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8~1998年,我院共收治经CT证实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42例,占同期收治颅脑损伤者的5%。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37例,女5例;年龄11~82岁,平均59.8岁,>60岁34例。病程:3周~3个月25例,3~6个月14例,>1年3例,平均58.6d。有明显外伤史26例,轻微外伤史16例。1.2 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31例,恶心或呕吐11例,偏瘫21例,意识障碍3例,精神症状17例,眼底水肿16例,巴宾斯基征阳性10例,其中双侧2例,单侧8例。1.3 CT检查 低密度区14例,等密度区7例,较高密度区4例,混杂密度区17例。对6例低密度区者行强化CT扫描,未见改变。血肿量30~260ml,… 相似文献
2.
袁成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4,(7):88-89
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外伤引起,发生在大脑凸面硬膜下腔,典型者很容易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由于密度与脑灰质密度相近,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导致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2000—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3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机制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此类血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4.
李四海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10):98-99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rnatomas SDH)多由头颅直接外伤引起,间接外伤偶尔亦可导致。硬膜下腔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一个真正而非潜在的腔隙,因蛛网膜无张力,故外伤后致桥静脉渗血,血肿易在硬膜下扩散。根据典型的CT征象,90%以上的病例可以确诊。但对等密度及双侧的病变,CT难以区别,尚需MRI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本组123例,重点分析、讨论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间接征象及MRI与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约占颅脑外伤的1%,占颅内血肿的9.4%〔1〕。我院于1988~1996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61例,占同期住院颅脑外伤的5.1%,占颅内血肿12.3%。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56例,女5例;年龄1.5~90岁,平均56.3岁。其中小于30岁10例,30~50岁37例,50~70岁95例,70岁以上19例。血肿部位:左侧94例,右侧54例,双侧13例。有外伤史81.1%。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4d~13年。1.2 临床表现 头痛122例,肢体乏力70例,头昏22例,意识障碍17例,眩晕17例,言语不清4例,双侧耳鸣2例,视野缺损1例,轻度精神症状1例。按Bender分级〔2〕,级68… 相似文献
6.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与CT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与CT邓传宗,顾志恺CT问世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病率明显增高。我院1985年11月~1989年12月共收治经CT扫描及手术证实的148例、159个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与使用CT前比较,年收治病例显著增多(由平均6例/年增至平均37例/年... 相似文献
7.
8.
王秀华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4,(12):82-83
本文搜集资料完整的62例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通过查阅文献,对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理及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11.
12.
In brief: A 20-year-old wrestler sustained an injury to the right orbital area during practice. He did not lose consciousness, but he had headache on exertion and ecchymosis. Postconcussion headache was diagnosed one week after injury. Four weeks later he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a severe, bitemporal, throbbing headache. A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showed a large left subdural hematoma. Surgery relieved his symptoms, and he was told not to participate in contact sports. This case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careful and continued observation of all athletes who sustain concuss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达到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均在7天内消失,2周后CT复查血肿消失。结论单孔或双孔钻颅血肿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二聚体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病人血液与硬膜下血肿液VEGF、D-dimer和FDP的含量,探讨假膜新血管生成、局部纤溶状况及其在CSD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CSDH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及血肿液中VEGF的含量。比较患者末梢静脉血及血肿液中四种因子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1)病例组血肿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阳性,血液为阴性;正常对照组血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阴性;(2)病例组血清V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液中VEGF浓度明显高于血清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SDH患者血肿液局部纤溶亢进,VEGF分泌旺盛,新血管生成活跃,可导致CSDH不断扩大,可能参与CSDH发病机制。抑制VEGF的生理作用、有选择的对病人施行促凝治疗可能成为部分CSDH病人保守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引流方法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治疗的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蘑菇头引流管引流,为对照组;另外22例行硅胶管引流,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颅内积气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为(35±3.0)min;研究组手术时间为(25±2.0)min。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积气,对照组13例(46.4%),其中6例积气量较多;研究组积气2例(9.1%),均为少量。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硅胶管组的慢性硬膜性血肿钻孔引流术具有手术时间短、颅内积气少的特点,是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病因中局部纤溶亢进起重要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纤溶系统中的关键成份。笔者对CSDH病例静脉血、血肿液及引流液的t-PA含量进行了测定:静脉血为2.71±0.73ng/ml;血肿液6.24±2.78ng/ml;引流液0.92±0.22ng/ml。CSDH外膜中血窦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富含t-PA,当t-PA适当分泌入血肿腔时,硬膜下血肿可被吸收,当t-PA过度分泌时,局部发生纤溶亢进和毛细血管出血,致血肿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行性毛细血管形成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CSDH患者手术中硬脑膜与血肿包膜标本,观察显微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期CSDH患者标本中CD34、SMA、TGF-β、Smad2/3表达水平,计算血管成熟指数(VMI).结果 (1)CD34、SMA、TGF-β、Smad2/3在血肿包膜上表达远高于硬脑膜上;(2)VMI在血肿包膜上低于硬膜上,且随病情进展呈降低趋势.结论 (1)CSDH患者血肿包膜上存在进行性毛细血管形成;(2)进行性不成熟毛细血管形成参与CSDH进展;(3)在CS-DH中不成熟毛细血管进行性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 atom a,ASH)是颅脑外伤较为常见的疾病,占严重头外伤病人的10%~30%,死亡率高达50%~80%[1]。根据血肿形态、密度变化与占位效应等,传统认为CT诊断并无困难。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MR I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笔者搜集1998-01—2002-10,各项资料完整,并在24 h内完成CT和MR I检查的ASH 142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ASH患者142例,单纯硬膜下血肿39例,103例合并其它部位、或多发混合血肿。其中,男80例,女62例,年龄10~70岁,平均42岁。全部病例均于发病后24 h内完成CT和MR 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