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应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脊柱后正中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使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结果经6-36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4.5%和后缘76.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1%和后缘97.5%,Cobb’s角由术前平均16.2°恢复为术后平均1.8°。对脊髓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以上病例未发现有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应用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伤椎相邻椎间盘及相邻节段椎间盘的转归。方法随机选取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55例(62椎体)得到随访,合并椎间盘损伤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于MRIT2加权像上按Pearce分级标准)、Cobb角改变、VAS疼痛评分改变等。结果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相比,伤椎相邻椎间盘的退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央终板骨折粉碎严重或复位不佳的患者与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差异更加显著(P〈0.01),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未合并椎间盘损伤组及中央终板骨折复位良好组与中央终板骨折粉碎严重或复位不佳组相比,术前术后VA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很好地避免术后后凸畸形的复发,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前应尽可能行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的情况,术中尽可能复位中央终板骨折,尤其是术前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必要时可切除损伤椎间盘,行椎间融合术。由于坚强固定及融合术的相关副作用,新的固定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后路椎弓根结合骨水泥固定治疗脊柱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癌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999—2007年本院收治26例脊柱骨转移癌手术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强化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和存活时间。结果:全组26例患者中,24例病变脊椎得到稳定,术后88.4%患者的脊柱病痛获缓解,20例麻痹瘫痪患者中60%获得至少Frankel Ⅰ级以上功能恢复。平均存活9.7个月。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手术相对安全并可有效维持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间距与椎管狭窄、神经损伤及椎板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标准:患者有完整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矢状面二维重建。排除标准:受伤超过10d,多椎体骨折,病理性骨折,火器伤,无法耐受影像检查,以及未行CT矢状面二维重建者。2005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外伤所致急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17-55岁,平均38.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5例(71.9%),平地摔伤28例(17.5%),交通伤15例(9.4%),其他2例(1_3%)。骨折部位:胸段(T。~T。。)17例(10.6%),胸腰段(T11~L1)129例(80.6%),腰段(L2~L5)14例(8.8%)。通过测量伤椎上下邻椎椎弓根间距来计算伤椎椎弓根间距(IPD)增大的比例,分析其与椎管狭窄、神经损伤及椎板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ASIA分级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除1例外,其他所有病例均有IPD:~大(99.4%),增大比例为4.7%~115.1%,平均(17.4±12.9)%,女性(18.5±14.4)%较男性(14.7±7.8)%更加明显(P〈0.01)。椎管狭窄比例5.2%-97.3%,平均(37.9±19.4)%,IPD增大比例与椎管狭窄程度有显著相关(P=0.38;t=6.65;P〈0.01)。在伴有神经损伤和椎板骨折的病例中,IPD明显增加,分别为(24.8±12.5)%和(25.3±15.9)%。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中,通过x线片测量椎弓根间距,是评价椎管狭窄、神经损伤及椎板骨折严重程度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脊柱大通道内镜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4例需行全内镜下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经皮穿刺置入椎弓根空心螺钉导针至椎体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节段性手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NF-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畸形,术后是否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方法:选取符合NF-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标准,并在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行一期经后路节段性手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20例病例,分别给予术前、后,末次随访,立位脊柱X线平片摄影,测出冠、矢状面的Cobb 角度,并关注躯干平衡疗效(测量顶椎距骶正中线、躯干偏移、髂棘高度差、双肩高度差),统计学分析冠、矢状面的Cobb 角度及躯干平衡疗效的变化规律。结果:所选病例中冠状面、矢状面术后即时疗效及末次随访疗效较好(P<0.001),随访中冠状面发现自发矫正(P<0.01),矢状面未发现自发矫正(P>0.05);躯干平衡疗效:顶椎距骶正中线距离术后即时疗效较好(P<0.001),末次随访疗效较好(P<0.001);躯干偏移术后即时疗效较差(P>0.05),末次随访疗效较好(P<0.01);X线髂棘高度差术后即时疗效较差(P>0.05),末次随访疗效较差(P>0.05);X线双肩高度差术后即时疗效较好(P<0.01),末次随访疗效较好(P<0.01);以上随访中均未发现自发矫正(P>0.05)。结论:一期经后路节段性手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NF-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畸形,术后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5~62岁,平均45.5岁.骨折部位包括:T11 6例,T12 27例,L1 33例,L2 6例.其中T12、L1两节段60例,占83.3%.均为单节段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10例,A3型21例,B1型5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B级3例,C级8例,D级13例,E级48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IV°:椎管阻塞I° (<1/4阻塞) 13例,II° (1/4~1/2阻塞) 45例,III° (1/2~3/4阻塞) 10例,IV° (>3/4阻塞) 4例.采用经骨折椎钉直接复位的5步操作法进行复位.术后评估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块复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3.55°±7.80°恢复到术后的9.66°±5.81°;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3.39%±9.80%提高到术后的82.36%±7.54%;骨折椎管面积比由术前44.6%±8%提高到术后的92.1%±6%.24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病例19例恢复正常,占79.2%.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平均(1.9±0.8)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平均(18.5±1.8).结论 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5步操作法可提高复位质量,后期骨折稳定性维持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皮、传统开放和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66例,女60例.年龄25~56岁,平均(41.87±7.31)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经皮组、传统开放组和肌间隙组,比较三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经皮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7年1月,对41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I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11例,Ⅲ度滑脱1例;L3,4滑脱4例,L4,5滑脱16例,L5S1滑脱21例;24例为峡部裂性,17例为退行性。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3.6个月。41例中37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90.2%;29例I度滑脱完全复位,11例Ⅱ度和1例Ⅲ度滑脱6例完全复位,完全复位率87.8%;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且无高度丢失,39例椎间融合良好,椎间融合率95.12%。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固定角度侧块、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3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机械不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且无需减压的患者,采用后路固定角度侧块(-100、-50、00、50、100)、椎弓根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复位固定:无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给予单纯短节段固定,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但伤椎椎弓根完整者给予伤椎椎弓根螺丝钉固定,合并伤椎椎弓根损伤者给予上下两个椎体固定,所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均后外侧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术后1~3天戴支具下地活动。所有病例均行术前、术后x线片及CT、MRI扫描。结果32例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4~40个月,平均28.2个月,无断钉、断棒、内固定失效;平均手术时间92f82.6±19.2)min;术后伤椎高度由术前平均41.6%,恢复到术后平均91.2%;后凸Cobb’s角由术前平均35.3°,恢复到术后平均7.8°;矢状面位移由术前平均(32.7±7.6)%,恢复到术后(8.7±4.9)%(P〈0.05)。结论固定角度侧块、椎弓根钉棒系统是治疗无神经损伤机械不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该固定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固定确实,手术时间短,骨折复位理想等近期优点,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年龄≥70岁接受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融合手术的女性患者术后椎体骨折的长期患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8年114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70岁(A组)和<70岁(B组),评估术后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椎体骨折的类型和时间、术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前诊断、手术程序、融合程度。结果A组术前BMD平均值占年轻人平均值(young adult mean,YAM)的81.7%,B组为85.1%。A组和B组分别有19例(41.5%)和16例(24.2%)发生术后椎体骨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0岁女性患者手术后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联合开放减压治疗跳跃性多发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跳跃性多发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VAS评分、KPS评分及ASIA神经损伤分级的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中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VP联合开放减压治疗,术后1个月VAS评分较术前降低[(1.0±0.6) 分 vs (8.5±1.8) 分,P<0.001)]、术后3个月KPS评分高于术前[(75.0±18.2) 分 vs (45.0±10.5) 分,P<0.001)]。术后1个月87.5%的患者ASIA分级得到改善,其中D级和E级患者占比由术前的11.4%和0分别增多至40.6%和29.2%。结论 PVP联合开放减压治疗跳跃性多发脊柱转移瘤患者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有效解除脊髓压迫并不同程度地恢复受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联合自体骨移植的方法对胸腰椎骨折全椎板切除后重建脊柱后柱稳定的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均采用后路手术,安放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全椎板减压,探察椎管,处理损伤的脊髓或马尾后,根据术中情况将骨板修剪成"H"型,卡压在减压的椎管后侧和正常棘突之间,异体骨板后侧植入全椎板切除得到的自体骨.结果 全组病例随访14-31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病例减压的椎管得到有效的封闭,植骨得到良好的愈合,后路稳定性得到重建,内固定无折裂.拆除内固定物时发现侧位Cobb's角平均丢失约1.7°,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丢失分别约为3.6%和1.5%.结论 该方法有效地提供后路稳定,防止内固定失败,促进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