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f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者48例占46.2%,MCV异常者79例占76.O%,SCV异常者96例占92.4%。与正常值相比[潜伏期:腓总神经为(3.77&;#177;0.98)ms,胫神经为(5.0&;#177;0.5)ms,腓肠神经为(3.07&;#177;0.28)ms;MCV:腓总神经为(47.3&;#177;3.9)m/s,胫神经为(42.9&;#177;4.9)m/s,SCV:腓肠神经为(33.9&;#177;3.25)m/s],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腓总神经为(5.27&;#177;1.33)ms,胫神经为(6.14&;#177;1.25)ms,腓肠神经为(4.98&;#177;0.67)ms],MCV和SCV明显减慢[腓总神经MCV为(36.43&;#177;7.28)m/s,胫神经MCV为(36.07&;#177;8.82)m/s,腓肠神经SCV为(22.87&;#177;4.12)m/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4.231~7.513.P&;lt;0.01)。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周围神经MCV和SCV异常率越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值负相关(r=-0.802.P&;lt;0.01)。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异常明显于运动神经,且病程越长、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血糖控制越不理想,周围神经传导速度(peripher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越慢,神经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2.
彭聪  高明松  孔彩霞 《医学临床研究》2012,(9):1683-1684,1687
【目的】了解武汉市住院糖尿病(DM)患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现状。【方法】对1075例住院DM患者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并对987例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现状及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T2DM患者占DM总人数的96.39%,平均HbA1c水平为9.20%。其中≤7%的患者仅占23.81%,而高达34.95%的患者HbA1c水平〉10%。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占11.04%;糖尿病肾病占29.6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11.04%;下肢血管病变占62.41Vo;周围神经病变占39.01%;糖尿病足占3.14%;慢性并发症总患病率达79.03%。另合并高血压病占52.08%;冠心病占12.16%;脑梗死占21.28%;高脂血症占51.27%;高尿酸血症占8.11%;白内障占15.50%。【结论】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高,且HbA1c水平控制差,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王浩然  邱鸿鑫 《新医学》1994,25(6):290-291
本文于1990年9月~1991年12月测定了6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红细胞膜丙二醛(MDA)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GHb)。结果显示:NIDDM患者红细胞膜MDA和GH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微血管病变者其升高程度更为显著;相关分析红细胞膜MDA升高和GHb呈明显正相关。提示NIDDM患者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改变和糖代谢异常存在一定关系。两者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微波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52-72岁,平均64.2岁。药物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3-73岁,平均64.3岁。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63.3岁。对照组与两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治疗期间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和降压治疗药物的应用保持相对稳定。微波治疗组采用国产TMA-A型双频热疗机,局部照射,频率915MHz,功率为30~40W,辐射器为圆形,直径16cm,与体表距离3~5cm。对多发性神经病变者按病变部位分别照射。各部位每次治疗15min,1次/d,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药物治疗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0.25g,口服,3次/d,服用30d。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疗效评定:参照樊东方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见明显好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5.
6.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NCV可发现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周围神经呈损伤性改变,总异常率达25.33%,同时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且NCV改变与病程有关,而与年龄无关.结论:NCV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6.4±6.1),(47.2±5.8),(46.9±4.2),(46.4±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5.6),(38.2±5.3),(35.2±4.1),(35.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5.1),(41.1±5.1),(37.8±4.4),(39.1±4.0),P<0.01犦。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7.8±5.6),(48.5±5.1),(48.9±5.8),(45.3.±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5.4),(37.6±5.8),(38.1±5.4),(36.1±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5.4),(39.4±4.8),(37.1±5.1),(38.7±5.6),P<0.01犦。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出院后随访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情况。方法对内分泌专科住院的所有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进行调查,并对其出院后6个月内的HbA1c进行随访,分析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调查人数共791人,接受随访67人,入院时HbA1c控制较差为(8.74±2.77)%,<7.0%者占33.2%,<6.5%者占25.0%,出院后参加随访者的HbA1c水平较入院时显著降低为7.09±1.73(P<0.01),其中<7.0%者占56.3%(vs 36.2%,P<0.05),<6.5%者占47.5%(vs 31.9%,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住院接受常规治疗及糖尿病教育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但遵嘱定期随访者较少,今后仍需不断加强糖尿病教育,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6.4&;#177;6.1),(47.2&;#177;5.8),(46.9&;#177;4.2),(46.4&;#177;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177;5.6),(38.2&;#177;5.3),(35.2&;#177;4.1),(35.7&;#17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177;5.1),(41.1&;#177;5.1),(37.8&;#177;4.4),(39.1&;#177;4.0),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7.8&;#177;5.6),(48.5&;#177;5.1),(48.9&;#177;5.8),(45.3&;#177;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177;5.4),(37.6&;#177;5.8),(38.1&;#177;5.4),(36.1&;#177;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177;5.4),(39.4&;#177;4.8),(37.1&;#177;5.1),(38.7&;#177;5.6),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三磷酸胞苷(cytridini triphosphatis,CTP)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脑震荡,脑血管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的治疗,而该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又如何呢? 目的观察CTP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作用,并评价该药作用效果及神经电生理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内分泌科病房.对象1999-09/2000-0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符合纳入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知情同意.方法治疗组25例用CTP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对照组25例用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 500 μg,1次/d,东莨菪碱(654-2)2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维生素D,1次/d,疗程均为14 d.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的是表面电极顺行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CTP治疗14 d后,双上肢及下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患者经过三磷酸胞苷14 d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体征评分(1.4±0.5,3.0±0.5)明显低于对照组(2.6±0.3,4.0±0 3)(t=3.255,2.005,P<0 05).结论三磷酸胞苷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设为观察组,10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10.00%者占51.00%,显著高于对照组(Х^2=68.46,P〈0.01);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逐渐升高(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程度越重,其糖化吼红蛋白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0.6±3.4)m/s,胫后神经(37.0±3.2)m/s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6.4±3.6)m/s,胫后神经(37.0±3.9)m/s犦明显高于治疗前犤(34.7±2.9),(30.2±3.0),(41.1±3.1),(32.4±3.3)m/s犦(t=6.556,7.753,5.579,4.5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I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链脲佐菌素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n=85)基础上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以空腹血糖≥15mmol/L,坐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摆尾温度阈值升高及坐骨神经有髓纤维形态学改变为造模成功的标准。在确认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成功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60只大鼠,分为3组,即电针经(组、电针非经(组、模型对照组,每组20只。①电针经(组:取肾俞(双)、足三里(双)(,将大鼠固定,针刺0.5cm,并接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2Hz,20min/次,隔日1次,共治疗12次。②电针非经(组:将大鼠尾尖作为刺激点,具体方法和治疗次数同上。③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只作与电针经(组相同的固定。④正常对照组:作与电针经(组相同的固定。造模后4周,以神经电生理法测试各组大鼠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造模后8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的坐骨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实验过程中模型对照组、电针非经(组及电针经(组大鼠分别死亡5,4,1只,因此进入结果分析每组分别抽取15只进行指标检测。①各组大鼠造模4周时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1.37±3.70,18.17±9.54;41.30±1.15,44.22±8.80)m/s(P<0.01)。电针经(组经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38.04±2.01,37.98±5.10)m/s(P<0.01),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电针非经(组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74±5.42,21.39±5.61)m/s(P>0.05)。②各组大鼠造模8周时的坐骨神经超微结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模糊、松散、排列紊乱,出现空泡状缺损。电针非经(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松散、排列紊乱,出现断裂或空泡状缺损。电针经(组大鼠坐骨神经髓纤维髓鞘结构损伤脱失的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有所减轻,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电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周围神经有髓纤维的形态及功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了14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大于50ml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组)及20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为零的糖尿病患者(正常膀胱组)的双侧上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潜伏时、病程和糖代谢状况。结果与正常膀胱组比较,神经源性膀胱组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较慢,相应的神经传导潜伏时较长,平均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也较高(t=3.095,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常伴有广泛的周围神经病变,且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时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研究--附20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鸣  刘万玲  车金祥 《新医学》2003,34(12):731-73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经肌电图检测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20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及与病程的关系,并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患者的年龄、血压及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传导速度异常者138例(检出率67%),病程超过10年者与不足10年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1%)明显高于运动神经病变(28%),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9%)明显高于上肢周围神经病变(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水平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高血糖状态和收缩压升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奇经全息诊疗配脉络宁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奇经全息诊疗法并脉络宁注射液40mL静脉点滴;对照组30例,予弥可保片,治疗前和治疗满疗程后,采用DISA2500C型肌电图仪,对两组患者进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26/3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8例,总效率40%(12/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4.07,P<0.01)。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7.8±8.8)m/s,(44.3±6.4)m/s,(45.2±5.7)m/s,(34.9±6.3)m/s与治疗前(41.8±3.8)m/s,(39.5±4.2)m/s,(39.7±5.8)m/s,(29.8±5.8)m/s比较(t'=3.43,3.43,P<0.05;t=3.71,3.26,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0.85~1.69,P<0.01)。结论:奇经全息诊疗配脉络宁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结合因时循经按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0例DPN患者,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低频脉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因时循经按压。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SNCV及M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T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结合因时循经按压在D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