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同步12导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使用DCG监测,胸前10个电极同步24h连续记录,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同步12导动态心电图分析仪,经信息处理再加以人工判断校正,回顾性分析350例DCG资料.结果:350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早搏61%,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9%,室性早搏28%,心房颤动3.7%,室性心动过速2.86%,右束支阻滞1.7%,停搏0.86%,其他心律失常有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交界性心律等,以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最多见,约占总的检出率2/3.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2.
陈奎 《实用全科医学》2007,5(9):777-778
目的 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分析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 分析156例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老年人房性早搏发生率居第1位,为96.79%,室性早搏发生率为83.97%,房性心动过速为39.10%,房颤发生率为10.90%,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14.74%和11.54%,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28%。结论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室性早搏发生率,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对我院自2008-05-2009-05间988例患者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进行归纳对比分析。结果:在各类心律失常中,老年人房性早搏发生率居第1位,为93.1%,室性早搏发生率为84.6%,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6.7%和13.6%,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15.8%和14.6%,短阵室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1.62%、1.21%、1.01%。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临床上发现老年人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24h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DCG对689例老年人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 在各类心律失常中,老年人房性早搏发生率居第1位,为92.60%,室性早搏发生率为80.12%,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96%和11.76%,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13.64%和12.05%,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发生率分别为1.60%、1.45%、1.02%.结论 老年人因电生理学的改变以及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各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生,而心律失常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及早诊断,及时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5.
聂红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203-20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病窦综合征(SSS)的价值.方法:动态心电图仪采用美高仪公司Holter 7.0型,采用体表心电图检查手段对诊断SSS作一初步评估.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5例,占59.20%;其中,检出SSS 36例,占32.8%;发现窦性静止14例,窦房阻滞9例,交接性逸搏及交接性逸搏心律16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6例及房室传导阻滞11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既简便又可行的检查手段.对于诊治SS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3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致严重心律失常临床心电图资料,探讨其治疗前后心电图的表现。方法对解放军第123中心医院内科收治的3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经临床治疗前后心电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例急性乌头碱患者心电图异常28例(93%),其中,频繁多源性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6例(占57.1%),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4例(14.2%),房室传导阻滞3例(11%),频繁房性早搏合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7%),ST-T改变2例(7%),房颤1例(3.6%),经临床治疗后,心电图心律失常消失,28例异常心电图患者中,26例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结论乌头碱中毒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系统直接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而导致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对于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窦综合征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确诊为病窦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86例Holter监测有78例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窦性停搏46例,窦房传导阻滞36例,房性早搏伴短阵房速62例,室性早搏47例,交界性逸搏及心律59例,房性逸搏及心律16例,房颤及一过性房颤13例,室性逸搏12例,一过性心房扑动6例。最长的R-R间距1.6~2.0s24例,2.1~3.0s27例,3.1~4.0s22例,4.1~5.0s9例,5.0~6.0s4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测方法,尤其适于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而且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能对照生活日志查出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给患者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降低其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一、病例选择:本文43例,在应用乙胺碘呋酮之前,曾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异搏停、慢心律、双异丙吡胺、安他心、新福甙、缓脉灵、奎尼丁及普鲁卡因酰胺等)治疗,但效果不好。其中频发房性早搏(房早)3例,频发室性早搏(室早)14例,预激症侯群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3例,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颤动伴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伴不等比传导阻滞1例,多源性室性早搏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频发室性早搏伴阵发性房颤1例。  相似文献   

9.
马津莉 《现代医学》2012,40(4):476-477
目的:探讨左心房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心电图P波时间≥110 ms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情况。结果:89例左心房异常患者,一般房性早搏89例(100%),频发性房性早搏62例(69.66%),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57例(64.04%),阵发性心房扑动7例(7.87%),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29例(32.58%),一度房室阻滞19例(21.35%),随着年龄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左心房扩大的患者与房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密切相关,临床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预防其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我院1962年1月~1982年1月的20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1,227例。心电图编码分类仿照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分类登记法。20年间登记60岁以上老年人异常心电图共3797例,其中心律失常者1227例;男799例,女428例;男女之比为1.86:1。老年人的常见心律失常分析结果:以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较常见;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次之;在窦性带律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较常见。各类心律失常顺列如下:房性早搏为21.7%,交界性早搏占1.1%,室性早搏占15.3%,予激综合征占0.5%,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占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占0.16%,交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 将18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CHF组(98例)和非CHF(85例),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类型及发生率.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主要为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CHF组房性早搏总数(810.2±107.4)、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人数(79.3±81.8)、心房扑动发生人数(24.9±6.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总人数(96.6±87.1);非CHF组房性早搏总数(98.7±57.2)、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总人数(65.4±11.6)、心房扑动发生总人数(7.2±2.1)、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总人数(27.2±9.8).CHF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HF组(P<0.01).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伴发房性心律失常,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右束支阻滞、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左束支阻滞、室性早搏二三联和房室阻滞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两种方法对房性早搏早发、心房扑动、室性早搏早发、房性逸搏、房颤等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78年12月~1979年8月应用国产丙吡胺治疗90例各类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性早搏32例,房性旱搏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结性早搏6例,持久性房颤6例,阵发性房颤6例,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伴室性早搏2例,房颤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房颤伴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伴室性平行心律及多源性室性早搏伴房性早搏各1例。治疗方法丙吡胺,每片100毫克,每支5毫升含50毫克,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及上海第二制药厂合成药研究所供给。用法:一、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一周后无效,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4次,一周后再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24h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同期检查的739例青少年、1062例中年和956例老年病人的24h动态心电图结合临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青少年组显著低于中年组,中年组显著低于老年组(P<0.001);频发的、成联律的、多源性的房性早搏及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发生率:青少年和中年组都显著低于老年组(P<0.001或0.005);一般房性早搏及成对、成阵的房性早搏的发生率:青少年组显著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01或0.005);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仅老年组见1例。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房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5.
对253例心脏病及182例非心脏病老年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心律失常检出率达100%,其中以室性早搏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Ⅲ级,多源性房性早搏以及反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在心脏病组中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非心脏病组中无1例出现心房颤动,24小时内心率波动范围〈30次以非心脏病组居多,表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次静息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6.
林楚容 《当代医学》2013,(20):34-35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通过对5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的特点。结果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过缓,窦性心律过速,窦房阻滞、停搏)65例,房性心律失常575例,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303例,室性心律失常291例,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111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181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3例。结论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最常见的是房性心律失常(99.31%)、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52.33%)和心肌缺血(87.05%),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也很高(50.26%)。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12导联与3导联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trocrrdiograhy,AECG),明确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的方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组:12导联组,3导联组,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①12导联与3导联患者的一般情况相似;②12导联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的病例比例高于3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部位明确.③12导联室性期前收缩、室速,交界性逸搏低于3导联;房性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房颤(包括短阵房颇、房扑),房性逸搏高于3导联,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12导联能对室性期前收缩定位.结论:12导联(AECG)能及时检出缺血性ST-T改变,并准确定位;12导联AECG由于P波清楚,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准确;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以上结论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准确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及探索合并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收集本科室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接诊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6例进行研究,均安排进行12导心电图、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观察及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56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均产生心律失常(100.0%),包括窦性心动过速者1例(1.79%),房性心律失常者32例(57.14%),室性心律失常者43例(76.79%),传导阻滞者32例(57.14%)。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其LVEF、左室舒张期内径密切相关,心房颤动与左心房内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机理。方法 :以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分析 30 0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类型、机理。结果 :心律失常类型 :包括房颤占 36 6 7%,房性早搏 35 33%,室性早搏 30 0 0 %,窦性心动过速 3 33%,室上性心动过速 1 33%,室性心动过速 0 6 7%,窦性心动过缓 4 0 0 %,房室传导阻滞 3 0 0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1 6 7%,右束支传导阻滞 3 33%,左束支传导阻滞 0 6 7%,窦房阻滞 0 6 7%。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多变 ,其中以房颤的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稚华  陈序 《西部医学》2008,20(4):768-76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采用DCG监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8例,对其24小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儿中,24小时发生室性早搏103例(61.3%),成对室早12例(7.1%),室性心动过速5例(2.9%),房性早搏66例(39.2%),房性心动过速8例(4.7%),Ⅱ度窦房传导阻滞9例(5.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6.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ST-T改变28例(16.6%)。结论DCG检查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