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确诊的403例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HER-2的表达情况分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组,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全组47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病历的13.2%,中位发病年龄32岁.其中年轻患者76.6% (P =0.002),肿瘤分期Ⅲ期29.8% (P =0.022),42.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P=0.036),其中绝经前病例74.5% (P =0.019),就诊时肿瘤大于5cm者有17.0% (P =0.014),组织学分级Ⅲ级48.9% (P =0.000),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占74.5% (P =0.049),患者常伴有乳腺癌家族史,占8.5%(P=0.029),p53表达阳性占70.2% (P =0.000),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组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5.319,P=0.000).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病例的1/5,这些患者往往年轻,组织学分级高,多为浸润性导管癌,生存率低,多发于绝经前期,p53表达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有乳腺家族史,临床分期晚,肿瘤体积大,发展快、生存期短、预后比非三阴性乳腺癌差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红芳  张娟 《河北医学》2012,18(3):380-382
目的 研究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3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R、PR和HER-2表达分为为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TNBC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分析TNBC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57例(14.8%),年龄较轻,平均44.3±6.1岁;以绝经前多见(50.9%);肿瘤直径较大,平均4.1±0.8cm;有乳腺癌家族史、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较多,组织学分级较差,临床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绝经状态、家族史和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总生存率的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病理类型(P<0.05),而年龄、绝经状态和家族史与总生存率无关(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多为年轻女性,恶性程度高,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ZEB1(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protein 1,锌指结合蛋白1)在不同侵袭能力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浸润性乳腺癌、14例导管原位癌、36例淋巴结转移癌、24例癌旁组织中ZEB1的表达,同时采用组织芯片方法检测了15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ZEB1的表达。结果 ZEB1在乳腺浸润性癌、导管原位癌、淋巴结转移癌、癌旁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7.7%、0、41.7%、4.2%。ZEB1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大小、ER、PR和Her2没有相关性,但在组织学类型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表达更高。浸润性小叶癌比浸润性导管癌ZEB1表达明显更高。生存分析显示ZEB1阳性组比ZEB1阴性组预后更差,生存率更低。结论 ZEB1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更具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之一,也可作为靶向治疗的潜在生物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伴有钙化的T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初治可手术的17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乳腺X线图像特征分为钙化组与非钙化组,分析其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影响钙化存在的相关因素和钙化的表达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钙化组患者在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Her-2过表达、TNM分期、Ki-67与非钙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类型、淋巴结转移和Ki-67是影响钙化表达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钙化组和非钙化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30%、95.06%,淋巴结转移和钙化是影响乳腺浸性导管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 钙化是乳腺X线可见的T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8例,占34.8%,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11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19.5%,non-TNBC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8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36例,占19.6%,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68例,Ⅱ级80例,Ⅲ级36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22.4%。与non-TNBC组相比,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均明显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就本组资料统计结果而言,尚不能认为乳腺癌家族史对TNBC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且TNB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on-TNBC组。结论: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多发于较年轻的患者,其组织学分级多为高级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超声、MRI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1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经术后免疫组化染色,TNBC 38例,NTNBC 107例,分析病灶的超声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①145例乳腺癌患者中,TNBC患者38例(26.2%),T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20例(52.6%),较NTNBC组高.②TNBC在B超上常表现为边界清晰(28/38,73.7%),少钙化单纯肿块(33/38,86.8%),呈明显的低回声区( 30/38,78.9%),较少后方伴声影(6/38,15.8%);三阴性乳腺癌在MRI特征性征象表现为形状不规则( 19/38,50%)、T2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17/38,44.7%),环状强化(25/38,65.8%)、时间信号曲线呈持续上升型强化曲线(25/38,65.8%).③浸润性导管癌(34/38,89.5%)是三阴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结论:超声及MRI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TNBC.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16-1519
目的:探讨明胶酶A(MMP-2)在乳腺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相关病理指标及术后生存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正常乳腺组织20例、不典型增生28例、导管内癌40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8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MMP-2的表达,分析其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受累情况、TNM分期、组织学分级、ER、PR、HER-2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MMP-2在乳腺正常组织(阳性率20.0%)、乳腺不典型增生组织(阳性率21.4%)、原位癌组织(阳性率46.3%)、浸润性乳腺癌组织(阳性率71.3%)的表达依次增高;MMP-2阳性率在乳腺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浸润性癌与原位癌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浸润性乳腺癌中,不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亚组MMP-2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原位癌中,MMP-2染色阳性组5年无病生存率(47.4%)低于阴性组(95.2%);在浸润性乳腺癌中,MMP-2染色阳性组5年无病生存率(56.9%)低于阴性组(86.5%),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MP-2参与了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与乳腺癌预后相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浸润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乳腺浸润性癌(浸润性小叶癌除外)患者280例,根据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浸润情况分为淋巴管浸润组与无淋巴管浸润组,分析淋巴管浸润情况与乳腺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相关性.结果 淋巴管浸润组淋巴结转移、肿瘤>2 cm及病理分级Ⅱ和Ⅲ级(87.5%、67.2%、59.4%)均高于无淋巴管浸润组(39.8%、50.0%、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管浸润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较无淋巴管浸润组患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12.25,P=0.0005;LogRank=15.20,P=0.0001).结论 淋巴管浸润与乳腺癌多种临床病理特点有相关性,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有浸润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悬浮芯片技术(suspension array)检测31例健康人、20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17例乳腺原发浸润导管癌患者及10例乳腺复发浸润导管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原发、复发浸润性导管癌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1);(2)复发浸润导管癌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明显高于原发浸润导管癌(P<0.01和P<0.05);(3)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和组织中 HIF-1α的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P < 0.01)。血清和组织中HIF-1α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P <0.01).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清HIF-1α含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癌变过程的进展行为,而血清HIF-1α的水平可能成为评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5):1145-1151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已行手术治疗的643例女性早期浸润导管癌患者,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了解乳腺癌中AR的表达,探讨AR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随访了解AR不同表达水平下乳腺癌患者的无浸润性肿瘤复发生存率(invasive disease free survival,I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的差异。结果:643例女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AR阳性510例,阳性率79.32%;AR的表达差异在不同的月经状态及组织学分级中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不同ER、PR、HER2状态下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四个分子亚型(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AR的阳性率分别为89.47%、87.01%、85.33%、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643例患者中AR阳性组和阴性组3年IDFS分别为94.90%、88.72%,激素受体阴性(ER-PR-)组中AR阳性组和阴性组3年IDFS分别为94.44%、84.93%,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组别中AR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3年O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在女性浸润性导管癌中有大量表达,可能与ER、PR、HER2的表达相关。AR阳性可能是一个预后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徐创明  毕伟 《中原医刊》2009,(19):45-46
目的探讨绝经前乳腺癌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病理结果以浸润性癌为主,共30例,占85.7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1例,占31.43%,单纯癌19例,占54.29%;19例有腋下淋巴结转移,占54.28%;2例为妊娠哺乳期癌,35例全部手术,均得到随访。术后3年生存率75.31%,5年生存率52.8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因雌激素水平高,肿瘤以浸润癌为主,病程长,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分期晚,许多患者因手术范围趋小,术后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不规范,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者均阴性乳腺癌,即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差异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3至1997年病理确诊的乳腺癌690例,年龄27~86(52±12)岁,其中三阴性乳腺癌127例,占所有病例18.41%.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亲属乳腺癌、伴随其他肿瘤、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伴随良性肿瘤、双乳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71.42%和59.74%,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P<0.01,P=0.013);三阴性乳腺癌更易淋巴结转移(P=0.048).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5年总生存率为79.67%比88.59%,10年总生存率为63.15%比83.28%.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5年无瘤生存率为77.94%比83.82%,10年无瘤生存率为62.87%比82.53%.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尤以36个月以内更为显著.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P53、EGFR表达显著增多.三阴性乳腺癌更易淋巴结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  相似文献   

13.
马其彬  向敏峰 《广西医学》2009,31(11):1643-1644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预后情况。结果65例中浸润性非特殊癌占83.1%,浸润性特殊型癌占10.87%,非浸润性癌占6.0%,63.1%患者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3个占33.8%,3年和5年生存率为84.6%和70.8%。结论青年乳腺癌早期容易误诊,淋巴结转移率高,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保乳手术应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术式,术后规范的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00例三阴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为TNBC预后判读方法 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手术治疗的100例TNBC患者(TNBC组)临床资料,以同期100例非三阴乳腺癌(NTNBC)患者(NTNBC组)为对照,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TNBC组在<35岁、临床分期III期、组织学分级III级、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阳性等因素方面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NTN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3年生存率为73.00%,NTNBC组3年生存率为8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有<35岁、临床分期III期、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III级、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阳性等因素时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以上因素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BC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较轻、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高、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较差等临床病理学特征,以上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伟  胡林巧  吴斌  何山  李焰  李燕茹  张艳珍  郑轲   《四川医学》2022,43(12):1214-1221
目的 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组织ER、PR表达与超声显像特征相关性,分析患者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7例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病理及超声资料,比较两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超声显像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乳腺癌超声显像特征与同侧乳腺癌ER、PR表达的关系,分析预后特点。结果 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第二癌肿块血供不丰富组较血供丰富组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率((P<0.05),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较转移组有更高的ER、PR阳性表达率(P<0.05)。第一癌与第二癌在肿块内部回声、瘤内钙化、瘤内血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与异时性双乳癌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及单侧转移组无病生存率低(P<0.05),双侧病灶ER、PR一致阴性患者预后最差,ER、PR一致阳性患者预后最好(P<0.05),双侧pTNM高分期(III期)较双侧低分期及单侧高分期预后更差(P<0.05)。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两侧浸润性癌灶在超声显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OP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86例浸润性导管癌中,OPN阳性表达率为53.5%,在Ⅰ、Ⅱ、Ⅲ级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38.1%、47.3%、74.7%,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是72.2%和40.0%,生存期≥5年和<5年的表达率分别是38.9%和78.1%; OPN的表达与5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的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OPN的表达明显升高,OPN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但OPN不能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7.
舒畅  朱丽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03-104,107
目的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87例,根据WHO标准规定对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对患者术后随访3年。观察各型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Luminal A型患者在3年内的生存率最高,为86.96%,Triple-Negative型的生存率最低,为60.00%;Triple-Negative型淋巴结复发、转移时间及淋巴结复发、转移率较其他三类分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关系密切,且分型不同预后情况不同,其中LuminalA型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9例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分析HMGB1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核高表达率及胞质阳性率分别为80.58%与16.55%,均明显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46.04%与0.00%(P < 0.01)。HMGB1在组织学高级别、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质阳性率更高(P < 0.05),细胞核高表达率在组织学高级别中更高(P < 0.05)。肿瘤组织学分级是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核高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OR=2.197,P < 0.05)。肿瘤组织学分级(OR=3.028,P < 0.01)、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OR=0.133,P < 0.01)及TNM分期(OR=3.817,P < 0.05)是HMGB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质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139例乳腺癌病人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6.5(18~7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88.49%(123/139),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7.70%(108/139)。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法分析不同细胞核、细胞质表达组间的五年生存率、五年无复发生存率以及生存曲线,显示HMGB1细胞核高表达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五年无复发生存率(P < 0.05)。结论HMGB1细胞核高表达及细胞质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细胞核高表达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复发的预测有指导意义,细胞质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和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情况及治疗策略。方法:本文选择了88例老年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照年龄的不同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0岁以上,对照组35~50岁。按照随机配对原则,各44例。两组主要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其次为乳头状癌。小叶癌以及髓样癌,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切除术、改良根治术等方法进行治疗,之后将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策略、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经统计学处理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预后2年无复发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脉管瘤栓以及淋巴结的状态。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具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与内分泌治疗是老年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例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和100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单/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差别。结果:比较单/双侧乳腺癌,非浸润性癌、Tis/T1临床分期在BPBC第二癌/UB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PBC第二侧癌所占比例均较高。浸润性导管癌、特殊类型癌在BPBC/UBC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UBC中浸润性导管癌比例较高,BPBC中特殊类型癌比例较高。浸润性小叶癌发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单/双侧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按第二原发癌手术日算起,经过中位25个月的随访,有3例骨转移,1例胸壁复发。结论:对于发病年龄较早、特殊类型癌的双侧乳腺癌患者,单侧发病后更应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双侧乳腺癌第二癌早期癌比例较高,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要高度关注双侧乳腺癌可能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