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涛 《河北医学》2003,9(3):193-195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CKl7)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其与PCNA和CK17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诊断食管鳞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2cm和癌旁5cm组织各25例及正常食管组织3例。标本离体后液氨速冻并深低温保存.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石蜡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和CK17表达。结果:3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阴性。食管鳞癌癌组织86.7%(26/30),癌旁2cm组织60%(15/25),癌旁5cm组织8%(2/25)端粒酶活性阳性,三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端粒酶活性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2cm与癌旁5cm表达三组比较有差异(P<0.05);端粒酶与PCNA无相关关系(P>0.05);CK17在癌组织表达率为83.3%,三组间CK17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CK17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随与肿瘤间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Ⅲ期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者。癌灶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指数间无相关关系;与CK1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有可能作临床诊断食管鳞癌和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cellnuclearantigen,PCNA)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乳腺癌切除石蜡标本中PCNA和hMSH2的表达。结果68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44.1%(30/68),hMSH2的阳性表达率为54.4%(37/68)。PCNA和hMSH2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PCNA和hMSH2表达呈正相关(r=0.278,P=0.022)。结论PCNA与hMSH2表达的相互影响与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联合检测PCNA和hMSH2蛋白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喉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免疫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PCNA的表达,同时检测8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高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组(Ⅰ,Ⅱ)与晚期组(Ⅲ,Ⅳ)差异无性(P>0/0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PCNA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PCNA表达与喉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PCNA高表达是喉癌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PCNA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6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78.9%.其中肿瘤≥3 cm者PCNA阳性表达率为90.4%(37/41),〈3 cm者PCNA阳性表达率为65.7%(23/35),两者差异显著(P〈0.01).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86.7%)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67.7%),两者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高,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 结论: PCNA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定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 ,对 4 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1 0例乳腺良性增生和 1 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标记 ,分析EGFR和PC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EGFR、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 5 .2 % (1 9/42 )、71 .4 % (30 / 42 ) ,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的 1 0 % (1 / 1 0 )、30 % (3/ 1 0 )和正常乳腺组织 (0 % ) (P <0 .0 5 )。EGFR、PCNA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P <0 .0 5 )。EGFR与PCNA在乳腺癌中表达呈相关性。结论 EGFR和PCNA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组织的良恶性 ,还可以预测乳腺癌的恶性程度 ,估计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原位检测下咽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其基因的表达,探讨PCNA与下咽癌生物学特性与临床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8例下咽癌手术标本和其中的15例癌旁组织标本PCNA的表达,计算增殖指数,结合临床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下咽癌组PCNA表达程度明显高于癌旁组(P<0.001);PCNA指数与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预后相关(P<0.05),而与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发生部位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下咽癌PCNA的表达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病理分型及淋巴转移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资料。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及PCNA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阳性率为33.33%,PCNA阳性率为72.22%;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P〈0.05);不同病理类型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转移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低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而PCNA阳性表达则高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结论 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反映该肿瘤浸润性和恶性度,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胃癌组织中P16,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表达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癌组织和癌旁黏膜组织、19例胃正常组织中P16,P53蛋白表达产物和PC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21%(12/57),明显低于癌旁黏膜组织60%(34/57)和胃正常组织89%(17/19,P〈0.05);P53蛋白与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1%(46/57)和93%(53/57),明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42%(24/57),61%(35/57)和胃正常组织0%(0/19,P〈0.05).P16,P5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P〉0.05).结论:老年胃患者P16,P53蛋白和PCNA的异常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中起一定作用,研究他们的动态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大肠癌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PCT-TRAP-ELISA法检测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和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1)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别为83.33%,13.33%,3.33%和10.00%,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5);(2)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0%(8/10),无淋巴结转移者为0%(0/20),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3)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而呈逐渐增高趋势,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对判断大肠癌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P2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珂岚  丰美芳 《广西医学》2004,26(2):176-178
目的 研究 P2 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对 5 0例乳腺癌组织、4 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5 0例良性乳腺组织 P2 7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2 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良性乳腺组织阳性表达率分析为 5 4 %、6 0 %和 76 % ,P2 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其在良性乳腺组织中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其乳腺癌癌旁组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2 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腋淋巴结状态及临床分期相关 ,而与年龄、肿瘤大小、ER和PR的表达无关。结论  P2 7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腋淋巴结转移有关 ,P2 7蛋白的表达对判断乳腺癌临床进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肠癌、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探讨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诸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定量检测 34例大肠癌组织、2 0例癌旁组织及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 (TA)。结果  34例大肠癌组织中 ,端粒酶阳性表达 31例 ,阳性率 91 2 %。 2 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 ,仅 2例为阳性 (1 0 % )。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 ,1 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表达 ,阳性率为 81 3 %。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A值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大肠癌组织与癌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表达与大肠癌的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及侵袭范围等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9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2%、78.81%、51.67%和59.48%。C—erbB-2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浸润性相关(P〈0.01);PCNA表达仅与腋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浸润性无关(P〉0.05);ER、PR表达呈正相关(r=0.522,P=0.000),C—erbB-2、PCNA表达呈正相关(r=0.182,P=0.003)。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的表达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铁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肝癌及癌旁肝组织的铁蛋白 (Ferri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含量、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链霉菌素 -生物素 (S- P)法对术前未使用过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的 6 0例肝癌组织及 35例肝癌旁组织中进行检测。结果 :Ferritin与 PCNA的表达在癌中高于癌旁组织 ,在分化差的和有转移的癌中表达高于分化好的和无转移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两个因子表达存在相关性。结论 :Ferritin与 PCNA表达与肝癌的增殖、分化、转移有关 ,其表达状况可以作为辅助诊断 ,判断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PCNA检测。结果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升高和淋巴结的转移,癌组织PCNA表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NA在乳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做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 32例癌旁组织 ,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 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75 % (2 7/ 36 ) ,癌旁组织为 6 .2 5 % (2 / 32 ) ,肺良性病变组织为 11.1% (1/ 9) ,正常肺组织为 0 % (0 / 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对88例乳腺病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乳腺良性病变阳性率为16%,乳腺癌为73.0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指数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作者认为PCNA的表达对区分良恶性病变及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为客观可靠,是(?)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38例食管鳞癌组织、16 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观察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6例癌旁组织中,5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1.25%;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食管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或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人类胰腺癌组织中R-ras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R-ras、P21ra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R-ras、P21 ras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均P<0.01);R-ras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组织的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R-ras阳性表达率与P21ras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相一致(均P<0.01).结论 R-ras在原发性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层连接蛋白受体、E-钙粘附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我院1994~1998年经病理诊断明确、随访资料完整的65例胃癌组织标本、35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N-R、E-cad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特征、预后间的关系.结果胃癌中LN-R阳性表达率为38.5%,癌旁组织为9.7%,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E-cad阳性表达率为72.3%,癌旁组织为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癌旁组织为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癌组织中LN-R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大体形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阴性者(P<0.05).胃癌组织中E-cad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与临床各参数无关.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着LN-R、PCNA蛋白高表达、E-cad蛋白低表达现象,LN-R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C-erbB-2、PCNA的表达与激素受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C-erbB-2癌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和PR的表达。结果:85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和PR表达率分别为58.8%、56.5%、71.8%和67.1%。C-erbB-2和PCNA的表达在ER、PR阴性组高于ER、PR阳性组,在淋巴结转移组C-erbB-2和PCNA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C-erbB-2和PCNA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P<0.01),与淋巴结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C-erbB-2、PCNA与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C-erbB-2与PCN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它们的检测结果对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