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食管癌根治、胃食管重建手术颈部食管-胃3种吻合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左胸开胸行双野淋巴结清扫及胃-食管重建术食管癌患者205例,依据食管-胃吻合技术不同分为圆形吻合器组87例、半机械侧侧吻合组26例与手工吻合组92例,比较3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结果术后半机械侧侧吻合组未发生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而圆形吻合器组及手工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3.4%、14.1%,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7%、2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机械侧侧吻合组与手工吻合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圆形吻合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吻合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68.5%)高于圆形吻合器组(40.2%)与半机械侧侧吻合组(19.2%)(P〈0.01)。结论在颈部食管胃3种吻合方法中,使用圆形吻合器可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食管胃颈部的机械吻合较手工吻合并发症低、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食管、贲门癌切除后,食管、胃肌层、粘膜不同平面分层吻合方法(简称:分层吻合法)预防吻合口瘘、狭窄及返流三大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8年12月间施行的126例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肌层、粘膜不同平面分层吻合方法的手术及术后1年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及前期所施行的单层宽边吻合、隧道式吻合及器械吻合法的同类并发症发生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1年内随访,临床症状正常者占85%~98%,钡餐造影显示吻合口宽度在1.0cm以上者达98.4%,镜下见吻合口处粘膜光滑、扩张良好者占80%。与同期其他几种吻合方法同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食管、胃肌层、粘膜不同平面分层吻合法用于食管、贲门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具有较好地预防吻合口瘘、狭窄和返流作用,简单、实用,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95例中上段食管癌手术经验,探讨中上段食管癌合理手术方式。方法195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左颈部吻合组:左胸径路、胃由食管床提至左颈部与近端食管行手工单层、宽边吻合;胸内器械吻合组:左胸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行左胸膜顶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乳糜胸、呼吸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端食管癌组织残留的阳性率。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胸内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较颈部吻合组缩短(P〈0.05);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呼吸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左颈部吻合组低(0%vs7.5%,0%vs5.8%,2.7%vs16.7%,P〈0.05,0.05,0.01),但其近端食管癌组织残留阳性率明显高于颈部吻合组(0%vs6.7%,P〈0.01);两组患者乳糜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上段食管癌采用左胸顶部器械吻合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易发生癌组织残留,术中快速切片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大网膜成形术对食管胃吻合口瘘及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食管贲门癌根治后食管胃吻合.研究组:患者在施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食管胃吻合后,附加大网膜成形术.结果 A组(研究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2例,约占0.47%,吻合口狭窄13例,约占3.04%;B组(对照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16例,约占4.22%,吻合口狭窄10例,约占2.64%.两组比较吻合口瘘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狭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大网膜成形术可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不增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法行胃食管吻合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将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各100例分成2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行胃食管间断缝合吻合时,实验组采用薇乔带针可吸收线行胃食管间断缝合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丝线缝合吻合。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实验组未发生吻合口瘘,轻度吻合口狭窄4例,经行吻合口扩张后能正常进食;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18例,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法行胃食管吻合术,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吻合口狭窄的程度也较轻。  相似文献   

6.
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贲门癌术后出血、肺不张、肺部感染、腹胀、腹泻、吻合口瘘、胃瘫综合征以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阐述了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贲门癌和胃上部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全胃切除术后其中60例(本组)采用超膈顶食管空肠机械吻合,42例(对照组)采用膈顶食管空肠端侧手工缝合,同时行空肠袢Brow吻合。结果本组60例,全部治愈,无吻合口瘘,随诊2-27a健存者无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对照组4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死亡2例,两组差别显著,P〈0.01。结论贲门癌及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采用超膈顶食管空肠机械吻合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近期治愈率及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胸腹"二切口"治疗食管中下段癌95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胸腹“二切口”胃代食管、右胸顶部食管胃端侧吻合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上腹部正中加右胸后外侧“二切口”术式(Lewis切口),经右胸、胃代食管、右胸顶部食管胃端侧吻合治疗食管中下段癌,观察术后反流、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缘阳性及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食管反流3.16%(3/95),术后胸胃胃潴留1.05%(1/95),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乳糜胸及切缘阳性发生。结论胸腹“二切口”术式,具有反流率低、胸腹腔相关淋巴结清扫彻底、直视下操作方便等优点,能减少吻合口瘘及乳糜胸的发生率,不切开膈肌,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是目前中下段食管癌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防治食管癌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16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手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对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影响;同期选择2007年至2009年的15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对照组)作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吻合口痿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3.8%(6/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20/160)和25.6%(41/158),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7/160)和35.4%(56/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大于60岁和有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与≤60岁和无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中患者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在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及切口类型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是有助于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高龄或具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DZAS-I型覆膜食管支架适用性的临床验证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该实验应用DZAS-I型Z型覆膜食管支架,与已经进行临床使用的同类产品CZES-Ⅱ型覆膜食管支架进行对比,验证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入选病例64例,病例包括:食管癌、贵门癌合并食管狭窄26例,食管胃吻合口狭窄15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11例,食管物理化学烧伤引起的瘢痕狭窄8例,食管破裂4例。随机置入DZAS-I型食管支架33个(实验组),CZES-Ⅱ型食管支架34个(对照组)。根据支架植入对狭窄段食管缓解程度和稳定性和对食管瘘口封堵效果及稳定性观察设定临床适用性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DZAS-I型和CZES-Ⅱ型食管支架可靠性和有效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DZAS-I型食管支架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李伟  李作娅 《华西医学》2010,(6):1062-1064
目的评价国产吻合器和闭合器在食管癌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38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手工吻合组(n=172)和器械吻合组(n=215),对两组患者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术中出血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的吻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后者(P〈0.05)。手工吻合组术后吻合口出血多于器械吻合组(5.2%比1.4%,P〈0.05),发生吻合口漏亦多于器械吻合组(6.4%比2.8%,P〈0.05)。随访1.5~2年,排除失访患者后,器械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手工吻合组(4.6%比10.3%,P〈0.05)。结论国产吻合器与和缝合器用于食管癌的消化道重建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位三管引流在直肠癌保肛术后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将我院收治并行保肛手术的168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术中给予低位三管引流(2根经肛肠腔内置于吻合口上端、下端,1根经肛旁置于骶前腔);对照组78例采用传统引流(经肛旁放置一骶前腔引流管)。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77%(7/78),观察组为为8.89%(8/9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54%(9/78),观察组为3.33%(3/9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位三管引流能够显著降低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柳慧  韩建京  王瑞 《中国临床康复》2011,(16):3020-3024
背景:随着食管支架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回收食管支架治疗食管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疗法快速发展。目的:比较传统扩张器扩张疗法与放置覆膜可回收食管支架疗法治疗食管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疗效、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54例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扩张器组和支架组,支架组置入MTN-SE-G-18/60和MTN-SE-G-20/60两种不同型号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便于不同吻合口直径患者的选择;扩张组置入硅胶扩张器。随访观察治疗后1,3,6个月吻合口大小、吞咽困难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与结论:扩张组因需要反复扩张,咽喉部疼痛及局部渗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支架组,且有1例发生食管穿孔。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时吻合口的直径均逐渐减小,但较治疗前明显增大。支架组患者治疗后吻合口扩张及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均优于扩张组,6个月时吻合口直径分别为0.94cm和0.63cm(P〈0.01),能正常进食的比例分别为88%和48%(P=0.005)。提示,相对于扩张器治疗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镜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全覆膜可回收食管支架的方法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且短暂,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易接受,远期疗效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食管癌(esophagus cancer,EC)术中器械吻合(MA)与手工分层吻合(LAH)的安全性及治疗成本。方法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EC患者,术中分别接受LAH和MA各40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治疗费用及手术时间。结果LAH组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发生率均低于MA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接近(P〉0.05);MA组患者病死率高于LAH组(P〈0.05);LAH组综合费用、手术材料费均低于MA组(P〈0.01),而两组术后住院费相接近(P〉0.05);LAH组手术时间长于MA组(P〈0.05)。结论EC术中采用LAH虽然手术时间稍长,但其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较MA降低,综合费用、手术材料费也低于MA,因此,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机械与手工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8~2012.2)、VIP(1989~2012.2)、CNKI(1994~2012.2)、WanFang Data(1980~2012.2)、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1966~2012.2)、EMbase(1974~2012.2)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网站,查找比较机械与手工食管胃吻合术后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运用Google Scholar、Medical Martix等搜索引擎,查找相关参考文献及灰色文献,手工检索《中华肿瘤学》等相关中文期刊。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RCT,2 2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吻合术后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手工吻合[OR=0.43,95%CI(0.26,0.71),P<0.01]。结论机械吻合在降低食管胃吻合术后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方面优于手工吻合。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管状胃进行食管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确诊的胸段食管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运用管状胃进行消化道重建,对照组运用全胃进行重建。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的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月的心肺功能和术后6月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后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射血分数(E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疗效确切,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发生急性放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将食管癌行首次根治性放疗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由护理干预小组在放疗开始后3个月内通过护理评估、健康教育、随访等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食管癌放疗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急性放疗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放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损伤性胆管狭窄病理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方法:实验用斑马猪24只,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C组)仅游离胆管20mm,以缝合针扎孔1周。手术对照组(S组)游离胆管20mm,切除约5mm,行端端吻合,T型管引流。手术治疗组(T组)依S组方式手术,并经Oddi′s括约肌置Forley导尿管(8号)至吻合口上15mm引流胆汁并支撑,气囊注水阻断胆汁流经吻合口以减轻瘢痕增生。术后12周取标本,HE染色分析术部瘢痕增生、吻合口内径与其近端10mm胆管内径比值,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TGF-β1表达情况。结果:S组及T组处理部位均有瘢痕增生,吻合口管壁厚度分别为1.7±0.2mm和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及S组吻合口内径较C组均有所减小,两组吻合口内径与其近端胆管内径比值分别为0.89±0.15和0.68±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仅有少量TGF-β1表达,10个高倍视野平均阳性细胞数为13,T组表达有所增加,高倍视野阳性数为1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组的表达增加较明显,高倍视野阳性数为37,较前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参与胆管吻合口瘢痕增生狭窄病理过程,其表达随狭窄严重而增加,但其与吻合口瘢痕增生狭窄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