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类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因病因、机制、类型的不同,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也有不同。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高危因素,严重者易发生心室颤动或猝死。因此对室性心律失常应结合临床资料,客观分析,对高危患者,给予严重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王孝杰  李庆云  苏丽华 《广东医学》1999,20(10):791-792
目的 探讨Q-T 用度与心肌损害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健康人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QTd对比观察,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成无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QTd对比观察。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无明显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QTd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韩伟华  高丽意 《吉林医学》2022,(8):2198-220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与QT间期比值(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非糖尿病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两组患者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Tp-Te/QT比值高于对照组,Q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Te、Tp-Te/QT比值高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低于非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且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糖尿病患者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呈明显正相关,且对...  相似文献   

4.
通过266例次心电生理药物试验,对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氟卡胺,Pirmenol等抗心律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抗律心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十分常见,涉及所用8种药物,发生率10%~29%(平均21.8%),与心脏病严重程度及心脏功能不相关 抗心律失常药室安卡因和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台用,慢心律和奎尼丁合用时可减少心律失常恶化的发生。接受奎尼丁治疗的患者QRS时间明显延长130±20ms,预示可能发生药物所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29-31+3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根据术后48 h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74例)与观察组(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6例)。比较两组间相关资料,并筛查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影响单因素,然后对单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入院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和心功能Ⅳ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时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钾水平下降、血糖水平升高及心功能Ⅳ级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需对高危型患者加以关注和干预,以避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因严重慢性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且既往从未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接受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的患者68例,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8~38个月(平均2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本研究以SCD或室颤、室速作为终点事件。术前对所有的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QT。结果随访过程中,因ICD识别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引发恰当放电的患者共11例,由ICD发现非持续性室速而不需治疗的患者共7例,故高危组患者共18例。从未发生室速或室颤者共50例为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Tp-e)105±15 ms明显高于低危组90±17 ms(P=0.003);(Tpeak-Tend)/QT比值在高危组与低危早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27±0.04 vs 0.22±0.05,P=0.002). TpTe/QT≥0.255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65.9%;TpTe≥103 ms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67.9%。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Tpeak-Tend间期及Tp-e/QT比值越大,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7.
本组资料系通过动态心电图(DCG)。对38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1年~4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病人极少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对于症状较少者无须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8.
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因用药剂量不当或个体差异引起心律失常或使心律失常恶化。室安卡因(Tocainide)引起心律失常恶化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男性患者,75岁,离休干部。因心悸3年,加重半月于1988年8月10日入院。1972年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长期服用扩冠药物,病情平稳。1985年始出现心悸,1年后加重,心电图证实为室性期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Holter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14.9%,多为Ⅰ级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1%,多数患者为Ⅱ-Ⅲ级心律失常,且存在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室性心电图失常规律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重症,尤其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为明显。因为心律失常本身就会引起严重的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已有病变的心脏代偿功能低下,心律失常发生时心功能急骤下降、恶化,常诱发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等。此时果断正确的处理,分秒必争的抢救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室性心律失常 ,经利多卡因等治疗无效时 ,应积极采取其它有效控制措施 ,减少心脏性事件的发生。1995年 2月至 2 0 0 0年 5月 ,我们应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高危室性心律失常 2 7例 ,取得明显疗效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按 1979年 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选择收住院的 AMI伴室速或室颤、经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患者 2 7例 ,男 18例 ,女 9例 ,年龄 4 3~ 78岁。前壁AMI15例 ,下壁 AMI4例 ,复合壁 AMI8例。持续性室速17例 ,非持续性室速 5例 ,室颤 5例。室速、室颤…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早期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化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冠心病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导致心脏病猝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控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应用胺碘酮的治疗,探讨胺碘酮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225例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1.3%。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心胸比值、心功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低心排、低血钾及并发症有密切关系。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多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讨论了防治术后心律失常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氯吡格雷预处理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阿昔单抗与安慰剂的1年预后比较,高危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性和非心律失常性死亡风险的时间变化趋势:对多中心试验的综合分析,无明显心脏病的中老年受试者中日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预后意义,耐药性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出现明显肺静脉狭窄的患者静息及运动时的肺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充血性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患者中110例为心功能Ⅲ-Ⅳ级;心功能Ⅳ能占38.52%,其中27.66%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基础病因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占82.79%,而冠心病和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心功能越差,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越高。其发生与心肌结构变化、心脏负荷增加和神经体液激活等因素导致折返发生和触发活动有关。ACEI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于霞  傅国胜 《浙江医学》2001,23(7):412-414
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患者 ,两者的临床意义不同。但目前尚无可靠而简便的方法对之作出鉴别诊断 ,造成目前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上的混乱 [1 ,2]。我们对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24h节律变化观察 ,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997年5月至2000年5月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 (DCG)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入选对象 :(1)有24h记录完整DCG结果 ,显示有频发室性心律失常 ;(2)所有患者均经详细了解病史并作常规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 QT离散度 (QTd)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观察 5 2例 DCM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的 QTd、QTc明显延长 (P<0 .0 5 )。发生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 DCM组的 QTd、QTc、QT cd、QTm ax明显延长 (P<0 .0 5~ 0 .0 1)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相比较 ,QTd、 QT cd明显延长 (P<0 .0 5 )。 DCM患者 QTd、QT 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 ,应加强对此类 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的相关性,以减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法:对17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心律、心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经异丙肾上腺素、654-2处理后对纠正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心功能、心律及电解质均无差异,但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血糖含量明显偏低(P<0.05),心动过缓例数显著增多(P<0.01);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654-2处理后有98%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无复发。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有关,提升心率可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于2011年10月-2013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实验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分析上述选取对象在住院时临床表现出的室性心律类型、大小LVEF值和BNP浓度,并记录上述患者采取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心衰药物的治疗情况。结果: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室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而心功能的恶化及心室内径的增大与心室心律失常发生率呈现正向关系;发生该症状的患者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相对比,其LVEF值明显降低,而BNP浓度水平明显上升,两组患者在上述两项指标对比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上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在心律失常改善以及治疗效果等指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和西药在抗心律药物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性(P0.05),而ACEI/ARB类药物在使用剂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心室内径改变等有直接联系,临床上采取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不一,会影响到出院后抗心衰药物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所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运动试验阳性患者中选取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17例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分为两组,A组65例为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B组52例仅有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缺血性ST-T改变,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65例经冠造明显狭窄53例,占81.5 %;B组52例经冠造明显狭窄19例,占36.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总体运动时间短、级数低,发生高级别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居多,患者多伴有胸痛、胸闷等自觉症状.结论:运动试验所诱发的高级别性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明显优于仅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前者阳性率和准确性高,属运动试验强阳性,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确诊率,亦为运动试验高危人群,更易发生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