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广西片区8市县2012年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共报告疟疾病例16例,占全广西病例总数的7.27%(16/220),比2011年占全广西病例比例(15.18%)下降了52.09%;年发病率为0.02/万,与2011年持平。全年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病人17 595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7 33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16例,阳性率为0.22%,其中间日疟6例,恶性疟9例,三日疟1例;病例分布于玉林市、陆川县、容县、北流市、桂林市、全州县,所报告16例疟疾病例均为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感染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2012年广西片区疟疾疫情平稳。加强对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的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桂林市2008-2016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疟疾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6年桂林市疟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桂林市2008-2016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1 417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共血检流动人口20 560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92例,阳性率为0.45%;病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4种疟原虫均有发现,其中以恶性疟为主,占59.78%(55/92),间日疟次之,占31.52%(29/92);病例分布于桂林市79.92%(10/13)的县(区),其中全州县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38.04%(35/92);病例以男性为主,占93.48%(86/92),主要集中于20~49岁组,占89.13%(82/92);病例主要从事工种为淘金/挖矿(90.65%);病例全年均有分布,其中4-8月份占50.87%(56/92);感染来源于非洲(占66.22%)和东南亚(占22.83%),其中非洲加纳占40.22%;2008-2016年报告恶性疟死亡病例2例,无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结论 近10年桂林市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加强对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返乡人员的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病例,是桂林市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粤桂琼疟疾联防区广西玉林6市县11年的疟疾防治与监测结果,评价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方法 收集1992~2002年三省(区)广西玉林6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1年间玉林6市县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48602人次.检出阳性30例,血检阳性率为0.004%。血检流动人员发热病人6302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84例,平均阳性率为0.93%。重点人群IFAT阳性率为0.037%。结论 玉林6市县经过11年联防与监测,199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从1992年的3.94%降到2002年的0.15%,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桂林市疟疾流行特征及监测效果,为修订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07年桂林市的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桂林市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的0.11/万下降至2007年0.04/万,流动人口血检疟原虫阳性率1.26%(304/24054);常住户口居民发热病人血检18133人次和居民带虫调查5921人次均未发现疟原虫阳性。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是巩固疟疾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龙里县灭疟后期发热病人血检结果.方法:选取龙里县1985年至2012年进行灭疟后期,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收治的疟疾,疑似病例,不明原因发热,及未确定为感冒发热的病人97502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检,并统计血检阳性比率,确定阳性患者疟原虫类型.结果:1985年至2012年共进行97502人次血检,血检阳性为10例,阳性比率为0.31%,年平均阳性检出比率为0.011%,致病疟原虫类型均为PV型,且1999年至2012年未检出阳性患者.结论:对疟疾疑似病例,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和未确诊感冒引起的发热患者进行血检,可及早确诊疟疾.  相似文献   

7.
1996年~2000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三个重点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五年,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7781例,检出间日原虫阳性53例,阳性率为0.68%,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403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48例(间日疟46例,恶性疟2例),阳性率为11.91%。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7.52%,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崇左市疟疾基本消除后监测效果,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崇左市1997-2010年疟疾传染源监测、血清学监测数据,分析疟疾流行态势。结果 1997-2010年崇左市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575 438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例;血检流动人口46 299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390例;2003年后未再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1997-2000年共开展居民疟疾荧光抗体检测38 914人次,阳性率0.04%(17/38 914)。结论崇左市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病例主要以输入性为主,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西德保县1995~2011年疟疾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疟疾监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5~2011年疟疾监测数据、疟疾疫情和疟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11年全县共检出疟疾123例,年发病率从1995年1.32/万下降至2008~2011年均为0。常住户口发热病人血检280 897人次,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0.002%。流动人口血检6 920人次,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1.69%。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全县疟疾病例总数95.12%(117/123),其中外出回归本地居民检出的病例数占输入疟疾病例总数97.44%(114/117)。结论输入性疟疾是巩固防治成果的主要威胁,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是今后疟疾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6~2010年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疟疾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远东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8):982+989-982,989
目的分析1996-2010年崇左市江州区疟疾监测结果,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6~2010年原崇左县卫生防疫站和江州区的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崇左市江州区疟疾发病率从1996年的0.60/10万下降至2006~2010年的0.00,流动人口血检6 030人次,共检出20例阳性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疟原虫阳性率为0.81%。当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107 924人次,未发现疟原虫阳性。结论疟疾防治措施有效,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是巩固疟防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8~2013年桂林市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和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疟疾控制后期输入性疟疾监测及诊治能力,为确保广西2018年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桂林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网络直报病例等监测数据,对输入性疟疾的感染来源、虫种、人群和地区分布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6年来,全市共报告境外和区外输入性疟疾病例72例,其中恶性疟40例,间日疟29例,三日疟2例,混合感染1例,死亡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全州、恭城、桂林市区、兴安、灵川、资源和永福等。男女性别比为13.4:1,年龄分布集中在20~50岁组。境外输入病例最多的是非洲加纳36例,其次为柬埔寨10例,再次为缅甸8例。结论当前桂林市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且多数为恶性疟。为确保2018年广西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应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返回人员的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3年常州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常州市2011~2013年的疟疾疫情数据、个案调查表及专题调查报告,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对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情况、镜检结果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1~2013年全市共报告疟疾73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金坛市和溧阳市,发病季节呈全年分布,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24~60岁,以青壮年为主;职业主要为农民工和技术工人。感染来源地主要为安哥拉16例,占21.9%、尼日利亚14例,占19.2%、赤道几内亚13例,占17.8%。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发病到初诊平均间隔3.1d;初发病例38例,占52.1%,再燃病例35例,占47.9%。病例初诊以县级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为主,分别占42.5%、27.4%,确诊单位与初诊单位的一致率为87.7%;实验室确诊病例70例,占95.9%。镜检结果为恶性疟53例,占75.7%、卵形疟14例,占20.0%、三日疟2例,占2.9%、间日疟1例,占1.4%。结论境外输入性疟疾是常州市疟疾的主要疫情特点,以恶性疟感染为主,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疟疾高发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洲婴幼儿恶性疟疾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恶性疟疾65例(其中脑型疟19例)住院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恶性疟疾婴幼儿的血涂片均见到恶性疟原虫;临床表现以发热(100%),呕吐32例(49.2%),腹泻23例(36.9%),咳嗽27例(41.5%),抽搐12例(18.5%),意识障碍19例(29.1%),贫血52例(80.0%),脾肿大46例(71.6%),肝肿大41例(63.1%),脑膜刺激征19例(29.1%)。65例均接受青蒿琥酯抗疟的综合治疗,治愈60例,死亡5例。结论婴幼儿恶性疟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且不够典型,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青蒿琥酯是治疗疟疾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2年广西疟疾流行状况,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广西2012年中国疾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及各市县监测数据,并采用Excel2003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图表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在广西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人共220例,其中当地居民间Et疟病例1例,恶性疟占78.64%(173/220)。219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中有191例在非洲7个国家感染,恶性疟占87.44%(167/191),28例在东南亚6个国家感染,恶性疟占21.43%(6/28),其中南宁市上林县病例占总病例的52.73%(116/220)。2012年全区疟疾死亡病例为3例。全区123个市县中有疟疾病例报告共27个市县,受威胁人群占总人口的36.67%。全年每月均有病例出现,人群年发病率为0.42/10万。结论2012年广西疟疾病例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6.43%,加强对非洲务工返乡人员的疟疾监测,预防疟疾危重和死亡病例增多是其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评价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对策和措施对控制疟疾的作用。方法通过收集1991~2010年海南省10个疟疾防治试点月报表、流动人口报表等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10个疟疾防治试点20年本地居民共血检375 963人次,平均年血检率为18.71%,其中主动病例侦查血检301 395人次,占80.17%,被动病例侦查血检74 568人次,占19.83%;检出阳性病人10 915例,阳性率为2.90%,其中恶性疟3 448例,占31.59%,间日疟7 444例,占68.20%,混合感染23例,占0.21%。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1年的28.39‰下降至2010年的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控制恶性疟流行,它为热带山林地区恶性疟控制提供了经验,为海南省的疟疾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8年“三热”病人疟疾血检状况,分析其监测的效果。方法对医院监测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的“三热”病人采血作疟原虫检查;收集2008年疟疾血检监测数据,以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其特点;对各镜检点阴性和阳性的血膜片进行抽检,计算血膜片的合格率及复核符合率。结果全市共血检9788人次,发现阳性病例39例,血检阳性率为0.40%,其中间日疟28例,恶性疟11例,血栓阳性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2.98%(39147)。血检阳性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占总阳性病例数的74.4%(29/39),其中恶性疟病例均为本市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从事商务的归国人员;病例的地区分布按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罗湖18例、宝安11例、龙岗5例、南山3例和福田区2例,盐田区无阳性病例;病例时间分布呈现6、7、8月和11、12、1月的2个高发期。抽查6个区15个镜检点514张血片,血片制作和染色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6.19%和89.88%,对其中的213张阴性片及12张阳性片进行复检,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热”病人血检监测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疟疾病例分布特征的阐明为我市科学防治疟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保山市隆阳区2005~2011年疟疾流行态势.方法 收集隆阳区2005~2011年疟疾疫情资料,用Excel2003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隆阳区2005~2011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 580例,占总报告传染病的9.83%,无死亡病例;间日疟1 093例,占69.17%,恶性疟465例,占29.43%;未分型22例,占1.40%.2005 ~ 2011年发病以输入病例为主,共1 562例,占总发病数的98.86%.年均发病率较高的是水寨乡、辛街乡和瓦房乡,年均发病率较低的是杨柳乡、永昌办事处和兰城办事处.疟疾季节流行分布呈现“单峰”型.病例绝大多数为男性,共1 452例,以农民为主,共1 506例,年龄段主要为30~49岁,共915例.结论 隆阳区疟疾发病率自2005年以来逐年下降,发病以输入性为主,本地病例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加大流动人员管理力度,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8.
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损害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2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肺外器官损害的临床特征,并将肺外器官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组,无肺外器官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①262例患儿中肺外器官受损的113例,占43.1%。其中消化系统受累57例,占50.4%;泌尿系统受累38例,占33.6%;心血管系统受累25例,占22.1%;血液系统受累22例,占19.5%;神经系统受累7例,占6.2%,皮肤黏膜肌肉关节受累5例,占4.4%。2个脏器受累患儿22例,占19.5%;3个以上脏器受累8例,占7.1%;②研究组热程≥10 d、中等至大量胸腔积液、右上叶病变、肺部大片状阴影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发病10 d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研究组热程≥10 d、中至大量胸腔积液、肺部大片状阴影是支原体肺炎肺外器官受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易发生肺外器官损害,其中热程≥10 d、中至大量胸腔积液、肺部大片状阴影患儿易发生肺外器官损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