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理论对于协调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这一理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其并不能作为医学伦理学的生命观。但可借鉴、吸取其尊重生命的成份,丰富和完善医学伦理学关爱生命、护卫生命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
新的医学人文观,首要的是敬畏生命。从“敬重自己”“尊重他人”“敬畏自然”“正视疾病与死亡”四个方面将敬畏生命思想层次化、具体化,为医者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敬重自己”意在呼吁医务工作者重视、善待自身的身心健康,加强自我的认识、节制和培养。“尊重他人”主要指尊重关爱患者及其家属。“敬畏自然”是将大爱扩展至整个自然,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视疾病与死亡”则需要辩证看待疾病利与弊,引导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面、积极地对待死亡,实现医者对生命全程的医治与关怀。  相似文献   

3.
2007年11月3日至11月6日,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2007年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首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在东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国际会议的主题为:生命·人类·伦理·爱。这个主题的时代适切性在于:应注重最现实的广大基层人民的生存问题的解决,生命伦理学应密切关注人们生活中的生与死、健康与疾病、痛苦与快乐的现实生活和生存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相似文献   

4.
汶川5·12大地震使人们感悟生命的轻重善恶;触动人们反思对生命的认知和行为。阿尔贝特·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揭示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阐述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敬畏生命,倡导生命在危难之际的休戚与共精神,批判物欲膨胀、盲目的利己主义和局限的职业观导致对敬畏生命理念的背离,对于我们领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在文化、人性和行为中应有的价值、走向对敬畏生命理念的觉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从人本位和教育最终目的出发,德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下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把德育过程融于人的生命发展之中.凸现德育的核心人类无论从事哪一种活动、学习.其本质都是生命的呼唤,德育回归生命,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社会,生命价值取向有贬值之势,生命伦理教育严重缺失,青少年的自杀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关口必须前移,以敬畏生命作为人生的一种品格,并养成以敬畏之心来规范行为的习惯,树立了珍爱生命的价值取向,这既回归了生命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又是重塑当代生命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更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和谐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1 人的生命之界定“人的生命”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的生命只是人的一种属性 ,作为个体存在的人除此之外 ,还具有其他多方面的规定性 ,如充当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等。但是 ,二者又相互联系 ,人的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 ,失去了生命 ,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人的生命是相对于动植物及其他形式的生命而言的。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把“理性灵魂”作为人的生命的特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肉体与心灵 (精神 )的有机统一 ,每一…  相似文献   

8.
创造·完整·健康:生命伦理学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世界中的人类生命予以生态整体的伦理拷问的学问。创造、完整、健康,构成了生命伦理学构建的目标蓝图,即它应以生命的亲生命本性为自然基石,唤醒人的生命主体性,激活人人平等的天赋生命知情权和生命生死权,引导人以生命的自身之力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追求生命创造,实现生命存在的完整和生存健康。  相似文献   

9.
曾经以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只有等时光慢慢走完才能消逝,任何病痛都不能强行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森林中的一棵树,只有大家手挽手,才能抵抗生命中的风霜雨雪。抱着这个念头,2006年5月22日,从未献过血的我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之中,并一直希望能为身处绝境的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火种”。  相似文献   

10.
在医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融入生命伦理关怀教育的初步探索,以此教学新视角试图唤起医科院校学生对生命的真正尊敬与热爱,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身,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体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现代意义,从而更好地面对目前的医学专业学习及日后的医疗服务、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生命伦理学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门年轻学科,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然而,其在思想本源和学术发展等方面也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观察西方生命伦理学学科成长的趋势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的生命伦理学应当转向对大众生命质量的关注,在关注现实中体现其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析生命神圣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命神圣论是生命伦理学--系列争论的底线。为什么说生命是神圣的?什么样的生命才是神圣的?文章指出:传统的生命神圣论是非理性、非科学的;我们今天要坚持的生命神圣论是理性的生命神圣论,它植根于生命的理性和道德,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在适当的时候死去正是生命神圣的体现。今天,当我们面临一系列生命伦理学的难题时,既要高举生命神圣的大旗,又要反对在生命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要以发展的、开放的眼光看待生命。  相似文献   

13.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bioethics frequently focuses on ethical dilemmas or problems. This paper draws on anthrop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sources to develop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for bioethical enquiry that allows examination of a broader range of how the moral is experienced in the everyday lives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ur account of moral experience is subjective and hermeneutic. We define moral experience as "Encompassing a person's sense that values that he or she deem important are being realised or thwarted in everyday life. This includes a person's interpretations of a lived encounter, or a set of lived encounters, that fall on spectrums of right-wrong, good-bad or just-unjust". In our conceptualisation, moral experience is not limited to situations that are heavily freighted with ethically-troubling ramifications or are sources of debate and disagreement. Important aspects of moral experience are played out in mundane and everyday settings. Moral experience provides a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cope of which extends beyond the evaluation of ethical dilemmas, processes of moral justif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nd moral distress. This broad research focus is consistent with views expressed by commentators within and beyond bioethics who have called for deeper and more sustained attention in bioethics scholarship to a wider set of concerns, experiences and issues that better captures what is ethically at stake for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our conceptualisation of moral experience, articulate its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foundations and discuss opportunities for empirical bioethics research using thi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生命质量量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生命质量是对个人或群体的躯体功能、心理情绪和社会适应的一个综合测量。目前已研制出一些哮喘生命质量量表,包括哮喘生活质量问卷、Marks哮喘生活质量问卷、哮喘控制问卷、St.George呼吸问卷等,有利于综合评估患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探讨爱在生命伦理中的重要性,生命伦理学是一种对生命的爱。生命伦理学是一种爱的伦理。通过这三个部分来讨论:爱是生命伦理学产生的基础、存在的核心和发展的动力。在宽容生命伦理环境下,爱能指导具体伦理选择;在发展医疗行善过程中,爱能推动生命伦理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中,儒释道三家都对生命有不同的体认和重要的观点。而儒家从仁心或不忍人之心建立道德之根源,正视人之存在实况,重视伦常中的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以致天下都能有和谐平衡的考虑,在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取向上,儒家是以人作为一道德行动者,人间世界是一道德社群为出发点。这些观念不但对我们有重要的生命伦理的意义,对于调整西方生命伦理学的方向,也有重要的启示。故尝试结合西方理性分析的方法,引论儒家关怀生命受伤害之同情共感的道德取向,申论当代儒家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7.
18.
Julian Savulescu has given clear expression to a principle-that of "procreative beneficence"-which underlies the thought of many contemporary writers on bioethics. The principle of procreative beneficence (PPB) holds that parents or single reproducers are at least prima facie obliged to select the child, out of a range of possible children they might have, who will be likely to lead the best life. My aim in this paper is to argue that prospective parents, just by dint of their being prospective parents, are in fact not obliged to act on PPB. That is, 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their filling the role of prospective parents that exempts them from selecting the child with the best life. I urge that it is more realistic to view prospective parents as bound by a principle of acceptable outlook, which holds that they ought not to select children whose lives will contain an unacceptable amount of suffering.  相似文献   

19.
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前景表现在:从生命科技所引发的现实伦理困境出发,积极主动地对生命科技及其应用前景作出“伦理学评估”;如何彰显人的生命价值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研究生命伦理与生命科技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体现“道德实践性”;世界各国对建立一种全球生命伦理学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