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1500例肝病患者,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感染发生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本院的肝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生肝病感染102例,则肝病感染发生率为6.80%。其中发生感染肝病类型为重症肝炎24例,肝硬化30例,肝癌17例,其他31例;医院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58例,肠道感染21例,腹腔感染20例,其他部位3例;发生感染时间在一个月之内有89例。结论:肝病患者发生感染疾病类型主要为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主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肠道和腹腔,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要针对这些患者开展疾病监控,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传染病病房肝病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对策.方法 主要将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该院医治的550例肝病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对550例肝病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其中550例患者中有发生医院感染有126例,医院感染率为3.4%;检查有重症炎肝癌、肝癌、肝硬化患者的例数分别有25例、20例、28例,感染率分别占有19.8%、15.9%、22.2%;而感染部位情况主要是呼吸道受到感染较多,再者就是腹腔以及肠道感染.在1个月内发生感染的感染者占有76.31%.结论 肝病患者病房感染预防,主要是针对重症肝炎与肝硬化患者的预防,对此实施适当的监控以及干预性的护理模式,加强病房管理和护理,避免其他疾病的侵入,降低医院感染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a-岩藻糖苷酶(AFU)在肝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对201例各种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和100例正常人血清中八项常规项目和AFU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FU均显著升高,在重型肝炎时AFU降低,肝癌时AFU显著升高.结论:在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时对AFU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宏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3):715-716
目的探讨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临床转归情况。方法对我院感染内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腹膜炎体征不典型。以腹胀明显或加重,腹水短期增多,利尿治疗效果差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愈20例,好转16例,死亡14例,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并发症,早确诊、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提高重症肝病及晚期肝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YSMEX SF-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不同肝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以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症肝炎与肝硬化组患者PLT、PC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MPV,PDW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原发性肝癌患者PLT,PCT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高于肝硬化组(P<0.05),MPV,PDW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小板参数均有所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与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有关,全面综合分析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在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清总胆汁酸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对50例正常对照组及129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TB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急性肝炎最高,肝癌、肝硬化次之,慢性肝炎较低.异常率达85%以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异常率均高于ALT异常率.结论:TBA是一项敏感性高的肝功能指标,有助于各种肝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邹单东  兰健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28-3428
甲胎蛋白(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但肝癌中并不完全阳性,且病毒性肝炎亦可升高。为正确评价甲胎蛋白的检测结果,现对我院近1年来传染病科收治的180例肝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1材料和方法1.1检测对象均为我院住院肝病患者,共180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46例,包括急性肝炎患者22例,慢性肝炎患者84例,肝硬化患者30例,重症肝炎患者10例。男性102例,女性44例,年龄12岁74岁。确诊为肝癌患者18例,均常规进行AFP、B超、CT等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13例,转移性肝癌5例。1.2检测方法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合并细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慢性肝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特点。方法 :对 1997~ 2 0 0 2年住院的慢性重度、重症肝类及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患者 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医院内感染占 2 9 8%。感染的部位 :腹腔感染 40 4% ,血液感染17 3 % ,呼吸道感染 18 1% ,肠道感染 9 6% ,胆道感染 7 7% ,口腔感染占 6 3 % ,其他感染占 3 3 % ,重型肝炎的感染率最高 ,其次为肝硬化和慢性重度肝炎。结论 :肝病患者免疫力低下 ,易于合并细菌感染 ,感染使病情加重 ,影响肝病的愈后 ;提高患者免疫力 ,增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重视潜伏感染状态病灶的处理 ,早期诊治感染可提高肝病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在对我科 1 994年 7月~ 1 999年 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重症肝病 (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回顾性调查中发现有 1 2个家族 ,其肝硬化、肝癌呈聚集多发现象 ,而重症肝炎则无此现象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发病情况  1 2个家族 3代人共 2 34人 ,患病人数 34人 ,患病率 1 4.5% ,其中肝硬化 2 5人 ,肝癌9人。 1 2个家族中有 3个家族均多发肝硬化 ,共 8例。另 9个家族肝硬化 ,肝癌混发 ,共 2 6例。1 .2 性别年龄 女性 4人 ,男性 30人。最大年龄64岁 ,最小 2 9岁。1 .3 HBV感染情况  34人均为HBV标志阳性 ,均呈小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AFP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的肝病患者336例和正常对照102例,进行AFP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FP检测阳性率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硬化组较慢性肝炎组为高.结论 AFP有助于高危人群肝癌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423例住院的肝病患者中37例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75%,其中重症肝炎发生率最高(40.00%),其次为肝硬化(25.00%)、重度慢性肝炎(18.18%)、肝炎重叠感染(15.7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于首位,其次是肠道、腹腔、肝胆道等;肝病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与临床分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年龄、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侵袭性操作等因素有关;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认真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超声手段对两种弥漫性肝病(乙肝后肝硬化与晚期血吸虫肝病)基础上发生的原发性肝癌(HCC)情况的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7年7月9年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4004例患者的肝脏声像图和部分病人手术及穿刺病理结果原始资料。结果筛选出其中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70例,合并HCC患者141例(肝癌发生率为38.11%);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570例,合并HCC患者17例(肝癌发生率为2.98%)。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率显著高于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HCC的发生率,揭示两种不同病因肝硬化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在肝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02例接受 B 超定位下行1 s 肝穿刺诊断并指导治疗患者的情况。结果临床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78.43%(80/102),慢性活动性肝炎92.00%,亚急性重症肝炎78.94%,慢性重症肝炎73.37%,急性黄疸型肝炎和肝硬化均为66.67%,慢性迁延型肝炎55.56%。结论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功能异常病因的重要手段,对明确诊断并确立最适当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肝病患者血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测定102例严重肝病患者(重型肝炎68例、失代偿肝硬化18例.原发性肝癌16例)和56例一般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氨含量.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氨正常,而严重肝病息者的血氨则显著增高.随着病情进展,严重肝病患者血氨浓度的增高与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血氨增高在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态测定血氨对重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423例住院的肝病患者中37例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75%,其中重症肝炎发生率最高(40.00%),其次为肝硬化(25.00%),重度慢性肝炎(18.18%),肝炎重叠感染(15.7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于首位,其次是肠道、腹腔,直胆道等,肝病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与临床分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年龄,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侵袭性操作等因素有关;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侵害袭操作,认直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用于评价肝脏合成功能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120例肝病患者(试验组)与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进行研究。结果: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肝炎患者HDL-C水平也远高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t肝炎与肝硬化=4.164 7、t肝炎与肝癌=10.909,P<0.01),并且肝硬化患者HDL-C水平亦高于肝癌患者(t肝硬化与肝癌=4.7078,P<0.01),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直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与肝病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程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1999年1月~2003年3月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肝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63例,男109例,女54例,年龄17~67岁,均为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急性肝炎23例、慢性肝炎67例、慢性重症肝炎54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5例、脂肪肝和肝硬化腹水各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肝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重症肝炎并发感染患者,分析重症肝炎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的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与免疫功能均是造成患者重症肝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男性、年龄超过60岁、免疫功能低下是独立诱导重症肝炎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肝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通过对症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2例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进行分析,其临床特点为:1.男性多于女性;2.2/3患者在40岁以上;3.51.92%有慢性肝病史;4.从肝炎至发生肝癌时间平均为7.6年,从肝硬化至发生肝癌的时间平均为3年;5.52例血清HBsAg全部阳性,证明均有HBV感染。本文对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积极防治HBV感染是预防和减低肝癌发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延边地区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延边地区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乙肝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015年就诊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共212例,按照2010年《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慢性乙肝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癌组;其中慢性乙肝肝炎组88例、乙肝肝硬化组71例、乙肝肝癌组53例。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肝癌组中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P<0.01);肝癌组中具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9、8.073,P=0.00、0.004,P<0.01);肝炎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ALT值在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P=0.033,P<0.05);肝癌组患者的AFP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09、0.011,P<0.01、P<0.05);肝癌组患者的BMI值<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P<0.05、P<0.05);肝炎组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0.02、0.00,P<0.05、P<0.01);肝癌组HBe Ag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低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9,P=0.02,P<0.05);肝癌组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少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χ2=5.8、7.383,P=0.016、0.007,P<0.01);肝癌组有饮酒史患者多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876,P=0.016、0.027,P<0.05);肝癌组吸烟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6、8.422,P=0.001、0.004,P<0.01);肝癌组饮用咖啡者明显少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9.011,P=0.001、0.003,P<0.05、P<0.01)。结论:延边地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与乙肝患者年龄、感染时间、HCC家族史、血小板计数、ALT、AFP、长期饮酒、吸烟有关,同时伴有糖尿病和未规范系统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发生肝癌的另一种危险因素,而饮用咖啡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