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平原工人进入玉树灾区重建期间普遍出现睡眠障碍,为此对比研究其在海平面和在高原的睡眠结构和血氧饱和变化。方法:对10名健康男性工人先在济南(50m)和在结古(3 750m)习服5个月后进行睡眠研究。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经行睡眠监测,按国际统一的睡眠监测方法实施。同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结果:在平原表现为正常的睡眠结构并有较高的睡眠血氧饱和能力。但到高原后出现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总睡眠时间(TST,min)明显减少,1期非快眼动睡眠时间%(1-nREM)显著增加,而2nREM及3+4期快眼动睡眠时间%(REM)明显减少,反应处于浅睡眠状态。同时周期性呼吸活跃,伴有明显的睡眠低氧血症。但存在个体差异。在高原5个月后,受试工人的动脉血氧水平仍较低,而血红蛋白值则明显增高。结论:本研究证实平原健康工人尽管在海拔3 750m高原初步习服了5个月,但其睡眠生理结构仍未恢复至平原正常状态,长期处于浅睡眠使机体机能活动受到影响,而睡眠低氧血症导致高原红细胞增多是发生慢性高原病的病理途径。改善高原睡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高原医学杂志》2013,(1):F0004-F0004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当人体对高原低压缺氧的适应能力不足时,不仅可罹患各种高原病而损害人体健康而且还可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关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由平原进入高原的个体血压的影响方面,有学者认为无论是高原急性缺氧还是高原慢性缺氧均对其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由平原急进高原个体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规律,以便为临床急进高原人群急性习服期血压异常变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钰琪  蒋春华  陈建 《高原医学杂志》2010,20(2):63-63,F0004
青海玉树地震救灾进入了灾后重建阶段,援建人员的高原病防护工作尤显重要。本文结合我们多年来在保障大批人群进驻高原及前期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实践中高原病的防治经验,从玉树地震灾区重建时援建人员挑选、高原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促高原习服及高原病防治措施的选用、劳动强度与轮换制度的制定、高原病防治专家组的指导作用、高原医务人员培训、当地医疗机构的建设、援建人员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等方面提出并阐述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高原病的防治策略,对保障援建人员健康和灾区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了解我区某部官兵赴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初步习服高原所需时间。方法以参加抗震救灾的1 009名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观察期限为30 d,调查官兵头晕头痛、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高血压和肺水肿等患有情况。结果T1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眼花耳鸣和手足发麻、高血压的患有率高于T2和T3期(P<0.05),而且T2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日光性皮炎的患有率高于T3期(P<0.05)。肺水肿仅在T1期发生,T2和T3期无肺水肿发生,脑水肿观察期内均未发生。结论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急性高原病发病期限基本确定为赴高原后1~7 d;本次调查对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预防高原病以及提高部队高原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是国家、军队针对突发事件组织成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治力量。第四军医大学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组建后,首次参加了玉树地震高原地区医疗救援行动。本文重点阐述了我校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执行本次任务的主要做法以及对下一步加强高原医疗救援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急性高原反应是部队进驻高原后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原因.部队官兵提前进行缺氧训练,对促进习服高原缺氧环境,缩短适应调整时间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航空兵部队某部进驻高原驻训前,利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对部分飞行员和地面官兵进行适应性缺氧训练,以观察高原习服效果.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14日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发生理氏7.1级的强烈地震,重伤员分别送置西宁、格尔木、成都、西安、兰州等地医院救护,目前95%以上的伤员已基本恢复出院,在重建期如何做好灾后重建高原卫生保障设施将成为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大量人员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高原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低氧,可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代偿反应,大多数人都可以对高原环境较好的习服,能够在高原地区正常地工作生活和学习。一旦机体对高原环境习服不良,则容易导致高原病的发生。其中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病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人在极高高原的低氧生理适应,考察队在急速进抵阿尼玛卿山(海拔6282m)进行了一项综合性的生理学研究。在4个不同海拔(2261m,3719m,4 904m及5 200m)动态地检测了静息及运动负荷下的心肺功能、心电图改变、运动动脉血氧饱和度、球结膜微循环、神经反应时、睡眠特征、凝血因子、能量消耗与体重丧失,急性高山病的发生率及生理学评价指标,同时进行了低氧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获取了大量有意义的高原生理资料,特别在若干生理反应和急性高山病的发生率上在汉族队员与藏族世居者间存在明显差别,提示他们生理适应方式的差别和高原藏族的适应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勇军  周其全 《西南军医》2010,12(5):952-953
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一个地震带,近年来在这一地区连续发生多起大地震,给高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在高原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与平原完全不一样,救援人员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急性高原病防护问题,才能保证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在这次玉树地震的抢险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积极宣传,群防群治,合理救治,做好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全体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为夺取玉树地震救援工作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次高原地震救治经验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袁振才,等.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2,28(5):417~429.)高原环境暴露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当由高原返回到平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在高原所发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高原习服)将逐渐消退,而逐步达成与平原常压富氧环境的新平衡。这一过程被称为高原脱习服或高原脱适应。本文通过研究这一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高原脱习服期神经损伤类指标、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琥珀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12.
玉树4·14地震,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派救援队赶往灾区,经过努力,紧急救援已经取得重大胜利,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将转入到城市重建阶段。在重建期将有大批人员再次进入灾区,如何做好重建施工人员的卫生保障将成为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高原大气压低、氧气分压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特殊地理环境将严重影响重建施工人员的劳动能力,影响重建工程进度,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进藏列车女乘务员高原习服-脱习服过程中,月经失调情况与高原习服、高原脱习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上海、成都籍进藏列车女乘务员58人,通过问卷调查自2007年出乘以来的月经异常率,并与高原习服-脱习服水平及症状做相关分析。结果全组月经异常检出率为72.41%,其中月经异常5项表现的检出率依次为:经量减少41.38%、月经紊乱27.59%、经期提前为20.69%、经期推后为13.79%、经量增多为10.34%;该5项中,1项异常者占41.38%,≥2项异常者占31.03%。5项表现与乏力倦怠、睡眠障碍、食欲减低、记忆减退、出乘总时间、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胸闷气短等高原习服-高原脱习服不良症状呈不同程度中度正相关(r=0.369~0.730,P=0.000~0.041)。有月经异常者较无月经异常者出乘总时间平均多13.13个月(t=2.218,P〈0.05)。结论具有"长期循环、频繁间歇、极大跨度"作业的平原-高原列车女乘务员,存在着很高的月经异常率;与高原习服-脱习服水平及出乘总时间等多种因素相关,各因素相互叠加对健康形成危害,需积极研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高原脱习服症者红细胞指标的影响.方法:对驻守海拔5 000m以上地区1年的20名男性青年,在返回平原(海拔1 400m)第2天开始进行HBO治疗,连续治疗10天.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10天清晨分别采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0天较治疗前,RBC、Hct、MCH、MCHC、Hb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O.01或<0.05),MCV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0天较治疗第7天,Hct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O可使高原脱习服症者红细胞数减少,降低红细胞黏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青年男性完全习服高原环境后的左心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方法实验分为平原组(海拔1400m)和高原组(移居海拔3900~4700m高原1年以上),利用超声诊断仪对两组人员进行常规超声心脏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缩短率(LVFS)、每搏输出量(SV)、搏动指数(EF)、每分输出量(CO),比较移居高原习服人群左心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高原组LVEDD、LVESD、SV非常显著低于平原组(P〈0.01),而LVFS、EF值非常显著高于平原组(P〈0.01)。结论移居高原可使左室容量轻微减小,每搏输出量减少,每分输出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高原医学杂志》2013,(1):11-11
高原环境暴露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当由高原返回到平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在高原所发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高原习服)将逐渐消退,而逐步达成与平原常压富氧环境的新平衡,这一过程被称为高原脱习服或高原脱适应。本文通过研究这一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高原脱习服期神经损伤类指标、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变化规律。作者选择返回平原后的高原暴露人群61人为观察组,选择未上高原且工作性质、年龄等因素大致相同的84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人髓磷脂碱性蛋白(MBP)、人S蛋白100(S100)、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FABP及SDH。  相似文献   

17.
移居中度高原的平原人退休返平原后肺功能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对移居中度高原的平原人退休后返平原(移居者)短期内(进入平原10天)和长期定居后(一年以上)的肺功能分别进行对比观察。发现移返者进入平原后短期内MV,FVC,PEF,FEF_(75)有明显下降(P<0.05),其余肺功能参数均有下降趋势,长期定居后肺功能介于留居高原和世居平原者之间,其中PEF,FEF_(75)和D_(CO)SB明显高于平原世居组(P<0.05)。说明中度高原对移返者呼吸系统解剖结构的影响在脱离高原后不能完全消除,这也可能与进入老年期呼吸系统退行性变明显而不易复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总结玉树地震中发生急性高原病的治疗体会,提醒大家重视急性高原病,了解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在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收治的抗震救灾人员中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总结并分析。结果:收住的26例急性高原病患者:8例为急性肺水肿;3例急性肺水肿合并脑水肿;1例为短期内再返高原再次发生急性肺水肿;其余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急性轻症高原病)。经积极抢救治疗均痊愈出院,进一步转往低海拔地区。结论:急性高原病应早诊断、早治疗,在高海拔地区早期有效的氧疗作为治疗基础,并给予一般对症后积极转往低海拔地区,及时救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平原人移居高原后的体循环血压通常会发生改变,有的表现为血压增高,有的表现为血压降低,通常多数表现为血压增高.随着对高原环境的习服,血压可恢复至平原水平.若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升高或者降低,或缓解后再度出现并持续下去,通常会产生严重的继发性损害,即转变为高原高血压或高原低血压.本研究围绕高原习服过程中血压的正常变化,高原高血压的动态变化,急性高原病血压的动态变化,以及从高原与返回平原后血压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本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相关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代谢情况。方法选择高原暴露人群64人,男61人,女3人;年龄27~55岁,平均39.48岁,施工海拔3080~5231m,平均4014.8 m;高原居留时间6~50个月,平均33.61个月;返回平原时间31~61个月,平均56.51个月。选择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等因素与观察组大致相同的87人为对照组,分别测试其人活性氧簇(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六项指标。结果 ROS、GSH-p、SODx值及SOD/MDA比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后者P<0.05),MDA则相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60个月后SOD/MDA比值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SOD/MDA比值与进驻高原时间及所在高原海拔呈正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负相关;MDA则与进驻高原时间、所在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正相关;其他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后在较长时间(5年)内自由基代谢仍处于超(过)氧化状态,这种改变对适应平原环境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