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研究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40例与非DVT组132例,记录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VT组的DVT发生于深静脉10例,股静脉20例,髂骨静脉10例。DVT组的股静脉管径、腘静脉管径的宽度显著大于非DVT组,DVT组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显著低于非DVT组;DVT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与FIB均显著高于非DVT组;DVT组的MAP与CVP值显著低于非DVT组,HR值显著高于非DVT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为导致DV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VT患者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FIB、MAP与CVP都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相关性,超声检查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可成为临床防御DV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79-1283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8月~2018年6月行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的患者86例,根据术后第3 d行双下肢静脉B超是否发现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凝血相关检验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DVT,总的DVT发生率为15.1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BMI平均值明显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Homans征阳性者和Neuhof征阳性者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术后第3 d实验室检查当日DVT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BMI患者在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后,DVT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90,95%CI=1.051~2.111,P=0.025);术后血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出现DVT的风险明显增加(OR=4.817,95%CI=1.349~17.206,P=0.015)。[结论]高BMI及D-二聚体水平是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228髋部骨折患者相关资料,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周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特点,分析DVT相关因素。[结果]术前DVT总发生率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52.53%,股骨颈骨折患者为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股骨粗隆间骨折者DVT总数增加1例,远端DVT减少5例,而近端DVT增加4例,混合DVT增加2例;股骨颈骨折者DVT总数减少6例,远端DVT减少8例,而近端DVT增加1例,混合DVT增加1例。发生DVT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前等待时间、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手术时间以及内固定术比率显著大于未发生DVT的患者(P0.05)。术后12周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远端DVT完全再通率100%,而近端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60.71%,混合型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筛查老年髋部骨折DVT。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高于股骨颈骨折。体重指数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和内固定是发生DVT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和腓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7诊治的48例胫骨平台骨折和48例腓骨骨折,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DVT发生率、DVT发生部位、DVT患者的年龄。结果胫骨平台骨折组29例出现DVT,术前25例,术后4例;7例年龄≤40岁,22例年龄40岁。腓骨骨折组14例出现DVT,术前11例,术后3例;4例年龄≤40岁,10例年龄40岁。2组术前DVT发生率高于术后,且年龄40岁者DVT发生率均高于年龄≤40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腓骨骨折组比较,胫骨平台骨折组DVT总发生率,术前DVT发生率,腘静脉DVT发生率,以及胫前、胫后、腓静脉DVT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DVT发生率、肌间静脉DVT发生率、混合型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和腓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的概率较高,其发生率与年龄、损伤部位、肢体制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杂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197例行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中,12例术后证实发生DVT,且均为肌间DVT,发生率为6.10%。单项因素比较表明: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 DVT组右侧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H-胆固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术前D-二聚体(OR=1.863,95%CI 1.106-3.140,P=0.021)是DVT的危险因素,而左侧手术(OR=0.074,95%CI 0.008-0.647,P=0.021)是DVT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6.10%,均位于肌间静脉,较高的术前D-二聚体及右侧手术是复杂全髋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护理经验,探索患者入院采用Wells评估表效果及DVT合理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来482例DVT患者临床资料,前4年采用常规护理方法,2017年后采用Well′s评分表对入院患者行DVT风险预测以及统计患者DVT的实际符合率,对确诊DVT患者进行一系列沟通及日常重点检查工作,突出专科护理及必要的抢救准备。比较2017年与前4年DVT发病情况,探讨新的护理经验。结果实施规范VET防治、实行规范护理措施后,2017年的121例DVT患者只发生3例肺栓塞(PE),DVT并发PE的发生率为2.48%,与往年相比,PE并发率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ells评分系统能较准确预测DVT患者。对确诊DVT患者的做好护理沟通,完善DVT专科护理及必要的抢救准备,有助于降低并发PE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48-2151
[目的]研究髋关节大手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DVT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其中发生DVT 78例,未发生DVT 122例,对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DVT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收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高BMI、骨水泥使用、全麻是导致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高BMI、骨水泥使用、全麻患者行髋关节大手术后容易发生DVT,术前使用抗凝药可以降低术后发生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亚基(AMPKα2)被证实参与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并可能通过调控肌细胞形态与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发展。目的:探索AMPKα2的编码基因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828例骨科手术患者,其中DVT组255例,术后发生DVT;非DVT组573例,术后未发生DVT。分析828例患者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患者中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DVT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DVT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纳入自2016-11—2018-01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40例骨折患者,患者均为高原地区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将确诊为DVT的患者纳入DVT组,其余患者纳入非DVT组,将性别、年龄、骨折部位、D-二聚体、是否手术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查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6例出现下肢DVT,发生率为4.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DVT发生不相关(P0.05);D-二聚体0.5 mg/L、股骨干骨折患者DVT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骨折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而D-二聚体增高和股骨干骨折是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需要加强此类患者DVT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及其继发的肺梗死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危及母体和胎儿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 ,患DVT的孕妇并存高血压、流产及生产低体重儿的概率明显增加[1] ,DVT继发的肺梗死可导致产妇死亡。因此妊娠期下肢DVT的治疗是一个重要课题 ,而其诊治与非妊娠期下肢DVT有明显不同。1 发病率妊娠期由于生理性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存在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DVT的发病率较高 ,英国学者统计妊娠期DVT的发病率为 0 0 5 %~ 0 10 % [2 ] ,由DVT诱发的肺梗死是英国产褥期妇女死亡的首要原因[3] ,在我国妊娠期DVT的发病率与国外报道相仿 ,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及术后分别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DVT的发生,对DVT发生的特点进行描述。按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发生血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51例发生DVT,占28.65%;127未发生DVT,占71.35%;DVT累及102条下肢静脉,其中胫后静脉29条(28.43%),腓静脉27条(26.47%),小腿肌间静脉23条(22.55%),腘静脉14条(13.73%),股浅静脉9条(8.8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P0.05),DVT组复杂骨折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1.940,95%CI 5.115,94.115,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长(OR=4.040,95%CI 2.010,8.119,P0.001)和D-二聚体水平高(OR=5.505,95%CI 2.699,11.229,P0.001)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在29%左右,主要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高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增高和复杂骨折的患者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时间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7-05诊治的942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围手术期DVT发生的时间规律,探讨DVT发生与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550例围手术期发生DVT,术前335例发生DVT,术后504例发生DVT。术前21例安装下腔静脉滤器,术后3例出现致死性肺栓塞,2例出现严重出血不良事件。181例伤后1~3 d发生DVT,88例伤后4~6 d发生DVT,66例伤后≥7 d发生DVT;伤后1~3 d的DVT发生例数明显高于伤后4~6 d及伤后≥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69例术后1~3 d发生DVT,211例术后4~6 d发生DVT,24例术后≥7 d发生DVT;术后1~3 d的DVT发生例数高于术后4~6 d及术后≥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DVT好发于伤后1~3 d及术后1~3 d。临床医师应对DVT保持警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8.45±9.67 vs 13.89±4.33,P=0.001)。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1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关系急性期DVT未能有效治疗的患者,DVT3年后35%~69%发展成PTS,5~10年后49%~100%发展成PTS,使PTS增加26倍;DVT复发可使PTS增加6倍[1]。相反地,积极有效地治疗急性下肢DVT可以大大降低PTS的发生率。2DVT的治疗目前DVT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抗凝、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头脑风暴方法,选定"提高神经外科住院患者DVT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率"为主题,通过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找出影响护理措施落实的5项主要原因(预防DVT风险管理模式不健全、医护沟通欠缺、护理人员对预防下肢DVT知识缺乏、预防下肢DVT功能锻炼不到位、健康教育不到位),针对主要原因制定防范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住院患者DVT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率为92.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46.0%(均P0.05),DVT发生率较实施品管圈前降低。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DVT预防措施落实率,最终达到降低DVT发生率的目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接受妇产科手术的患者,给予预防下肢DVT形成的护理,观察术后下肢DVT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组术后下肢DVT形成率4.00%,患者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行针对性下肢DVT形成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术后下肢DVT形成,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顾海伦  王欢  段景柱 《中国骨伤》2007,20(9):611-613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8例(112个关节)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55例,女43例;平均年龄59.12岁(41~81岁)。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7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41例,DVT发生率为41.84%(41/98),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8.54%(24/4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5个,其中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cm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952、3.349及7.376倍(P<0.05);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原来的0.132和0.265(P<0.01)。结论: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cm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8.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后出现血栓脱落,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DVT和PTE统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因此DVT和PTE是同一种疾病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换句话说PTE是DVT进一步演变形成,是DVT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常规止血带下单侧膝关节镜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接受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 561例患者,其中男651例,女910例,年龄62~81(65.7±8.7)岁,根据术后超声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统计分析术后早期的DVT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能够预测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所有出现DVT的患者常规抗凝治疗6个月,并于初次诊断后1、3、6个月门诊随访,行超声多普勒检查再次评估。结果:1 561例患者中226例(14.5%)出现DVT。其中发生在近端的DVT患者32例(2.0%),单独发生在肢体远端的DVT患者194例(12.4%)。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3岁),女性,腓肠肌静脉扩张,高血压,止血带使用时间(≥74 min)。腓肠肌静脉扩张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是预测DVT发生率的较强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37(95%CI,1.644-3.611)和2.112(95%CI,1.452-3.301)。6个月门诊随访发现12例远端DVT(6.6%)和11例近端DVT(36.7%)仍然表现为血栓,但体积减小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结论:常规止血带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后早期DVT的发生率为14.5%,在所有因素中,腓肠肌静脉扩张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是术后DVT发生的较强预测因素。无论是近端DVT还是远端DVT经过及时正规治疗后效果都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系指下肢深静脉如股静脉、 腘静脉、腓静脉等的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影响血液回流入 心脏。DVT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脱落后嵌顿到肺动脉,形成 肺栓塞,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 克,甚至猝死,远期危害可致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术后 DVT发生率较高,是术后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关国内术后DVT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尚未定论。本研究 拟通过对高危病人术后DVT发生率的调查,探讨术后DVT 的有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