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王爱民①综述朱学骏②审校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ALHE)又称假性或非典型化脓性肉芽肿,尽管本病与木村病(皮肤嗜酸性淋巴滤泡病,...  相似文献   

2.
木村病1例     
患者男,58岁。右侧耳前部肿块10年。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血管及淋巴组织增生,可见淋巴滤泡样结构,并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诊断:木村病。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头皮木村病.患者男,40岁,因右侧头皮结节15年就诊.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可见许多反应性淋巴滤泡,淋巴滤泡间区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符合木村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木村病2例     
<正>木村病(KD)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慢性特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组织肿块,特征为软组织内淋巴滤泡增生和嗜酸性肉芽肿形成。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近年来部分文献报道头、颈部木村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协助诊断。本病需与多种良性疾病鉴别,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还需除外临床表现相似的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本文总结2例KD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6岁,双耳垂肿胀伴痒10余年.患者既往有网状青斑5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淋巴细胞增生,见多量淋巴滤泡样结构,伴间质血管增生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周血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诊断:网状青斑伴木村病.  相似文献   

6.
木村病1例     
60岁女性患者,双侧鼻根、耳后、头皮肿物伴脱发8年,具有典型的木村病皮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淋巴组织增生,可见淋巴滤泡样结构,并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符合木村病诊断。予抗炎及抗组胺药物、小剂量醋酸泼尼松口服配合放射治疗后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8岁,左面颊部皮下肿块3年余。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增多,血管、附件周围团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许肥大细胞浸润,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淋巴样滤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木村病。  相似文献   

8.
木村病与嗜酸性白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LHE)的关系一直有争论,许多报道将其等同看待。本文作者观察了4例白种人的组织学和临床表现特点。患者均为中年及青年男性。2例为典型木村病,例1.左耳前反复发生皮下结节10年,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增高,IgE 轻度增高。组织病理学:在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有致密纤维化,伴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有滤泡和生发中心形成,大量嗜酸性白细胞。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8岁,左面颊部皮下肿块3年余。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增多,血管、附件周围团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许肥大细胞浸润,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淋巴样滤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木村病。  相似文献   

10.
木村病1例     
木村病(Kimura‘s tlisease)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是一种较少见的预后良好的慢性反应性疾病,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左侧耳廓周围出现丘疹结节伴瘙痒1年余,擦伤后破溃出血不止。病理活检示:表皮角化过度及棘层肥厚,真皮层上部有较多扩张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肥大突向管腔,血管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真皮中下部可见多处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样滤泡。诊断: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AL H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管增生性疾病。本病较少见,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血管瘤、孢子丝菌病、嗜酸性肉芽肿病等,但病理上有其特异性,现...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一组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性升高,伴有器官损害或功能不全的疾病,可分为髓系增生性、淋巴细胞性、重叠型、家族性、伴随现象和未分类等临床亚型,其中包括良性和恶性疾病.嗜酸性皮病是指以皮肤组织炎性浸润中存在嗜酸粒细胞为特征的一组皮肤病,常见的有昆虫叮咬、药疹、妊娠性皮病、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和特应性皮炎等,还包括一些具有组织病理特点的疾病,如Well综合征、木村病、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脓疱性毛囊炎、面部肉芽肿等.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4例木村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14~66岁,平均46.5岁;病程1~20年。4例患者均表现为颌面部无痛性皮下肿块伴瘙痒,免疫球蛋白E(IgE)均高于正常值,2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指标高于正常值,4例患者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例可见典型的淋巴滤泡。  相似文献   

15.
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可能与外伤、雌性激素、免疫机制等有关 ,也可能是一种良性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其临床和组织学表现与木村病相似 ,二者的关系尚有争论。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物理疗法、局部或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化疗药物、口服异维A酸、己酮可可碱、吲哚美辛金合欢醇酯等有一定疗效 ,但大多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LHE)的临床病理改变,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47岁,平均病程5年。所有皮损均发生于头皮,为暗红或紫红色多发性圆顶状丘疹及结节,所有标本的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真皮内大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增生肥大,增生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小空泡,血管周围有程度不同的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对ALHE与木村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他们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7.
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外伤、雌性激素、免疫机制等有关,也可能是一种良性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其临床和组织学表现与木村病相似,二者的关系尚有争论。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物理疗法、局部或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化疗药物、口服异维A酸、乙酮可可碱、吲哚美辛金合欢醇酯等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8.
嗜酸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ia with eosinophilia,ALHE)又称假性或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临床比较少见,现遇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2岁,因右腮部肿胀1个月,红色丘疹20 d,于2014年11月24日来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腮部肿胀,约拳头大,无自觉症状,无发热等不适,当地以腮腺囊肿行手术治疗,术后肿胀略有改善,病理报告为淋巴细胞增生.20 d前肿胀加重,面积扩大,表面出现黄豆大淡红色丘疹、结节,自觉略痒.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腮部及颈部可触及一直径10 cm × 10 cm皮下肿块,质中等,浸润感明显,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较差,无压痛;表面皮肤淡红色,其上见密集的绿豆及黄豆大淡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皮疹融合(图1).实验室检查:除嗜酸性粒细胞分类0.12,计数0.61 × 109/L[参考值(0.02~0.52)× 109/L];IgE 734 IU/ml(0~100 IU/ml)外,其余检查包括空腹血糖、肝肾功能、血脂均无异常.腮腺CT检查:右侧下颌部及腮腺区可见软组织增厚,肌间隙显示毛糙,双侧颌下区及腮部可见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较大直径1.5 cm.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增多,血管、附件周围团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许肥大细胞浸润,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淋巴样滤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2).腮腺淋巴结病理:淋巴滤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于淋巴滤泡间.诊断:木村病.  相似文献   

20.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ilia,ALHE)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由Wells和Whimster在1969年首先报道[1,2],以增生的毛细血管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由于对该疾病的认识不一,文献报道曾使用过多种名称,如炎性血管瘤样结节病变、假性或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Hemangioma)、组织细胞样血管瘤等.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