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合成水平,及其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关系。方法以该院35例早产新生儿(胎龄26~31周)为研究对象,均表现为明显的NRDS症状,需要行气管插管。在此期间,收集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气管吸出物,直至第8周为止;另以其他术中需行气管插管的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对各组样品的总蛋白质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并且用免疫印迹法,在各个时间点,对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A,SP-B和SP-C表达水平的改变做半定量分析。结果35例患有NRDS的早产新生儿,在出生1周以内,其气管吸出物中PS的各种组分,如SP-A,SP-B和SP-C的水平都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P<0.01)。其中,SP-A和SP-B的水平在早产新生儿出生后的2周内开始逐步上升;而SP-C的水平则从第3周开始才显示上升的趋势。结论NRDS的发生主要和PS的低水平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研究的3种PS组分中,SP-C水平的改善与症状缓解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缺乏可能对NRDS的发生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小鼠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肺发育相关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Foxp3在肺发育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根据小鼠肺发育的进程,选取胎鼠及新生鼠分为6组,分别于孕17.5 d及出生后1、4、7、14、21 d留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含量并观察肺微血管密度。qRT-PCR检测Foxp3及肺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oxp3及SP-C、VEGF-A、Ang-1蛋白表达。结果:肺组织内Foxp3 mRNA在孕17.5 d小管期表达最高,后呈现不断减少趋势。SP-C mRNA在小鼠出生后1 d表达最高,随后逐渐减弱,直至肺泡化晚期。VEGF-A、Ang-1 mRNA在孕17.5 d表达最高,之后呈现不断减少趋势,最终趋于稳定。Fox...  相似文献   

3.
姜春萍 《中外医疗》2012,31(23):45+47-45,47
目的分别测定不同胎龄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血液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以评价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不同营养状态新生儿关系。方法采取出生后3d新生儿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RBP含量。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组共71例与足月新生儿组28例分别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并且胎龄越小差异越明显。结论视黄醇结合蛋白能够早期敏感的反映出新生儿营养状况的变化,为指导早产儿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β-Ⅲ微管蛋白(tubulin)和嗅标志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 ,OMP)在小鼠胚胎不同时期嗅上皮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ORNs)细胞计数,观察E9.5天、E11.5天、E14.5天、E17.5天胎鼠及新生鼠β-Ⅲtubuin和OMP在嗅上皮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小鼠E9.5天胚胎嗅基板中,即可见到许多β-Ⅲ tubulin染色阳性细胞,表达持续经过嗅泡、嗅囊等发育阶段,至小鼠出生均有表达,且表达逐渐增强。到胚胎E14.5天,OMP阳性的成熟ORNs开始出现,至出生嗅上皮全层几乎均见OMP阳性染色,但均少于同胎龄β-Ⅲ tubulin的阳性表达,P<0.05。结论 小鼠胚胎E14.5天的嗅上皮中已有大量ORNs细胞,并有部分发育成熟,随胎龄的增大,成熟的ORNs逐渐增多,到出生嗅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时血脂水平与胎龄、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共363例,检测出生0~24小时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 (Apo-B)水平。比较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间血脂水平差异,对血脂与胎龄、出生体重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根据胎龄分为三组:<34周(n=43例),34~36周(n=125例)和≥37周(n=195例),三组间TC、TG、LDL-C、HDL-C和Apo-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按出生体重分为三组:<1500g(n=23例),1500~2499g(n=116例)和≥2500g(n=224例)。三组间6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G与胎龄成正相关,TC、LDL-C、HDL-C和Apo-B与胎龄成负相关。TG、Apo-A1与出生体重成正相关,TC、LDL-C、HDL-C和Apo-B与出生体重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产儿体液免疫功能变化,探讨早产儿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因。方法收集246例早产儿组和30例健康新生儿(健康对照组)静脉血标本3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新生儿IgG、IgM、IgA和补体C3、C4水平。结果早产儿血浆中IgG、IgM、IgA、C3、C4低于健康足月儿,胎龄越小其差异越明显;对于胎龄32~36周早产儿,相对于低出生体质量(<2.0kg)组、剖宫产组及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早产儿血浆IgG、IgM、IgA、C3、C4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胎龄小、低出生体质量、剖宫产出生及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早产儿的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其骨骼发育的特点.方法 以不同胎龄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3组(≤32周为A组、32~37周为B组、>37~42周为C组),生后6 h内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法测定骨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含量.结果 A、B、C组3个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123.51±17.43)、(72.03±17.99)、(71.63±20.72)μg/L.A组高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P>0.05);3组新生儿血清骨钙蛋白分别为(25.13±12.56)、(30.36±12.97)、(32.83±12.10)μg/L,A组低于B、C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蛋白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胎龄32周以后骨骼发育趋于成熟,骨骼矿化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的新生儿25-羟维生素D及钙、磷、镁、碱性磷酸酶水平。方法:选取984例住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胎龄将其划分为三组:<34周组、34~37周组和≥37周组;另按照出生体质量将其划分为三组: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组(<1500 g,VLBW组)、低出生体质量组(≥1500且<2500 g,LBW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2500~3999 g,NBW组)。比较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的新生儿25-羟维生素D与钙、磷、镁、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胎龄<34周及胎龄34~37周新生儿的25-羟维生素D、血钙、血磷水平明显低于胎龄≥37周的新生儿,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胎龄≥37周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W组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明显高于NBW组,NBW组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明显高于VLB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W组血磷水平明显高于LBW组和VLB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量各组血清镁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钙、磷水平随胎龄增加而增高,而25-羟维生素D、钙在低体质量新生儿中水平最高,磷水平在正常体质量新生儿中最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在足月胎龄和正常体质量新生儿中最高,血清镁水平与胎龄及体质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出生的580例早产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HMD相关的因素。结果:(1)HMD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胎龄、体重、性别、宫内窘迫、出生窒息、胎膜早破及产前是否促肺成熟治疗;(2)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HMD发生率越高;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可增加HMD发生;胎膜早破及产前促肺成熟治疗可降低HMD发生;男婴HMD发生率高于女婴。结论:HMD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危险因素有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宫内窘迫、出生窒息,而胎膜早破及产前行促肺成熟治疗对HMD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及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以从根本上减少HM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探讨影响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和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出生?住院的新生儿,早产儿组50例,足月儿组50例,记录出生时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目的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早产儿和足月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用常规生化法测定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值,定量超声技术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果:①出生时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含量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按胎龄分组,A组(28周≤胎龄≤32周)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含量均低于B组(32周<胎龄<37周)?C组(37周≤胎龄<39周)?D组(39周≤胎龄≤42周)(P均<0.01);按出生时体重分组,各体重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③早产儿组按孕母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或钙剂分成规律补充?不规律补充和未补充3组,3组之间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④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 0.05);足月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出生方式均无显著相关(P >0.05)?⑤早产儿和足月儿出生时血钙?磷?AL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呈显著性负相关(P < 0.01);足月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钙?磷值均无显著性相关(P > 0.05)?⑥早产儿和足月儿BMD有显著差异(P < 0.01);早产儿组BMD与胎龄?出生体重?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与ALP呈负相关(P < 0.05);足月儿组BMD与胎龄?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结论:①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②早产儿出生时的胎龄?体重以及孕母在整个孕期中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制剂或钙剂是影响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生儿末梢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足月新生儿548例,于出生7d内采集新生儿末梢全血,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新生儿末梢全血铜含量均值(11.14±3.72)、农村高于城市(t=2.6,P<0.05),无性别、胎龄及出生体重差异;血锌含量均值(45.6±13.57)、无城乡及性别差异,但于胎龄及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血钙含量均值(1.11±0.31),无城乡、胎龄、性别及出生体重差异;血镁含量均值(1.52±0.20)、农村高于城市(t=2.6,P<0.05),无性别、胎龄及出生体重差异;血铁含量均值(11.53±1.71)、农村高于城市(t=2.61,P<0.05),无性别、胎龄及出生体重差异。结论本文测定的新生儿末梢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可以作为衡量本地区新生儿微量元素含量的标准,为临床诊断新生儿微量元素紊乱提供依据,新生儿微量元素水平对母体的微量元素有高度依赖性、又真实反应孕母体内微量元素水平,因此,应指导孕期营养,尽早补充微量元素,钙、锌的补充应从新生儿期开始,尤其是出生体重小、胎龄小的新生儿更应该补充微量元素锌,补铁应在3~4个月开始,以保证新生儿及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李小明 《河北医学》2007,13(12):1250-1253
目的:探讨窒息缺氧对新生儿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新生儿科于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出生时、3d、7d的56例窒息新生儿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Ⅲ活性,用凝固酶法测定蛋白S的活性。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51例。结果:出生时、3d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窒息组下降明显,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窒息新生儿3d内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降低,并与窒息的程度有关,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降低明显窒息愈重,常合并多个组织器官损害,但未达到DIC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对胎鼠肺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孕鼠分为子痫前期早产组(preeclampsia preterm group,PPG)、非子痫前期足月产对照组(non-preeclampsia fullterm group,NPFG)与非子痫前期早产对照组(non-preeclampsia preterm group,NPPG),使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建立子痫前期动物模型,无菌操作取出胎鼠肺,每组随机取胎肺用于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胎鼠肺气管及肺泡的发育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面活性蛋白B(SP-B)及表面活性蛋白C(SP-C)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组织切片染色显示子痫前期早产组胎肺血管及气管发育相对于非子痫前期早产对照组更好;组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显示:非子痫前期足月产对照组HIF-1α、VEGF、SP-B与SP-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子痫前期早产对照组及子痫前期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痫前期早产组HIF-1α与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非子痫前期早产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痫前期早产组SP-C 与SP-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非子痫前期早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子痫前期能促进胎肺的结构成熟,但对肺泡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早期血清神经特异性蛋白的变化及生后日龄对神经特异性蛋白的影响,评价这些指标在新生儿脑成熟度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84例不同胎龄的正常新生儿,按胎龄分为:Ⅰ、Ⅱ、Ⅲ、Ⅳ组,其胎龄分别为28-31,32-34,35-36和37周及以上。所有观察对象于生后2-3d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髓鞘碱性蛋白(MBP)。对其中27例新生儿于出生7d后再次测定。结果:①Ⅰ、Ⅱ、Ⅲ、Ⅳ组的血清NSE、MBP、S10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出生3d内及7d后血清MB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SE、S100不同日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18,0.016)。③MBP、NSE与胎龄无明显相关性,S100与胎龄轻度负相关(r=-0.270,P=0.013)。结论:①S100血清浓度受新生儿胎龄的影响,而NSE、MBP与胎龄无关。②NSE、S100血清浓度随生后日龄不同而变化,MBP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216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检测新生儿血清白蛋白及母亲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分析新生儿血清白蛋白和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血清白蛋白水平随出生胎龄增加而明显增加(P〈0.05),不同出生胎龄组新生儿血清白蛋白与母亲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成正相关(P〈0.05),与母亲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母亲营养状况及健康情况密切相关,母亲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均会对新生儿出生时的营养状况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的死亡情况,以了解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 453例,依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统计其病死率,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 453例早产儿中,死亡47例,病死率为3.23%.胎龄<32周早产儿的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值均<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病死率与胎龄无关联(P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新生儿窒息(5例)、新生儿感染(3例);胎龄32~36~(+6)周早产儿死亡原因前2位分别为先天畸形(3例)、新生儿感染(2例).结论 胎龄32周、体重达1 500 g可能是胎儿发育的一个界点.应加强围产期保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中间丝结蛋白与小鼠胚胎心脏分化发育成熟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胎龄9-19 d小鼠胚胎心脏连续切片进行染色. 结果 胎龄9 d,原始心室和流出道α-SCA、a-SMA表达较强,而结蛋白表达较弱.心房α-SCA、a-SMA的表达限于背侧壁和腹侧壁,静脉窦仅见少许α-SCA弱阳性细胞.心房和静脉窦则无结蛋白表达.胎龄10 d,心房和心室膨出,心脏各部均表达较强的α-SCA、α-SMA和结蛋白.α-SCA、α-SMA和结蛋白的表达于胎龄12 d达高峰.之后,α-SMA和结蛋白表达逐渐下降,但在右心室和流出道表达持续时间较长. 结论 α-SCA、α-SMA和结蛋白在小鼠胚胎心脏表达的时空特征表明小鼠胚胎心脏不同部位心肌分化发育成熟不同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惠州地区出生的160382例活产新生儿作为筛查对象,采集所有新生儿的足底血制成干血片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值,对CH疑似者进一步采集静脉血标本对血清中的游离甲状腺素(FT1)及TSH浓度进行测定。整理所有筛查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及不同胎数新生儿CH发病率差异情况。结果该次160382名新生儿筛查结果显示阳性者2550名,阳性率1.59%,诊断CH者95例,CH发病率0.059%(1/1688)。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3组新生儿CH发病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CH发病率均较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明显升高,早产儿CH发病率均较足月产儿明显升高,多胎新生儿CH发病率较单胎新生儿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对新生儿进行CH筛查可有效降低临床误诊及漏诊率,尤其是对胎龄小、出生体重不高及多胎新生儿应予以重点筛查,及时干预治疗可防止CH的发展,降低不可逆智能障碍的发生,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患新生儿细菌感染(NBI)的早产儿,其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浓度。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怀疑有NBI的57名早产儿(胎龄为28+1-36+6周,中位胎龄33+3周)和17名足月儿,在其出生后72h内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取样的时间分别在最初怀疑脓毒症时及12和24h。通过C反应蛋白和(或)白  相似文献   

20.
章晓婷  钟晓云  吴艳  陈文  李刚  龚华 《重庆医学》2009,38(24):3053-3055
目的 通过对本院1992和2008年分娩的新生儿的调查,同时与2005年全国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我市目前新生儿出生情况和这16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与全国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差别.方法 对本院1992年及2008年产科分娩所有活产新生儿,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孕产次、Apgar评分、分娩时情况及母亲年龄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1992年组与2008年组新生儿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01∶1和1.04∶1,无明显差异;(2)两组在胎龄构成、出生体重、窒息发生率、母亲生产次数、母亲年龄分布上有显著差异. 结论 (1)早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2)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明显;(3)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下降;(4)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