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低分子肝素制剂对于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抗凝剂来预防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根据收集应用不同药物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26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A组),26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DVT)、药物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数、牙龈出血例数。结果:对2组患者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得出A组有3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11.54%;B组有2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7.69%,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例数为3例,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1.54%,B组患者中有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例数为10例,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8.46%,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牙龈出血的例数为5例,牙龈出血发生率为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凝血状态和凝血指标的改变。方法: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血凝仪Advance检测4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计算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其中 40 例 DVT患者手术前后还分别进行了凝血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D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INR、APTT无显著性差异(P>0. 05),而 FIB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 .01);同时,患者手术前后PT、INR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 01),而 APTT与 FIB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DVT组血液的凝血状态有改变,可能由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及功能改变引起。该结果为DVT患者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安全性以及高原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486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其中中度高原组为A1组,高原组为A2组;对照组(B组)未使用药物抗凝治疗,其中中度高原组为B1组,高原组为B2组.两组均同时采用基础预防及常规物理预防措施,术后根据出现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时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用凝血系统指标监测出血倾向.结果:治疗组(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2%,对照组(B组)为23.53%,经x2检验P<0.05;对照组中高原组(B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75%,中度高原组(B1)为17.09%,经x2检验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烧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烧伤科收治的236例烧伤患者及30例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结果以性别、年龄、烧伤程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含量(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为自变量,以深静脉血栓为终点事件,通过基线年龄调整后,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LT、FIB及D-D水平为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严密监测烧伤患者的PLT、FIB及D-D水平有助于烧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其疗效。方法: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物理治疗组、肝素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潘生丁+物理治疗)。观察术后下肢DVT、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结果:物理活动治疗组、肝素治疗组及联合药物治疗组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0%、5%、0(P〈0.05)。联合药物治疗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大出血,凝血功能正常。结论:联合药物预防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方健  方以群 《人民军医》2008,51(9):582-58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菌株类型对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289例按照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分为3组:HpI型组115例;HpII型组90例;Hp阴性组(对照组)84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4项凝血指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计数血小板PLT、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HpI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FIB明显升高(P〈O.05);HpI,II型组与对照组比较,MPV、PDW明显降低(尸〈0.05);各组间比较,PT、APTT、TT、PLT、PCT、P-LCR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类型Hp感染可引起血小板质量及凝血功能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与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DVT患者资料,根据病程将DVT分为急慢性期,观察MSCT增强图像上血栓及软组织表现,测量平扫时轴位图像上血栓CT值。根据MSCT上血栓形态、血栓分布范围、CT值分组,分析MSCT征象与PT、APTT、FIB、TT的相关性。结果根据病程分组,急性期DVT 18例,MSCT主要表现为管腔中央充盈缺损,管腔扩大,血栓呈连续性分布,软组织肿胀;慢性期DVT 19例,MSCT主要表现为管腔内偏心性充盈缺损,血栓分布呈节段性,侧支循环增多、浅静脉迂曲;平扫时急慢性期血栓CT值平均数分别为(59.26±11.89)HU和(37.42±9.46)HU,U=20.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CT上,血栓形态为中心性充盈缺损组PT、APTT、FIB值均较偏心性充盈缺损组高,t值分别为4.95、3.27、4.05,P<0.05;血栓呈连续性分布组PT值较节段性分布组高,t=6.10,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的临床防治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8年1月徐圳市中心医院收治401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静脉血栓防治策略差异分为对照组(184例,常规静脉血栓防治方法)和预防组(217例,给予早期运动训练+梯度压力弹力袜+药物防治等预见性防治措施)。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血清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差异,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人口学指标、凝血指标、病史上的分布差异。结果干预后,预防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5.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22.28%,P0.05),预防组的APTT(31.2±5.2) s显著低于对照组(37.3±6.3)s(P0.05),预防组FDP(4.6±2.1)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4±1.8)μg/mL(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年龄、凝血指标(APTT、FDP)异常及病史(深静脉血栓史、静脉曲张史)上分布存在差异性,年龄越高、凝血指标异常、有深静脉血栓史及有静脉曲张史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预见性防治策略可有效改善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相关疗效性指标,从而降低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年龄越高、凝血指标异常、有深静脉血栓史及有静脉曲张史会对预见性防治效果产生影响,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ID)、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A)、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38例为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为UA组和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DD、FTB、FDDA、AT-Ⅲ、PTT、APTT和TT水平,并分析其差异。结果:AMI组PT、APIT、AT-Ⅲ水平均显著低于UA组和对照组(P〈0.05),FIB、DID、FDPA水平均显著高于UA组和对照组;UA组盯、APIT、AT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DD、FD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T水平3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DD等凝血指标可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凝血和抗凝系统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肺损伤(TLI)相关凝血病的预警指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9例TLI患者的基础资料及入科时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检测在临产孕妇的意义。方法:对14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71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LT、PT、APTT和FIB值相应与对照组的PLT、PT、AP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麻手术对老年男性凝血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手术对老年男性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70岁以上全身麻醉手术男性26例,采取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第3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1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当天TT显著缩短(P〈O.01),DE)水平显著增高(P〈0.01),提示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第3天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DD仍高于正常(P〈0.05),但PT、APTT、INR与术前比较,显著或非常显著延长(P〈O.05,P〈O.01),提示患者有出血倾向。结论:全麻手术对70岁以上男性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当天以凝血倾向为主,术后第3天有出血倾向,提示老年患者术后应谨慎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对预防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早期使用周期性的加压充气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进行护理干预;B组(n=40)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均行侧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果:A组无DVT发生,B组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5%。术前两组冷感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7、14天,A组冷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DVT护理干预能降低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检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0名患者围麻醉期不同阶段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 (PLT)、血红蛋白(Hb)、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围麻醉期在充分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的基础上 ,根据检测结果有选择性地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止血剂 ,至手术结束时患者的凝血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但仍在正常低限 ,全部患者无一例因出血和血栓再次手术。结论 手术中应对凝血功能进行适时监测与调控 ,围麻醉期要处理好新肝吻合口局部的高凝与全身低凝的关系 ,预防术后出血、肝动脉和 (或)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6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早期血栓通溶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对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预防,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6.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伴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深静脉血栓(DVT)的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28例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28例患者中有6例合并肺栓塞,占21.43%,全部病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均康复出院,随访期间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仍高于正常者20例,其中,复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动脉血栓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发深静脉血栓起病隐匿,易被忽视,且易复发,应早期诊断,抗凝治疗周期应延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下肢DVT与肿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42例特发性(无明显诱因)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及随诊期间诊断恶性肿瘤患者28例,占新诊断特发性DVT患者8.2%。结论?特发性DVT患者,尤其是多发血栓、溶栓效果欠佳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患者,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其中16例患者行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溶栓及抗凝治疗。21例患者行单纯患肢静脉溶栓导管置入或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术。结果随访37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0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3例部分溶解,4例仍较多血栓,但深静脉主干基本出现,有较多侧枝循环。其中动静脉同步溶栓治疗中,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2例,单纯静脉溶栓完全或大部分溶解的有8例。结论经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操作相对简单的方法,较单纯静脉溶栓时间缩短,尿激酶用量减少,而且静脉完全溶解率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分析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下肢DVT与肿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42例特发性(无明显诱因)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及随诊期间诊断恶性肿瘤患者28例,占新诊断特发性DVT患者8.2%。结论?特发性DVT患者,尤其是多发血栓、溶栓效果欠佳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