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含胰、脾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富渠  孟黎明 《陕西中医》2003,24(10):912-914
考证中医学脏腑之现代解剖生理学实质 ,应为加速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拟就中医学“脾”的脏器实质 ,“脾”含胰、脾二脏试作浅析。1 从解剖学方面探讨  1 .1 部位 :《医贯》讲 :“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其左上”。“膈膜”即横膈膜 ,“以膜”之“膜”当为大网膜。表明中医学“脾”同现代解剖学脾的解剖部位相一致[1] 。《医林改错》又讲 :“脾中有一管 ,体象玲珑 ,易于出水 ,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 [2 ]……”并据该书记载图文来看 ,则显然指的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胰。总之 ,笔者认为 ,中医学中…  相似文献   

2.
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脾系统脾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脾、胃、肉、唇、口、意等.(一)对脾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1.脾的解剖位置及外部形态结构:《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难经》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更明确地指出:"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据这些记载,可知脾位于胃的左侧,与胃相连,是一个形如刀镰的扁广器官.从解剖的角度看,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脾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构建了藏象理论,后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藏象理论对五脏六腑的认知有其解剖学依据,然而,中医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有一定的出入。通过梳理《内经》和《难经》对中医脾的有关记载,从解剖生理视角阐释中医脾,并与现代解剖器官作比较,为认识中医脾的原始本质提供参考。结论:2部中医经典中记录的脾应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献对"胰"的记载寥寥无几,《黄帝内经》仅见脾的阐述,《难经》之"散膏"被认为是对胰最早的记载。"散膏""膵""甜肉"等就是对胰的描述。胰和脾有本质区别,不能把胰归属于脾;解剖位置也并非如肝与胆那样相互附着;更不能将古代对脾的记载看成是胰,不能认为古人看到的是胰,记载为脾;既未将胰归为五脏,也未归为六腑,胰也不具备奇恒之腑的特点。《肘后备急方》等古籍文献提到羊胰、猪胰入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纲总枢》则进一步描述胰的解剖形态;王清任突破性的描述"珑管"相当于主胰管,主分流水液,首次描述了胰管功能。叶霖《难经正义》更进一步论述胰可生成汁液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与现代系统解剖学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胰病的单独记载很少,多将胰的病理现象归于脾。胰的方剂仅有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滋膵饮方主治消渴。认为消渴(糖尿病)是胰功能异常,与现代医学因胰腺功能障碍引起糖尿病不谋而合。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常见疾病,治疗以"通"为主,用生大黄粉、元明粉,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胰腺癌病因多由于脾虚加之毒热、痰凝、湿阻、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病机为肝脾失调。  相似文献   

5.
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历来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脾与胃在中医藏象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脾为“中央土 ,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 :“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 ,向为医家所重视。1 中医脾胃解剖学初探中医有关人体解剖内容的记载及名词很多 ,虽然未能形成一门学科专业并对中医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兴起与发展是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诚如唐容川在《本草问对》中所论 :“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 ,而实有其物 ,非亲见脏腑者不能 ,安得谓古之圣人…  相似文献   

6.
对胰腺在祖国医学中属脏还是属腑,它的形态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原则及用药等问题,根据本人的认识及临床体会作一初步探讨。一、祖国医学中的“胰”关于“胰”字的记载,日本文献把“脾”写作“膵”,就是现代医学的胰腺。我国“胰”的古字,《类篇》写作“(?)”,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膵”、“(?)”、“胰”常通用,不过在《内经》、《难经》无此类字眼。最早记“胰”字的医书是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在《肘后方》中提到猪胰治病有五处;唐·《千金方》、《外台秘要》,明·《本草纲目》均有用猪胰、羊胰等动物胰腺治病的  相似文献   

7.
五脏之中,《内经》对心、肝、肺、肾四脏位置形态均有较为详尽清晰的论述,但是对脾的叙述较为简略,仅仅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及"脾与胃,以膜相连耳",以及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故引起后世医家不少争议。查阅古籍,从古述脾的解剖位置、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及脾病多以小肠论治试阐释小肠属脾。  相似文献   

8.
对于脾的形状位置及颜色等描述,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出现,由于中医从古至今都应用着思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思维方式。且同时又受到中国古代解剖学发展的限制,使古代中医对人体各器官的解剖认识都停留在很浅的位置。从另一角度来说,中医理论中各脏腑的描述,其所在体内的位置与现代医学略有出入。对于中医理论所述的脏腑器官而言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所述的脏腑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实体器官可以视为同一人体器官,但唯独脏腑脾的解剖形态说法众多,历来存在很多争议。试从古代医书中有关中医脾脏解剖的论述、脏腑脾的生理功能、脾字释义、气机的变化等多个角度,解释说明中医之脾是一个实体解剖器官,并且在古代众多医书当中所指的脾是以一定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通过历代医家对脏腑脾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脏腑脾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石建喜  张大振 《陕西中医》2002,23(7):657-659
胃脘痛是以解剖部位命名的传统病名 ,泛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 ,最早见于《内经》。在以《内经》系统观点指导下总结出的人体五脏生理、病理节律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的进展 ,探讨胃脘痛的病理时间节律 ,将是进一步深化胃脘痛的基础研究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多数人认为中医之脏腑非解剖之脏腑 ,而为功能之脏腑 ,实际上中医学最初是非常重视解剖的 ,《灵枢·肠胃篇》说 :“胃纡曲屈 ,伸之 ,长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 ,径五寸 ,大容三斗五升”,形象的描绘了胃的实体形态及容积大小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  相似文献   

10.
7.3 7 脾水 :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 ,小便难。”7.3 8 肥气 :名出《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急为肥气 ,在胁下 ,若覆杯。”《难经·五十六难》谓 :“肝之积 ,名曰肥气 ,在左胁下 ,如覆杯 ,有头足。”7.3 9 胰瘅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谓古代有“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其脏腑瘅病中当有胰瘅 ,可惜该书已佚。7.4 0 胰胀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位在胰 ,病变特征属慢性胀著类疾病而定。7.4 1 胰痈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古代文献中未有记载。在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影响下,目前大多临床医生将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脏腑定位在肝,并以肝为主论治本病。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古代及现代文献,对肝脾两脏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的解剖、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现代医学肝脏的生理功能、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与中医脾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有一致性,因此认为本病的中医脏腑定位在脾更佳,治疗则以脾为核心更妥。  相似文献   

12.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的交换是在肺进行的.中医也认为肺是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机能是统全身之气.从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上来看,确系以"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然而,从中医对"肺"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描述上来看,中医之"肺",实际上就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而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为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功能是统帅全身之气,中医的"肺"更代表呼吸系统.本文从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中摘录了较多对肺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及生理所见,两者基本相符,从而认为中医所论之"肺",即指现代解剖所见之"肺".当然,中医所谓之"肺"较之现代解剖所见的"肺"器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几乎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典籍最先涉及胰腺组织的是《难经》所述之"散膏"。明清西学东渐,催化了我国医界对"胰"的进一步认识。康熙朝满文人体解剖图谱《钦定格体全录》是首部描绘胰脏解剖结构的入华西学著作,此后合信《全体新论》、德贞《全体通考》等描述胰脏的形态、功能,产生之影响更为广泛。从散膏到甜肉,从至膵,中医对于胰的认识有着动态变化、逐步发展的过程。建议在中医传统脉络下,基于脾胃理论的整体框架,拓展胰的属性、脾胰关系、胰与命门等问题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中医经典中肝脾相关解剖学文献、其延伸出的左右权重之说及相关藏象与气化之理等理论与实体层面着手,通过对中医学认识与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病理、组织胚胎等相应学科内容的古今精细对比分析,辨明肝脾之别,创立中西医结合的风木-免疫-肝胆三焦脏腑气化体系假说与三焦诸膜假说,探讨肝胆三焦脏腑体系相关肝藏象、风木天地气、厥阴少阳...  相似文献   

15.
谈脾与脾病     
中医论脾,非单指脏器而言。诸如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主四肢、肌肉等等,实包括消化、肌肉、血液和运动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内,因此说它既是一个实质脏器,又是一个功能概念。具体分述如下: 脾的实质《类证治裁》说:“脾象刀镰,与胃连膜”。《难经·四十二难》说:“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李梃说:“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迴,  相似文献   

16.
中医的脾和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脏腑学说中所指的脾,是否就是现在解剖学所指的脾或胰,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本文对此试作简要分析,以供讨论.一、中医脾的解剖脾的大小:《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以西汉度量衡1斤约等于250克,一尺约等于23.5厘米计算;则《难经》所述的脾约重547克(按十六两制计算),扁广约7.1厘米,长约11.8厘米.脾的形状:《素问》王冰注释:"脾,形象马蹄".以后《普济方》、《医学入门》、《人镜经》和日本的《脏腑经络详解》等书,都有相似的记载.也有人以"刀镰"来形容脾的形状,这可能是古人实地解剖,见到脾的膈面凸出.脏面凹进,其特征很象"刀镰",所以有这  相似文献   

17.
经络是否有其解剖学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中医文献关于经络的记载来看,大多以脉的形态为其特征.其中脉亦包含有淋巴管系在内.本文就经脉与淋巴管系之间的关系,用电泳法显示"穴位"和"经脉"的形态,结合X线显微观察,并把古代的经脉理论与现代所知的淋巴管系生理及解剖知识相比较,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 蒙:通"矇",目不明也.例:"徇蒙招尤(通摇),目冥耳聋."(《素问·五脏生成篇》)——头晕目眩,身体摇晃,眼睛看不清东西,耳朵听不到声音.焦:通憔悴之"憔".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素问·上古天真论》)——人到了35岁,阳明脉的气血衰退,面部开始憔悴.募:通膈膜之"膜".例"脾与胃以募相连耳,而能为之  相似文献   

19.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3,34(3):230-231
小篆的脾字写作。很多字典解释为"内分泌腺……在胃的左下侧,有制造新血球、破坏老血球,调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作用。《说文·肉部》:‘脾,土藏也。’"这其实是把现代解剖学所认识的脾和中医学所认识的脾混为一谈了。那么,这中医学中的"脾"是什么样子的呢?《针灸大成》中描写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和同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志勇  罗友华  林齐鸣  许勇  李洁 《陕西中医》2004,25(10):903-905
目的 :探讨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和同一性。方法 :从古代有关人体脾的解剖、功能的描述 ,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脾等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表明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同一性。提示 :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 ,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