眼和眼部周围的肿块。肿瘤发生的部位为:眼眶外上方8例(32%)、内上方6例(24%)、内侧5例(20%)、外下方2例(8%),眼球表面4例(16%),眼部肿瘤多发于眼眶上方。对本组25例患者进行MRI、超声波成像、CT等方法进行检验得出初步结论。病理学诊断结果为神经鞘瘤18例(72%),恶性神经鞘瘤7例(28%)。结论手术路径多采用外侧开眶,现代的检查方法中,MRI成像技术对神经鞘瘤判断的诊断性高,对后来的手术路径的选择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恶性神经鞘瘤临床很少见,我院于1970年5月~1979年4月9年中,术后经病理检验证明的神经鞘瘤32例,其中发生在男性者19例,女性13例,男与女之比为1.46:1,多发性1例,恶性者1例。现将1例亚性神经鞘瘤报告如下:患者高  相似文献   

9.
源于骨内神经组织的良性肿瘤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而恶性者为恶性神经鞘瘤。亦有将骨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统称为神经源性肉瘤。发生在颌骨内神经鞘瘤颇为少见,而颌骨内恶性神经鞘瘤则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10.
神经鞘和神经内衣起源的肿瘤较为常见,分布广泛。来源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单发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以及丛状神经纤维瘤都可恶变为恶性神经鞘瘤。本文就我院1995年9月~2003年4月所积累的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16例和恶性雪旺氏细胞瘤8例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 恶性神经鞘瘤亦称神经细纤维肉瘤,是由神经鞘细胞、神经束衣和神经内衣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神经纤维瘤,少数起源于神经鞘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4:1。年龄从14岁~62岁,但以青年和中年多见。临床恶性神经鞘瘤罕见,因缺少神经鞘瘤的特点而易漏诊。我院遇一例经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浅表神经鞘瘤的高频声像图表现特点,评价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本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浅表神经鞘瘤的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浅表神经鞘瘤患者,术前高频超声检出率100%,诊断神经鞘瘤14例,准确率73.7%;误诊为肿大淋巴结3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误诊率26.3%。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地显示浅表神经鞘瘤的二维图像,观察浅表神经鞘瘤的肿块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以及“鼠尾征”等特征性表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浅表神经鞘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MMP-9、TIMP-1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和预后关系。方法58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手术切除之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MMP-9)和TIMP-1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些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和预后关系。结果在58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53例MMP-9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9.7%;35例TIMP-1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0.3%。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统计学相关性(P〈0.001)。MMP-9蛋白表达与五年生存率有影响(P〈0.001)。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研究MMP-9、TIMP-1的表达,可能是癌肿发生、生长和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1例恶性神经鞘瘤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1例中24例行手术加放射治疗,总剂量12~84Gy,中位剂量74.97Gy,7例单纯行手术治疗。症状缓解(消失+改善)率为96.8%,肿瘤消退(完全+部分消退)率为93.6%;在治疗后3个月至2年,31例中10例(32.3%)神经、肢体功能损伤症状较治疗结束时明显改善,3例完全恢复。肿瘤复发13例,肿瘤转移7例,肺转移常见(57.1%)。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4.8%、35.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年总生存率的因素有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放疗、术后复发、术后转移、症状未完全消失、肿瘤残存;影响5年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有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放疗、症状未完全消失。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上因素均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恶性神经鞘瘤易出现复发及转移,肺转移常见,完整手术切除和术后根治性放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未发现恶性神经鞘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89~1998年9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25例,报告如下。1临庆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中男9例,女16例,年龄19~69岁,平均43岁。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24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肿瘤部位:多发生在颈侧中上部,咽部间隙,颌下,舌下,腮腺及锁骨上区。肿块常以前后移动,而上下活动受限为特征。发生子迷走神经9例,颈丛神经6例,颈交感神经3例,舌下神经2例,舌神经及面神经各1例,3例来源不明。25例中除1例恶性神经鞘瘤首发症状为肿块部位剧痛而就诊外,其余24例均为颈部无痛性肿块,咽部异物感等。本组病例最大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意义,指导临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患者(16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神经鞘瘤)的一般资料、动态CT增强扫描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对比分析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组织学特点.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的时间与CT值密度曲线为快速上升在高峰持续较长时间,然后缓慢下降.神经鞘瘤的曲线呈速升速降型,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肿瘤增强后1 min、5 min、10 min和最高CT值减去10 min的CT值有差别(P<0.05)(神经鞘瘤的CT值较低,即下降较多).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的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运用动态增强CT扫描可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这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和麻醉方式、手术方法的选择,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肺内恶性神经鞘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其确诊尚需要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等多种方法的共同分析。为此,本文报道了1例肺内恶性神经鞘瘤的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55例肺内神经鞘瘤的文献资料,对该病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肺内神经鞘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 临床表现:29例腹痛、26例腹部包块、15例下肢疼痛麻木、9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行B超、CT检查,均发现腹膜后占位.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31例,恶性48例,包括神经纤维瘤19例,神经鞘瘤8例,副神经节瘤4例,神经纤维肉瘤21例,恶性神经鞘瘤1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6例,神经外胚瘤5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死亡率为1.3%.良性肿瘤3年复发率为0%,5年复发率为12.9%,再手术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100%,恶性肿瘤3年复发率为41.6%,再手术率为90%,5年复发率为79.1%,5年生存率为62.5%.结论 B超、CT、MRI对定位诊断有决定意义,但术前定性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需做好肠道准备并充足备血,术中注意保护受累及神经的完整性.防止肿瘤残留及处理好椎间孔部位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8例眼眶内神经鞘瘤,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超声、CT影像学资料。方法收集1975年9月—2006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眼眶内神经鞘瘤住院患者,采用超声及CT检查。结果 38例中,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就诊者23例,眼球突出伴视力下降者6例,眼痛伴眼睑肿胀者1例,发现眶内肿块者8例。22例行超声检查均有异常回声;18例行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38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神经鞘瘤。结论超声对眶内肿块的定性定位诊断非常重要,能显示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缘、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及与视神经、肌肉的关系,但CT能够显示眶尖部较小肿块,因此,对于眶内肿块均应常规行超声和/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外科治疗的3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结果 3例均行手术治疗,均为完整切除,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无复发.结论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罕见,缺乏临床特异性,绝大部分为良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良性神经鞘瘤预后良好,恶性神经鞘瘤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