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35例颅内动脉瘤。结果:栓塞达100%126例(93%);栓塞达90%以上8例(6%);栓塞达90%以下l例(0.7%)。全组手术死亡4例(3%);术中出血4例,载瘤动脉痉挛3例,脑梗塞1例,GDC外逸1例。本组有15例栓塞后6~17个月进行造影随访,均无变化。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有效、适应证广的优点,经验丰富的操作医师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操作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经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个动脉瘤100%栓塞17个,95%栓塞3个,90%栓塞2个,过度栓塞1个。术后随访3~14月,无再出血病饼发生,其中2例重残,3例轻残,15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微创的优点,是颅内动脉瘤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间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识障碍、肢体瘫痪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 ,缺氧而出现不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寿之人!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3例颅内动脉瘤行GDC栓塞治疗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术前及术后护理,均恢复良好.结论:完善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前和术后护理,能有效保证治疗效果及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并总结GDC的操作要点。[方法] DSA检查63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共66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9个,后交通动脉瘤2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1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6个,其他部位动脉瘤7个。随后用GDC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63例(66个)颅内动脉瘤栓塞成功,其中完全致密栓塞(瘤颈完全封闭)18例,部分栓塞(瘤体、瘤颈可见残余)45例。并发动脉瘤破裂6例,治疗后痊愈。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治疗后1例遗留轻偏瘫。术后1年内随访22例23个动脉瘤,无明显变化17个,发生动脉瘤缩小2个,残余瘤体、瘤颈扩大4个。[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术者的操作技术及对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影响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对部分栓塞者有必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患者行超选择性DSA脑血管造影,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 动脉瘤单发21例,多发2例;小型5例,中型10例,大型8例,巨大型2例;囊状18例,梭状7例。结论 DSA脑动脉造影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定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54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常规组(n=27)与观察组(n=27).常规组患者给予抗纤溶、脱水、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 3D-MSCTA容积重建(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MSCTA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VR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同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辅助检查。结果:在36例患者中3D-MSCTA发现动脉瘤39个(3例2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3个,前交通动脉11个,颈内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9个,后交通动脉9个,基底动脉环1个,椎动脉1个。VR图像上所测动脉瘤大小为1.1~14.7mm不等。DSA和手术证实20例共21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VR所测动脉瘤大小与DS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59,P>0.05)。VR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数量及是否为狭颈或宽底的结果与DSA基本相符。结论:3D-MSCTA VR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清晰,可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是一种快捷、经济和有效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9.
1991年 ,Guglielmi发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ugliulmidetachablecoils,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后[1 ] ,其栓塞技术日趋完善。现已达到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一样的临床效果 ,在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时 ,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2 ] 。我院1 997年至今 ,用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绝大部分病历为急诊治疗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我科于 1 997年以来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患者 5 2例 ,其中 ,男 2 2例 ,女 30例 ;年龄 2 9~ 73岁 ,平均年龄 4 2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其中 3例有两个动脉瘤 ,绝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共 11例 ,其中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5岁。颈内动脉瘤 4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 4例 ,前交通支动脉瘤 3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 4mm ,最大为 2 3mm ,所有患者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0 0 %栓塞 7例 ,90 %~ 99%栓塞 3例 ,70 %~ 90 %栓塞 1例 ,术后随访 1~ 12个月 ,无一例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DSA)三维重建(3D)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二维血管造影(2D),对22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3D分析,对比两组的影像结果、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结果3D组可以更加简便、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颈及动脉瘤与邻近动脉的关系.3D组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比2D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3D在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破裂动脉瘤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经验。方法  4 7例破裂早期的颅内动脉瘤采用经股或颈动脉Seldinger s技术 ,全部用GDCl0系统和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动脉瘤位置 :前循环动脉瘤 4 5个、后循环动脉瘤 4个。其中 2例为多发动脉瘤。动脉瘤体积均属小型 (<10mm)。结果 动脉瘤腔闭塞 10 0 %的 18个、闭塞 95 %的 2 0个 ,90 % 11个。死亡 2例 ,占 4 3%。 1例栓塞术后 36h再出血 ,行再次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重残 1例、轻残 2例 ,其余均恢复正常。随访 0 5~ 2年无再出血。结论 GDC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SA,3D-DS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 ight MRA,3D-TOF MRA)作对比。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5例。患者首先行3D-TOF MRA及HR-MRI扫描,并于1周内行DSA检查。分别在3D-TOF MRA、HR-MRI和3D-DSA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的宽径,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3D-TOF MRA、HR-MRI与3D-DS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分别为(3.16±2.66)mm、(5.15±4.89)mm]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3D-DSA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为(2.53±5.18)mm]无统计学意义(P30.05)。结论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有差异,可能HR-MRI能更准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实际大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DSA表现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分析18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发现动脉瘤20个,8例发生颈内动脉虹吸弯部,6例颈内动脉后交通部,4例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结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方法,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及部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直接去骨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08年6~12月共24例患者进行了DE-CTA和DSA检查。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处理后的数据重组容积再现数据,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常规CTA重组。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评价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DE-CTA的图像质量、动脉瘤的有无,出现动脉瘤时记录其数目、大小和瘤颈,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例患者各1条颈内动脉闭塞,1例患者因延迟时间差错2条血管显影较差(1分),其余44条血管均可满足影像学评价。以DSA为参照标准,常规CTA检出了46条血管共有23个动脉瘤,漏诊了3个,而DE-CTA检出了全部26个动脉瘤。以DSA为参照标准,常规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8.5%和100%。DE-CTA测量的动脉瘤平均瘤颈与最大径分别为(3.5±1.3)mm、(6.7±5.1)mm,与DSA测量值之间[瘤颈(3.4±1.3)mm、最大径(6.9±5.2)mm)]有较好的相关性(r=0.565,P=0.015;r=0.979,P=0.000)。结论:DE-CTA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颅内段颈内动脉,在诊断该处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根据破裂出血后至栓塞时间分组,分析栓塞程度、并发症及临床预后与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161枚动脉瘤均得到栓塞,超早期治疗疗效致密栓塞率为89.11%,早期治疗与延迟治疗(72h以上)分别为80.56%、75%,7.69%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89.23%患者恢复满意。结论 尽早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满意,并发症少,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81例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选择性DSA造影,男40例,女41例,年龄分布18~66岁,平均年龄56.5岁,评价动脉瘤的颈部、大小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69例单发动脉瘤,1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检出24个动脉瘤,大型动脉瘤11个.结论 DSA可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共查出9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单发64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14例(11例有2个动脉瘤,3例有3个动脉瘤),1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动脉瘤,1例合并烟雾病。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占12.8%(10/78)。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见,占30.5%(29/95);动脉瘤的直径最多见于2.0~4.9mm,占63.2%(60/95),最小1.5mm,最大35mm。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状起病,及时诊断并及时血管内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wide-necked, large and giant aneurysms remains challenging.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n intra-aneurysmal microcatheter looping technique for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of complica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This technique was used for 31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cerebral aneurysms from January 2007 to November 2013. The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result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The target aneurysm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in all cases (100%). A flow diverter was used in seven procedures. There were no aneurysmal perforations or ischemic complications, except for a microguidewire perforation of the distal vessel in one case. Among the 24 cases with conventional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complete embolization or neck residual was obtained in 21 cases. Partial occlusion occurred in three cases.In conclusion, the intra-aneurysmal microcatheter looping technique is a safe and feasible alternative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is approach is a reasonable choice for patients and leads to successful outcomes.  相似文献   

20.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