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随机选择了30例行DSA 检查的病人,分别在同一种投照中应用了外周与中心部位注射造影剂。中心注射者,将一5F 侧孔导管在透视导向下导入上腔静脉;外周注射者,导管顶端置于肘前窝静脉穿刺部之近端8时处。30例中包括12个头部侧位观,6个头部前后位观和12个颈动脉分歧部之75°  相似文献   

2.
IVDSA 的时间-浓度曲线的峰值和宽度决定影象质量。为达最佳影象质量,到达动脉循环的造影剂必须成密实的造影剂团,以产生一有高的峰值与窄的宽度的时间-浓度曲线。高的峰值可获蒙片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28例有外周血管疾病临床证据的病人比较了动脉造影与IV DSA 的结果。检查前用Picol-ax 作肠腔准备,注射造影剂前静注Buscopan20m-g。用65cm 长的6号辫尾导管经肘前静脉插入右心房,以20ml/秒的速度每次注射Urografin370 40ml 行DSA。另行常规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如下表。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IADSA在儿科病人的临床作用,作者在44个12天~18岁的病儿施行了IADSA或加作常规动脉造影。用20或21号穿刺针经股或腋动脉穿刺,依动脉大小和体重引入3~5F导管,中心或心内注射稀释一倍的泛影葡胺(MD-76)或甲泛醣胺(原译甲泛葡糖)1~1.5ml/kg/次,依导管流速与血管大小于0.75~2秒内注入。颅内注射用稀释到30%的Conray60 0.1~6.5ml/kg/次。总剂量限于3~5 ml/kg。作者见到,44例130次注射中仅9次注射无诊断性,系因病人活动、技术错误或设备功能不良。20例随后作了常规动脉造影。作者指出,IADSA在很多儿科应用中可取代常规血管  相似文献   

5.
选择血清肌酐正常、无上尿路梗阻、无胃肠道和心脏疾病的病人,甲组166人,乙组168人,分别进行快速和慢速注射法尿路排泄性造影,就其不良反应作比较。所用造影剂为Sodium and meglumine io-xitalamate(Telebrix),每毫升含碘380毫克。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5毫升给予。从肘前静脉注入。快速组用16号针,10秒注完;慢速组用19号针,两分钟注完。  相似文献   

6.
静脉DSA时中心法注入造影剂的适应证,在于它能比周围法更好地解决某些特殊问题。它能在心排出量少、肥胖患者和血管口径细小、纡曲的情况下,使血管内的造影剂团块更少稀释,从而清楚地显示肺部血管以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检查时常选用5.0F猪尾状导管,它在高压注射时可改变喷射效应,而防止对心血  相似文献   

7.
MRA在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的价值: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怀疑外周血管疾病患者38例,分别行MRA和DS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中MRA显示静脉病变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下肢静脉曲张8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2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1例;动脉病变14例,其中闭塞性脉管炎9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4例,动脉急性栓塞1例。MRA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R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了使用与正常血浆等渗压浓度之非离子型造影剂行IA DSA 的体会。作者应用Iohexol血浆等渗压制剂,用蒸馏水稀释、添加EDTA 及pH 调整剂与界面活性剂以提高其化学稳定性。用上述造影剂施行了40例、134次IA DSA。男25例、女15例,年龄6~84岁。除6例使用21号聚四氟乙烯套管针作颈动脉直接穿刺外,均使用导管法造影。所有病例均行20秒连续摄影。每次注射的造影剂量及注射速度以通常的血管造影方法为准。每次注射了解注射时病人的热感和疼痛,请操作医师以外的两名以上放射科医师评价每次摄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153例200次血管造影的造影剂用量对肾功能的影响作了前瞻性研究。所用造影剂有60%和76%的泛影葡胺、非离子性造影剂碘异酞醇(Iopamidol),测定造影前和造影后24-72小时的血清非蛋白氮(BUN)和肌酐含量,作为衡量肾功能的指标。所得数据行相关与回归等统计学分析。153例病人,年龄范围为10-79岁,体重31.4-176.6kg;动脉给予造影剂128次,静脉给予72次,用量分别为99-400ml与30-530ml;用泛影葡胺88次,碘异酞醇112次,用量分别为40-520ml、30-530ml,所有病人的造影剂平均用量为237±113ml。统计分析表明,此研究中并无因年龄增大或先前已有肾功能减退而减少造影剂用量或偏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趋向,所用剂量与年龄和造影前肾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影剂注射速度与肝及腹部其他脏器CT增强的夫系。共77例,年龄2个月~16岁。先行自膈顶至髂骨峭层厚1cm的CT平扫,然后以不同的注射速度静脉注射2ml/kg造影剂(欧乃派克,240mg磺/ml),在开始注射后的25~45s作1cm层厚与平扫范围相同的连续扫描,测量主动脉、肝静脉、肝及肾的从开始注射至高峰显影的时间。当注射速度分别为每分0~0.99、1.00~1.99,2.00~2.99,3.00~3.99及4.00ml/kg以上时,主动脉高峰显影时间平均在134s、112s、77s、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啮齿动物放射性肝损害模型比较了主要随胆汁排泌的亲肝细胞磁共振造影剂Gd-EOB-DTPA和由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的亲Kupffer细胞造影剂SPIO(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的肝脏摄取与强化。18只SD大鼠肝脏的一侧接受了一次性X线照射(50Gy 9只,60Gy 5只,70Gy4只)。X线照射3天后对同一鼠先后注射两种造影剂并作SE序列T_1加权(200/6)和质子加权(850/25)磁共振成象。另外,对接受全肝照射(50Gy)的5只鼠及对照组的4只鼠的胆道和泌尿道的Gd-EOB-DTPA的排泄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注入0.1mmol/kg的Gd-EOB-DTPA后,肝的信号强度对称性增强,接受三种剂量的照射区与未照射区之间增强幅度无显著性差异。注入10μmol/kg  相似文献   

12.
13.
作者回顾了50例四肢创伤的病人,都进行了DSA与常规血管造影(CFA)两种检查,由3位血管造影者观察照片,寻找7个动脉损伤之血管造影征,比较两种方法的精确性。作者见到,两种方法对显示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移位、梗阻和局限性狭窄同样好。4例内膜剥脱者中,DSA看到3例,CFA看到4例,由于DSA之空间分辨力不足,有1例未见到其内膜拍动(flap),但比较容易动态观察血管外渗。8例急性出血患者中只有3例在  相似文献   

14.
肝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与DSA及CTAP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DSA及CTAP的比较研究,评价动态增强MRA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血管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肝疾病患者在2周内行肝脏MRI及动态增强(利用SENSE技术)MRA、DSA和CT经动脉门脉造影(CTAP)检查。MRA图像重建自冠状位3D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MRA与DSA比较,门脉期MRV与CTAP比较。动态增强MRA采用20ml造影剂和统一扫描延迟时间。结果动态增强MRA能很好显示肝动脉系统各主要分支及变异;MRV对门脉系统的显示质量等于甚至超过CTAP;MRV能很好显示下腔静脉;MRV尚意外发现了1例DSA上未能显示的血管变异。结论动态增强MRA能清晰显示肝移植受体术前的血管结构,其有可能成为原位肝移植受体术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4月60例首次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两组,4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为A组,20例PICC置管为B组,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中观察记录留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A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5 d,中位时间3.7 d,B组PICC置管保留时间为15~280 d,中位时间157.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主要并发症有局部渗出、静脉炎及管腔堵塞。A组发生局部渗血18例、静脉炎29例及管腔堵塞10例,B组发生局部渗血4例、静脉炎1例及管腔堵塞0例。A组日常生活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无需人照顾。结论PICC置管安全、保留时间长,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肿瘤病人的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6.
作者应用DSA方法研究可疑中心静脉内的导管闭塞。作者向导管内推注60%泛影葡胺,以1—2帧/秒获取影象。作者见到甚至在部分导管内血栓形成时也可注入足够的造影剂使导管在DSA图象上显示。作者指出,Hickman-Broviac导管闭塞的发生率为8~25%,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8%。恰当地证实导管的通畅性常被几种因素干扰:难以通过部分闭塞的导管注入足够的造影剂满意显示导管;即使导管通畅但注入造影剂少时可很快被稀释;观察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通常需用大量造影剂,这对反复静脉穿刺或以往因化疗而没有良好静脉进路的病人是困难的。DSA具有其固有分辨力,有助于克服这些困难。可通过导管了解其通畅情况,也可以  相似文献   

17.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于离子型造影剂是无可争议的。在静脉DSA时以及动态CT扫描时通常需要多次注射造影剂。低渗透性非离子型造影剂比离子型造影剂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这一点在CT应用中已得到证实。本文用双盲法研究,在第二次给药时其耐受性如何,以及二次给药后副作用发生率是否上升。方法 1984年4月与10月之间,采用随机抽样选择100例病人进行双盲研究试验。观察病人在第二次注射造影剂后的副作用发生率与严  相似文献   

18.
肝海绵状血管瘤CO2—DSA与常规DS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二氧化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在肝海绵状血管瘤(CHL)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例CHL患者行CO2-DSA,其影像表现与常规DSA相比较。结果:7例CHL患者均获得有明显诊断价值的CO2-DSA图像,与常规DSA相比仅1个近右隔顶的小病灶未被显示。CO2-DSA显示瘤体大小、形态及边缘情况较碘剂DSA好,同样可显示出“早出晚归”这一特征性表现。7例CHL-CO2-DSA均在瘤体附近出现门脉分支的显影(7/7),而常规DSA仅有1例显示(1/7)。结论:CO2-DSA可对CHL作出准确诊断,CHL患者CO2-DSA中显示门脉,提示门脉为CHL的主要引流静脉。  相似文献   

19.
20.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DSA和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生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月后交通动脉瘤,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过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2D 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