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曾仁攀  梁小琼  王国平 《眼科研究》2009,27(11):1027-103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及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损害情况。方法对178例初诊的不同类型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3组之间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轻度弱视和中度弱视之间比较,近零视差及交叉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举  付晶 《眼科》2008,17(1):59-6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设计 回顾性对比临床分析.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89例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39例斜视性弱视儿童.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和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对三种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主要指标 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轻度弱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均优于中度弱视(P均<0.05);斜视性弱视儿童中,中度弱视远立体视优于重度弱视(P<0.05);轻度、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重度斜视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的发育,且随弱视程度加重而增加.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眼科,2008,17:59-6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视觉诱发电位及立体视功能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05/2018-05在我院眼科治疗的中度弱视儿童92例136眼为观察组(屈光参差性31例31眼,屈光不正性35例70眼,斜视性26例35眼),另选取在我院眼科检查视力正常的儿童29例58眼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仪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视觉眼电图检测视网膜功能变化,观察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及潜伏期的特点,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结果: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RNFL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与对照组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眼电图光峰电位偏低,光峰时间延长,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近视儿童暗谷电位偏高,Arden比和Gliern比减小(均P<0.01)。三种类型弱视儿童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1°和15′空间频率潜伏期明显延迟(均P<0.01)。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近零视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眼数显著高于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67),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上述各项指标无差异。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结构存在明显异常,且P100波潜伏期延迟;斜视性弱视对立体视功能影响最大,而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正常儿童立体视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付晶  成娟娟  卢炜 《眼科》2004,13(5):280-283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和同视机 ,对 33名经治疗矫正视力已≥ 0 9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和 31名正常儿童 ,分别检测其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结果 :(1)正常儿童的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好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远融合范围无明显差异。 (2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组中轻度和中度组除交叉视差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同样严重影响立体视的形成 ,对立体视的各项指标均有影响 ;弱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双眼单视并获得良好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5.
赵冰莹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02-2305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立体视觉及P-VEP的变化。

方法: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弱视儿童41例68眼,其中男17例29眼,女24 例39眼,年龄4~16(平均8.29±3.05)岁,按照弱视类型分为斜视性弱视组4例7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1例11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组26例50眼。弱视治疗内容包括激光治疗、CAM训练、红光闪烁、立体视训练、电脑中频脉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同时视、融合视及立体视检测。

结果:弱视患儿治疗前,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的异常率分别为51.2%,51.2%,80.5%,其中以立体视受损最为常见。弱视治疗后,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21眼(31%),基本治愈43眼(63%),无效4眼(6%),总有效率为94%。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优于斜视性弱视或屈光参差性弱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功能正常者比例均增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中P100波潜伏期缩短(P<0.05)。

结论:弱视患儿经积极的弱视治疗后,患儿的视力及立体视觉均可得到提高,P100波潜伏期缩短。  相似文献   


6.
于丽  郭美超  王雪梅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2):2104-2107

目的:分析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1-06/2022-06本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02例102眼,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51例51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治疗,观察组患儿51例51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立体系统训练治疗。治疗后3mo,评估两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双眼立体视、双眼立体视差,并根据视力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3mo,观察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双眼立体视、双眼立体视差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 vs 60.8%,P<0.05),且观察组中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6~8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最高; 观察组中轻中度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 vs 61.2%,P<0.05)。

结论: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较好,可促进患儿视力恢复,帮助重建双眼立体视觉功能,且对6~8岁及轻中度弱视患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及矫正视力正常后双眼视觉的状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53例.方法 对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及矫正视力≥0.9后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同时知觉、远融合范围,定性远立体视.结果 屈光参差与弱视(r=0.613)、弱视与立体视(r=0.422)及屈光参差与立体视均具有相关性(r=354).弱视患儿矫正视力正常后其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视患儿矫正视力正常后其同时视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37);远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融合范围P=0.03,远立体视P<0.01).结论 屈光参差、弱视、立体视觉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影响融合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随着视力的提高,双眼视觉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使用立体3D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对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30名儿童,年龄4~16y, 其中18例是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AMA),12例是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ANA)。双眼使用立体3D技术进行视觉功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1h,每例患者训练约33次(平均: 32±8)。在每次训练前后检查患者每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和远距离立体视,并使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图谱检查近距离立体视。

结果:在训练治疗后,所有弱视患儿最佳矫正视力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训练后融合范围较训练前显著扩大,尤其在屈光参差弱视患儿中融合范围扩大和立体视觉的恢复较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组更明显。训练后近距离立体视觉的恢复程度要优于远距离立体视觉。

结论:立体3D视觉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恢复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弱视与立体损锐度的关系。方法 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近用定量随机点立体图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见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122例(72.62%),178例弱视儿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锐度间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 弱视患儿立体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儿童弱视兴立体视锐度的关系。方法 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近用定量随机点立体圆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儿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122例(76.62%),178例弱视儿童中儿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 弱视患儿立体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状况.方法 对4~8岁,平均(5.2±1.8)岁,20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其中散光性弱视65例、近视性30例、远视性110例),应用颜少明等随机立体检查图及同视机,检测不同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 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三种类型近零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较小,近视性次之,散光性最差(P均<0.05);远立体视有显著差异,远视性较好散光性较差(P均<0.05);重度弱视3型近零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融合范围3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程度对弱视患者三级视功能有明显影响(P<0.05),程度越重影响越大.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建立,散光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大于近视性、远视性弱视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非交叉视差和交叉视差的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58例,分别于初诊、治疗1、3、6个月时进行检影验光检测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同时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采用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图片检测患儿远立体视觉。应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弱视患儿视力提高的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好的基础视力和治疗过程中视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立体视锐度恢复较好[近零视差与基础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92X+3.13(F=9.203,P〈0.01);近零视差与终末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81X+3.23(F=9.886,P〈0.01);同视机远立体视觉的恢复早于随机点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中,近零视差首先恢复,交叉视差随之,非交叉视差最后恢复。并且这种恢复规律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更为明显。结论在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随着患儿视力的提高,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顺次恢复。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Lu W  Wang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62-465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临床变化。方法 对 5 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 ,术前应用颜少明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其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 ,并根据检测情况分为 3组进行分析。结果 第 1组 2 5例 ,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正常者占 4 8 0 % ,其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检测值均不在正常范围 ,交叉视差者的立体感知度检测值比非交叉视差者大 ,差异有显著意义 (t =84 3 5 ,P <0 0 0 0 1)。第 2组 2 6例 ,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正常者占30 8% ,其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检测值不在正常范围 ,未见有非交叉视差者。第 3组 4例 ,为仅查到不正常的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者。 5 5例中 ,无近零视差仅和非交叉视差共存者 ,也无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各自独立存在者 ,亦无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两者共存者。结论  (1)本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及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不健全 ;(2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视差的损害顺序依次为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近零视差。 (3)双眼黄斑颞侧视网膜对应的是交叉视差 ,双眼黄斑鼻侧视网膜对应的是非交叉视差  相似文献   

14.
Aims: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test distance on stereoacuity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X[T]) using the same test conditions for both near and far distances. Methods: Subjects were 3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X(T). All the patients were between ages 6 and 15 years and had decimal visual acuity of 1.0 or better. Another inclusion criterion was presence of phoric condition at near and far distances. Stereoacuity was measured at a near distance of 40 cm and at a far distance of 5 m. The following test conditions were used for both test distances: separation of the two eyes using polarized glasses, and a target with a random dot pattern. All the stereograms had the same subtended angle of 2.5º, and binocular disparity of 480, 240, 120, and 60 arcsec. We used two stereogram types with crossed and uncrossed disparities. Results: Far stereoacuity of 38 subjects measured with the crossed disparity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near stereoacuity (P<0.05, 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 although 30 (78.9%) of the 38 subjects showed no differences in stereopsis between the near and far distances. Far stereoacuity of 38 cases measured with the uncrossed disparity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at near (P<0.05, 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 although 20 (52.6%) of the 38 subjects showe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stereoacuity at near and far. In comparison of stereoacuity with crossed disparity and uncrossed disparity, stereoacuity with crossed disparit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with uncrossed disparity both at near and far (P<0.05, 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 Conclusions: Stereoacuity in X(T) wa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est distance when measured controlling subtended angle of stereogram at both distances. Far stereoacuity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near stereoacuity when measured using test targets with both crossed and uncrossed disparities. Additionally, stereoacuity measured with crossed disparity was better than that with uncrossed disparity at both distances.  相似文献   

15.
Lin N  Lu W  Wang J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2):139-14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的临床变化规律。方法将10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4组,使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手术前后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使用同视机测定远融合范围和远立体视,分析、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在全部患者中,手术前后均无近零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和交叉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也无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独立存在者。4组患者术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远融合范围4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立体视4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患者远立体视的重建均优于3组和4组。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不健全,损伤次序依次为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近零视差,重建顺序与之相反。(2)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严重受损或消失,也应视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此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利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行为视觉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力及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弱视治疗的210例(335眼)患儿的病例资料。将所有患儿按训练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应用行为视觉训练方法(102例167眼),B组应用常规弱视治疗方法(108例168眼)。其中每组按年龄分为5岁≤年龄<8岁组、8岁≤年龄<11岁组、11岁≤年龄<14岁组;按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按弱视程度分为轻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收集各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数(SE)、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立体视锐度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训练后1个月,A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训练后1个月、3个月,A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有效率高于同一时间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P1个月=0.024,P3个月=0.021)。B组中轻中度弱视组患儿有效率均高于同一时间点重度弱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方法:观察21例成人共同性斜视患者,用同视机测定三级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锐度及非交叉视锐度,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d;6wk;6mo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前16例患者存在单眼抑制,术后6wk有6例患者消除单眼抑制,双眼视觉功能得到重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具有同视机双眼视觉功能者5例,术后6wk增加至11例,其中7例得到改善,改善率36.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存在近立体视者3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4例得到改善,改善率22.2%,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存在正常交叉视锐度者3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4例得到改善,改善率22.2%,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存在正常非交叉视锐度者4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3例得到改善,改善率17.6%,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同时视和融合功能,但立体视难以重建,尤其是远立体视;对错过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的成人共同性斜视手术,也不应忽视重建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