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01—2014-02收治的急性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血浆PT、APTT、TT、Fbg和D-二聚体,分析GO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指标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与伤情(GCS评分)、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 GOS评分不同组间T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性颅内出血者P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GCS评分越低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组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PT、APTT、TT、Fbg和D-二聚体能较好反映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状态,其中D-二聚体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指标。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预后越差,其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01-2013-08收治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外伤性脑梗死进行分组。于入院时测定患者凝血功能,伤后3个月评估2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并比较。结果 A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分别为(17.6±1.1)s、(48.7±2.0)s、(0.4±0.2)g/L,均高于B组(P0.05),同时也超过正常范围,凝血障碍发生率为70.8%,显著高于B组的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2分2例,3分4例,4分5例,5分13例,平均评分为(3.8±0.3)分,显著低于B组的(4.8±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若合并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临床需重视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情况,并据此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凝血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法,测定并记录11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DIC评分、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至随访结束,本组死亡19例。D-二聚体升高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凝血异常指标(56例,占50.9%)。DIC评分0、1、2、3、≥4分者分别为32、26、15、20、17例,病死率分别为0、0、0、20%、88.2%。GCS评分、GOS评分与DIC评分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结论DIC评分是评估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可靠指标;DIC分值越高,病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伤后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FIB、D-二聚体含量和DIC评分,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伤后3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对凝血功能与患者伤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脑外伤重型组的PT较轻型、中型组显著延长,D-二聚体含量及DIC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与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149例)相比,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49例)的PT、APTT明显延长,血小板数减少,D-二聚体含量和DIC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PT延长、D-二聚体含量2 mg/L及DIC评分≥5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的损伤程度、预后有显著关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患者的伤情判断、预后转归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212例单纯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中,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2例,发生率为19.8%。170例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入院时GCS评分低、AIS评分高、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是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院后随访4~8个月,平均(6.25±1.43)个月;凝血功能异常病人GOS评分[(3.72±0.92)分]明显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病人[(4.28±0.66)分;P<0.05]。结论 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很多,凝血功能异常影响病人预后,建议临床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伤后1周内出现PTCI。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颅内压、血压、血气分析中CO2值、DIC评分、是否合并感染、有无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共10个因素与PTCI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患者的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颅高压、低血压、DIC评分是发生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CO2值、合并感染以及有无实施去骨瓣减压术与PTCI无明显相关性。入院GCS评分低(3~5分)、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5分、合并感染、继发PTC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颅高压、低血压、DIC评分是发生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GCS评分低、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5分、合并感染、继发PTCI的患者预后差,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5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伤后第28天或出院时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与预后差组(GOS1~3分),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伤类型的差异性,对可能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胸部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01—2016-06收入我院ICU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血管内降温仪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表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2组相同。记录2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所用时间,并分别于入院后0、4、8、12h及24h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2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和脑梗死发生率,3个月后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前达到目标温度;治疗组治疗4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8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12h以后凝血功能趋于稳定;对照组治疗8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24h时凝血功能趋于稳定;2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为1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为4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方法较体表降温更早的达到目标温度,可更早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的高凝状态,降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采集1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为预后良好,GOS〈3分、植物生存和死亡为预后不良)]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等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糖、并发症、CT环池形态、多发性损伤、体温、脑疝、合并伤、颅内血肿、白细胞计数、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收缩压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脑疝(OR=4.632,95%CI2.195~9.778)、体温(OR=3.822,95%CI1.845~7.917)、血糖(OR=3.096,95%CI1.494~6.418)、年龄(OR=2.923,95%CI1.429~5.978)、GCS评分(OR=0.426,95%CI 0.211~0.86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疝、血糖、体温、年龄、GCS评分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针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是降低死亡和致残、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外伤致动脉性大面积脑梗死(AMCI)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3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A或DSA将患者分为AMCI组与非动脉性大面积脑梗死(NAMCI)组,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环池状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收缩压(SBP)、渗透压(OP)、中心静脉压(CVP)、凝血功能、乳酸(Lac)及脑挫伤12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次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GOS评分判断预后。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CVP、SBP、OP、tSAH、环池状态、Lac 8个指标与AMCI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CS≤8分、CVP≤5 cmH2O(1 cmH2O=0.098 kPa)、OP<270 mmol/L、SBP≤90 mmHg(1 mmHg=0.133 kPa)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良好8例、中残9例、重残7例、死亡4例。 结论低GCS评分、低CVP、低OP、低SBP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点评估和监测上述指标对该病的救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关系。方法对49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的含量改变。同时,通过比较颅脑损伤患者连续头颅CT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纤溶指标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及PIH与非PIH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98例患者中,139人(27.91%)发生PIH。PT、Fg、TT、PLT、D-D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正常者PIH的发生率(P〈0.05)。其中PIH患者在伤后早期血浆PT、D-D含量比非PIH患者明显升高,而血浆Fg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血浆PT、D-D、Fg含量的变化,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凝血-纤溶功能异常者,应早期连续复查头颅CT,以使PIH患者能及时得到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αⅡ血影蛋白裂解产物(SBDPs,包括SBDP140和SBDP120)浓度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颅脑损伤组),伤后6h、12h、24h、1d、2d、3d、4d、5d.6d.7d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BDP140和SBDP120浓度;选择24例脑积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不同时间点颅脑损伤组脑脊液SBDP145和SBDP12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BDP145在伤后6h就达最高峰,而SBDP120直到到伤后5d才达峰值。不同时间点伤后3个月死亡的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的SBDP145和SBDP120浓度明显高于生存的患者(p〈0.05)。入院时GCS评分6—8分患者脑脊液离脊液SBDP145的浓度明显低于入院时GCS评分3-5的患者(P〈0.05),而SBDP120的浓度两者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SBDPs与颅脑损伤的严重性和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月5年到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单纯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伤后1、3、5、7、9 d血浆D-二聚体水平。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00例中,预后不良28例,预后良好72例。重型颅脑损伤28例中,伤后3个月死亡8例,存活2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先增高,后降低,伤后3 d达高峰。伤后1~9 d,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随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5)。伤后1~7 d,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伤后9 d,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8例重型颅脑损伤中,死亡病人伤后1~3 d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病人(P<0.05);伤后5~9 d,死亡病人和存活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早期、快速判断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6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68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情(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感染、手术、低血压、脱水药、活血药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 伤情、脑疝与否、感染与否、低血压、脱水药及活血药的使用与否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伤情、脑疝与否、感染与否、低血压、脱水药的过量使用等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活血药的使用是外伤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pathogenesis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PTCI)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extremely severe head injurie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clues for reducing occurrence of PTCI and case - fatality. Methods Gender, age, Glasgow coma scale ( GC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basicranial fracture, cerebral hernia or infection, surgical modality, hypotension, and the use of diuretics and hemorheologic agent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in 62 PTCI patients ( study group)and 680 patients without PTCI (control group) following severe and extremely severe head injuries.Results GC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erebral hernia and/or infection, hypotension, the use of diuretics and hemorheologic agent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TCI ( P < 0. 05 ).Conclusion GCS, the presence of cerebral hernia and infection, hypotension, and over - dosage of diuretics are common risk factors for PTCI, and the use of hemorheologic agents is a protective factor of PTCI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extremely severe head injuries.  相似文献   

15.
凝血指标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检测140例于伤后24 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dimer)、血小板计数(P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 score),运用非参数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 GCS对急性硬膜外血肿(EDH)、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脑挫伤的预后判断均有影响(P<0.001).FIB含量、DIC评分只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组预后判断有影响(P<0.001),本组D-二聚体≥5 mg/L死亡率100%.结论 凝血指标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IC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差.可作为颅脑损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变化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与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1例,根据GCS评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分析颅脑损伤前后凝血功能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的关系。 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 d~24个月,4型颅脑损伤恢复良好率分别为93.75%、80%、55.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颅脑损伤预后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66,P<0.05)。不同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预后的凝血因子指标比较,INR值、PT、APTT、FIB及D-d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颅脑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可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与颅内压变化的关系。方法颅脑损伤患者65例,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30例。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同时采集其伤后1 d内至4 w的脑脊液,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CRP的含量,将脑脊液中CRP的含量与颅内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伤后轻、中、重型各组脑脊液CRP与颅内压变化存在组间差异(P0.01);CRP含量的变化与颅内压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脑脊液中CRP的含量是反映颅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能反映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CS6、7、8分三组,检测患者伤后1、3、7、14天hs-CRP、D—D浓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TBI组伤后1、3、7、14d血清hs—CRP、D—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s-CRP、D—D浓度与GCS评分、GO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hs—CRP、D—D浓度随颅脑CT中线移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STBI患者血清hs—CRP、D—D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伤情;早期检测血清hs—CRP、D—D可作为评估STBI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