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天旋转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例闭合性头颅外伤后旋转性斜视患者,行同视机十字画片、眼底照相、双马氏杆、双4度三棱镜、眼球运动、马氏杆加三棱镜等定性、定量检查。经保守治疗观察半年无改善后手术。其中6例行单眼改良Harada-Ito术(上斜肌前1/2纤维移位于外直肌附着点上缘后8 mm),3例行双眼改良Harada-Ito术,术中正前及上方均过矫,下方正位或稍欠矫,术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 9例患者代偿头位消除,上方、正前方、下方复视消失。行单眼手术的6例中有2例于术后5个月出现回退,第一眼位外旋8°~10°。于第一次术后6个月后行另一眼改良Harada-Ito术。3例双眼手术中1例术后3个月出现回退,于第一次术后6个月后再次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上斜肌前1/2原移位的位置在外直肌上缘后3 mm,将上斜肌前1/2缩短3 mm后再缝于外直肌附着点上缘后8 mm处。结论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疗效可靠,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垂直肌水平移位手术治疗外旋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经垂直肌水平移位手术治疗的7例外旋斜视患者,2例患者行上直肌向颞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联合下直肌向鼻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手术;5例患者合并正前方垂直斜视,行下直肌后徙同时向鼻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所有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同时移位上下直肌平均矫正正前方外旋11°,下直肌后徙联合鼻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矫正正前方外旋7°,7例患者在各个注视位均获得双眼单视,复视和代偿头位消失,随访旋转斜度稳定.结论 垂直肌水平移位手术治疗外旋斜视有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例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病例。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为:(1)有明确的外伤病史;(2)患者有极明显的的下半视野复视;(3)双马德氏三棱镜检查阳性;(4)双马德氏杆检查为外旋转斜视。本组病例中有4例经保守治疗后仍有眼位偏斜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Harada-Ito术式或改良的Harada-Ito术式,4例手术病人术后均外旋斜消失,有立体视觉存在。结论:当外伤或其他病史所致患者有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时,要注意外旋斜视的诊断,外旋斜视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上斜肌移位术治疗后天性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所致外旋转斜视的疗效.方法 对21例上斜肌麻痹致外旋转斜视的患者行改良法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对手术前后患者的自觉症状、眼球运动、眼位、旋转斜视度数及双眼立体视觉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主观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旋转复视症状消失,立体视觉得到改善.结论 改良法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可改善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外旋转斜,消除患者的旋转复视症状,改善患者的立体视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黄斑转位术是近年来一种创新性手术,主要治疗湿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组织胞浆菌病等引起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造成的中心视力不可逆性下降。本对黄斑转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旋转性斜视和复视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1年以来采取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手术矫治交替性外斜视,取得了良好的眼位矫正,大多数病例建立了双眼视功能。现将我院3年来随访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991年至1993年有详细病例记载共85例,年龄6一12岁54例。男性56例,女性29例。有屈光不正者58例。其中远视散光42例,近视散光16例,大多数为远视散光,屈光度十3·00D~+6.00D之间为多,小儿中以中度远视为多见。多数交替性外斜视单眼视力在卫.O~1.2之间。交替性外斜视按运动方面为主的分型,分开过强型61例,辐按不全型14例,基本型10例。手术方法和手术量一…  相似文献   

7.
黄斑转位术是临床上针对黄斑区病变的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中心视力,但也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旋转斜视。针对后者有人采用同期或二期斜视手术消除患者术后出现的视物倾斜和复视症状。本文就黄斑转位术后继发旋转斜视的过程和手术治疗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  相似文献   

9.
10.
临床上对大角度外斜视多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但在手术实践中我们感到,在超常量后徙外直肌时,无论是角膜缘结膜梯形切口还是跨肌肉结膜切口,切口较长,结膜损伤多;同时,由于向眼球后方过多分离眼球筋膜、肌间膜,易造成广泛粘连,而且手术操作较困难。有文献报道采用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改良Parks切口则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瘢痕细小、隐蔽、无碍美容等优点。为减少组织损伤,我们在2006年采用改良Parks结膜切口联合外直肌悬吊后徙矫正大角度外斜视20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矫治方法。方法根据中间带所处的位置、斜视性质与主导眼的关系,设计了八种类型的手术方法,并对资料完整的29例合并水平斜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主导眼原在位视力均提高二行以上,视力≥0.8者达48.3%。双眼正前方眼球无震颤或很轻微,头位消除,外观满意24例,占82.8%。术后眼位映光基本正位,在±5°以内26例,占89.6%。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按两大类八型设计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的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13例共同性斜视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视机及颜少明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其进行双眼视功能和远、近距离立体视锐度的检测。结果①113例中术后有111例(98.23%)获得Ⅰ级以上的双眼视功能,49例(43.36%)获得≤60″近立体视锐度,54例(47.79%)获得≤60″远立体视锐度。②外斜视组84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46例(54.26%),远立体视锐度≤60″者49例(58.33%);内斜视组29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例(10.34%),远立体视锐度≤60″者5例(17.24%)。两组比较(P<0.001)。③间歇性外斜视50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6例(72%);远立体视锐度≤60″者38例(76%)。两组比较(P< 0.001)。④内斜视组手术年龄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472,P<0.01;远立体视锐度r=0.438,P<0.05。内斜视组病程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534,P<0.01;远立体视锐度:r=0.536,P<0.01。结论①儿童后天性共同性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②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率低于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功能治愈率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术前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有利于术后获得更敏锐的立体视觉。③手术时机应取决于斜视类型,并参考术前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斜视手术出现恶性高热的可能、诊断和急救处理。方法回顾和分析1例儿童斜视全麻手术后突发高热的诊断和救治过程。结果该例患者经及时有效降温等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儿童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应警惕恶性高热,手术时及术前、术后应有相应防范措施以及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14.
垂直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垂直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这类患者的病因、诊断特点、手术的时机和术式的选择。方法 :根据术前诊断分别采取斜肌断腱、斜肌断腱联合水平肌肉手术、下直肌缩短联合水平肌肉手术、水平肌肉移位联合水平肌肉手术等手术方式。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手术成功获得了正位。大部分患者恢复了立体视。结论 :对于垂直性斜视患者要诊断准确 ,正确选择手术术式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手术前后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Titmus立体视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全麻下或局麻下行牵拉试验.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依据视近和视远斜视角的不同,眼球运动受限制的受累肌肉和牵拉试验结果选择术式.术后追踪观察1~8年,平均2年.结果 (1)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13例中,除即刻过矫3例在手术后48h内施行内直肌探查术外,其余施行原后徙内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外直肌截除.治愈率76.9%.外斜视术后继发内斜视11例,施行原后徙外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治愈率81.8%.伴有V型斜视和垂直性斜视者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或斜肌减弱术.(2)内斜视欠矫15例中,8例施行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截除术;选择单纯在同一眼上外直肌截除术2例;伴有斜肌异常患者,则选择对侧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并下斜肌后徙5例.术后正位率86.7%.外斜视欠矫16例中:6例施行原外直肌后徙眼边缘切开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例Ⅴ型外斜视联合双下斜肌后徙,4例外直肌周围瘢痕松解术,4例联合调整缝线.术后正位率87.5%.结论 (1)水平斜视过矫伴有受累肌运动障碍,结合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的差别,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复位术.(2)调整术后缝线可将再次斜视手术的非预期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6.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水平肌移位量与矫正垂直斜视度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58例(80眼)诊断为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者施行水平肌移位术,在做内外直肌手术时,在后徙或缩短的同时将其附着点向上或向下移位0结果 j.5g例(,80眼)中有36例(47眼),行内外直肌止端上下移位量5~7 mm,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4.58°±0.78°;22例(33眼)移位小于3mm,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75°±0.46°;10例(15眼),未行内外直肌移位,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25°±0.36°.结论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效果佳,而且水平肌移位量不少于5mm.  相似文献   

17.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trabismus remains a challenge because surgical success rates, short-term and long-term, are not ideal. Adjustable suture strabismus surgery has been available for decades as a tool to potentially enhance the surgical outcomes. Intellectually, it seems logical that having a second chance to improve the outcome of a strabismus procedure should increase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and reduce the reoperation rate. Yet, adjustable suture surgery has not gained universal acceptance, partly because Level 1 evidence of its advantages is lacking, and partly because the learning curve for accurate decision making during suture adjustment may span a decade or more.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the 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published results of adjustable suture surgery. We will discuss the option of 'no adjustment' in cases with satisfactory alignment with emphasis on recent advances allowing for delayed adjustment. The use of adjustable sutures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will also be reviewed. Consistently improved outcomes in the adjustable arm of nearly all retrospective studies support the advantage of the adjustable option, and strabismus surgeons are advised to become facil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郑雨蒙  张黎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068-2070

斜视手术是治疗斜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能改善斜视患者的外观,还能提高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哪些因素影响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中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了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完成的348例斜视手术,对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处理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348例斜视手术中,术中巩膜穿孔3例,一例在行肌肉退后时发生,两例发生于肌肉缩短时,发生穿孔后即行巩膜外冷冻,术后随访未发现有进一步损害发生;术中缝线被剪断7例,牵引肌肉断端,重新安置套环缝线后继续完成手术;全麻术中发生严重眼心反射1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博,不得不终止手术,二次手术时加用阿托品及球后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平稳完成手术;术中严重出血1例,考虑为肌鞘缝合不完整所致;肌肉滑脱1例,为行内直肌缩短时发生,经仔细寻找得断端,完成手术。结论斜视矫正术中操作须认真细致,一旦发生并发症,冷静应对通常仍可取得较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斜视手术2100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探讨斜视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100例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就诊季节、弱视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并发症等。结果:2100例斜视纳入研究(其中男1105例,女995例);各年龄段分别为:<10岁,684例(32.57%);11~20岁,895例(42.62%);21~40岁,432例(20.57%);>40岁,89例(4.24%);其中共同性内斜视882例(42.00%)、共同性外斜视845例(40.23%),非共同性内斜视172例(8.19%),非共同性外斜视130例(6.19%),先天性眼球震颤45例(2.14%),A-V征26例(1.24%)。共同性斜视早期采取水平直肌加强和减弱术,使患者建立同时视觉和治疗弱视;眼球震颤患者头位<30°的采用Parks法矫正,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A-V征斜视应针对病因,合理正确选择斜肌或直肌肌腱移位术式;急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Jensen联结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结论:斜视和弱视并存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复杂性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取决于术前的正确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量的设计和术中的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