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急进高原驻训官兵的心身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自评焦虑量表(SAS)及自评抑郁量表(SDS)等对急进高原驻训官兵51例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水平的变化,以及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评。结果:驻训官兵在海拔4400m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显著高于海拔480m时的水平;SO2水平显著低于海拔480m时的水平(P<0.05)。不同海拔高度驻训官兵焦虑及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急进高原驻训官兵进入驻训区时低氧状况明显,应警惕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驻训前进行心理干预可降低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
《高原医学杂志》2013,(1):F0004-F0004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当人体对高原低压缺氧的适应能力不足时,不仅可罹患各种高原病而损害人体健康而且还可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关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由平原进入高原的个体血压的影响方面,有学者认为无论是高原急性缺氧还是高原慢性缺氧均对其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由平原急进高原个体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规律,以便为临床急进高原人群急性习服期血压异常变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急进高原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值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血气变化和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145名身体健康的成人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其中48人进行血气检测。结果:急进海拔4600m筑养路工血气分析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之间无明确相关性。而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气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样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二者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pO2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关函数关系:SpO2=89.257-0.606×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结论:急进高原动脉血气分析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未发现有明确相关性;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初步的线性函数关系,为判定急性高原反应和筛选易感人群提供了一项可能的、客观的评估指标,值得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急进海拔高原和在高原习服的青年,运动状态下口服富氧水,进行血气检测和分析,探讨富氧水在预防急性高原病、提高高原作业效率的作用机制及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作者首先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试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试验,试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2次/d。  相似文献   

5.
血氧饱和度(b1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是反映机体供氧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人体氧转运能力和对低氧适应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武警新兵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急进高原和新兵训练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以期为武警新兵高原习服提供新的资料。作者将受试者分为平原男性组、平原女性组、高原男性组和高原女性组。平原男性组分别在平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平原工人进入玉树灾区重建期间普遍出现睡眠障碍,为此对比研究其在海平面和在高原的睡眠结构和血氧饱和变化。方法:对10名健康男性工人先在济南(50m)和在结古(3 750m)习服5个月后进行睡眠研究。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经行睡眠监测,按国际统一的睡眠监测方法实施。同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结果:在平原表现为正常的睡眠结构并有较高的睡眠血氧饱和能力。但到高原后出现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总睡眠时间(TST,min)明显减少,1期非快眼动睡眠时间%(1-nREM)显著增加,而2nREM及3+4期快眼动睡眠时间%(REM)明显减少,反应处于浅睡眠状态。同时周期性呼吸活跃,伴有明显的睡眠低氧血症。但存在个体差异。在高原5个月后,受试工人的动脉血氧水平仍较低,而血红蛋白值则明显增高。结论:本研究证实平原健康工人尽管在海拔3 750m高原初步习服了5个月,但其睡眠生理结构仍未恢复至平原正常状态,长期处于浅睡眠使机体机能活动受到影响,而睡眠低氧血症导致高原红细胞增多是发生慢性高原病的病理途径。改善高原睡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急进高原前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急进高原后渐进式低氧暴露及急进高原3种不同进驻高原方式的习服效果. 方法 12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4人.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在常压低氧舱进行连续10 d的渐进式间歇性低氧暴露训练(1次/d、210 min/次),模拟海拔高度从3000 m递增至4500 m.供氧组急进高原后前10d,对受试者实施渐进式低氧暴露方案:白天活动期间,宿舍内采用弥散式供氧,氧浓度22%~25%o,等效生理高度2600~3500 m;夜晚睡眠期间,利用睡眠氧帐进行供氧,氧浓度25%~27%,等效生理高度2000~2600 m;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比较3组人员在不同情况下的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睡眠情况. 结果 ①在3600 m模拟海拔高度检测,预习服组通过10 d训练后SaO2明显高于训练前(t=3.66,P=0.035).②3组受试者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53~70.865,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2~7.88,P<0.05或P<0.01). 结论 进驻高原前进行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和急进高原后进行渐进式低氧暴露均可提高缺氧耐力,促进高原低氧习服.  相似文献   

8.
高原军事医学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 ,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 ,军事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大气压低、氧分压低、寒冷、风大、辐射强等 ,严重影响士兵的健康和作战效率 ,是决定高原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高原环境影响士兵健康和劳动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缺氧。因缺氧所致的急性高原病和军事作业能力降低是部队急进高原时的主要医学问题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习服不良。急性高原病发生机制、高原劳动能力变化的机制、高原习服适应机制是高原军事医学基础研究的重点与前沿。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着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取…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纵深发展,部队官兵从平原奔赴高原地区训练任务加重。由于急进高原低氧环境,肌体很容易产生病理生理学变化及机能紊乱,有的甚至出现高原常见病。为此,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科学预防,高效救治,以确保战士的生命健康安全。弄清急性高原病的病因急性高原病,是人体急进高原、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机能紊乱,并出现的各种相应临床症状,是高  相似文献   

10.
富氧水对进驻海拔5 380m青年抗低氧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富氧水在高原的抗低氧效果。方法在海拔5380 m选择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10名,分别在连续口服富氧水3 d前后做台阶运动负荷实验。结果服用3 d后与服用前比较,安静状态下和停止踏阶即刻心率(HR)显著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SaO2)及台阶指数显著增高(P<0.05)。结论口服富氧水3 d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增强进驻青年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高原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方法对拟进驻高原的160名汉族男性青年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名),在进驻高原前3个月进行适应性训练,3个月后当其抵达海拔5200 m驻地后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 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对其进行评分,同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结果两组GJB评分值、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测量值等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体温、呼吸、收缩压等测量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适应性训练可有效地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平原工人对高原的习服过程,并探讨高原习服的生理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赴玉树进行灾后重建的平原工人50人,观察其在初进高原(1—7)d、30d、45d的临床症状、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并与平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急性高原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多于初进高原(1—7)d出现,(2—7)d症状消失;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表现为初进高原(1—7)d、30d、45d与平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体对高原环境具有较强的习服能力,但经45天后仍不能恢复至平原水平,因此,应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来加强和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急进高原健康成人血氧代谢酶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进行血氧代谢酶检测并同时给予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两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i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分度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分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环腺苷酸(cyclas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分度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氧代谢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结论:我们认为急进同一特高海拔地区时,CAT和c--AMP这两项血氧代谢酶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分度之间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急性高原病( AMS)是急性暴露于高原(海拔>2500 m)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我国有着西藏、青海等大面积高海拔地区,随着高原旅游及务工人员的剧增, AMS严重威胁急进高原人群的健康、降低劳动能力。目前已知AMS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青壮年高于老年和儿童,考虑AMS发生可能受体内性激素水平差异的影响。因此研究性激素与AMS的相关性对阐明AMS病理生理机制、预防和治疗AM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急进高原健康成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情况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急进高原时健康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的变化趋势和各项症状指标在评估急性轻症高原病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由海拔2260m急进到海拔3500m和4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随机分组,在3天内、7天和15天3个时间段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观察其变化情况。分析各项症状指标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在4600m海拔地区,3天内组和7天组与15天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随着留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3500m15天组比较,只有4600m7天组有差别(P<0.05)。在同一海拔地区,随着时间的延长,无反应率先降后升;轻度反应发生率先略有升高,而后降至初进高原的水平;中度反应发生率先轻度升高,而后降低至最低。在各组16项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四位的共有7项——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胸闷、腹胀和口唇发绀;在4600m的3组中,症状发生率排名第一的均为头痛;3500m组症状发生率的排名与4600m各组有较大的区别。结论:健康青壮年人在急进到高海拔或特高海拔地区后,开始习服至少需要2周以上时间。急性轻症高原病首先是较为敏感的脑组织发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人体急进高原后,主要以心、脑、肺器官发生应激性改变为主。建议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研究中,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调查者和被检者进行诊断的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大量人员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高原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低氧,可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代偿反应,大多数人都可以对高原环境较好的习服,能够在高原地区正常地工作生活和学习。一旦机体对高原环境习服不良,则容易导致高原病的发生。其中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病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世居平原健康运动员急进高原低氧环境下远距离大运动量后对心脏、呼吸、SaO2变化的影响,评价ECG、R、SaO2改变的生理意义。探讨预防或减少急进高原地区高强度运动量并发症的措施。方法:赛前、赛段的间歇期重点进行ECG、R、SaO2监测并随机检查,常用ECG记录、每分钟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进行观察与判断。结果:急进高原地区ECG S-T段呈"缺氧"样降低,呼吸随空气密度下降、大气压降低、肺通气量明显增加,海拔3 500m以上、SaO2〈85%以下,表现头痛、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经及时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并成功治疗外伤30例、急腹症3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高山反应10例。结论:世居平原健康运动员急进高原低氧环境下大运动量后发生的ECG、R、SaO2变化与急进高原环境生理性习服改变有关。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循序渐进的高原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低氧环境可对机体产生一系列影响,劳动能力明显降低。从低海拔地区初到高海拔地区,面临低氧、低气压、强紫外线照射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极易使机体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应激状态。国内外有关采用制氧机和建立富氧室的方法提高人体体质,改善高原劳动能力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但采用“增氧”的方式来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促进高原习服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采用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m高原缺氧环境,使用自行研制的“高原增氧呼吸器”在运动负荷状态下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进行了观察,旨在探讨增氧呼吸器在低氧条件下对人体劳动能力的影响。作者选取军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黄芩苷胶囊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80名急进高原健康男性青年随机分为3组, 黄芩苷组(n=32)、红景天组(n=24)和安慰剂组(n=24)。3组在进入高原前2 d、进入高原后连续3 d分别服用黄芩苷胶囊(0.5 g, 2次/d)、红景天胶囊(0.76 g, 2次/d)和安慰剂(2粒, 2次/d)。检测急进高原前(海拔397 m)和急进高原后(3658 m)受试者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PASP)和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MPAP), 统计急进高原后各组的AMS发病率。结果 急进高原后安慰剂组、黄芩苷组和红景天组的AMS发病率分别为58.3%(14/24)、25.0%(8/32)和29.2%(7/24), 与安慰剂组比较, 黄芩苷组及红景天组AMS发病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进高原前比较, 各组受试者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及肺动脉压均升高, 氧饱和度降低(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 黄芩苷组血压及心率明显降低(P<0.05), 红景天组急进高原后氧饱和度升高、肺动脉压降低(P<0.05)。结论 黄芩苷组可能通过降低血压及心率预防AMS的发生, 红景天胶囊可能通过升高氧饱和度, 降低PASP、MPAP预防A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有很大影响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 ,劳动能力明显降低 ,部分人可发生急性或慢性高原病。但人体对高原环境也具有强大的习服适应能力 ,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 ,可以有效加快个体或群体的习服过程 ,促进高原习服。促习服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有阶梯习服、适应性运动锻炼、缺氧预适应、高原富氧室、药物、促习服因子、营养和高原耐缺氧食品等。平原人在由平原进入高原的过程中阶梯习服复合适应性体格锻炼是促进高原习服最有效的措施 ,在此过程中 ,辅以药物预防可能会起到更为有效的效果。有关其作用的模式和效果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