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年轻女性,胰腺区有大块囊实性肿瘤存在,肿瘤在胰腺头部的有5名,在胰体及尾部的有5名女性。肿瘤大多是呈现出圆形、卵圆形或者是不规则叶状,被包膜包裹,内部可以分为可见囊性和实性成分,囊实性成分大致相同的有4名患者,囊实性为主要成分的有6名患者。在CT中,囊实性成分大致相同的壁结节或者是乳头状表现为凸起现象;囊实性为主要成分的CT表现为囊性成分完全分布在包膜的下侧。若是增强扫描,则可以发现囊性部分并没有出现特别的变化,而实性部分呈现出不同强度的分化。结论对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可以采取CT诊断。  相似文献   

2.
胰腺完全断裂多是由发生交通事故或从高处坠落所致.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院收治了2例腹部外伤所致胰腺完全断裂患者.其中1例患者术前已明确发生胰腺断裂,对其进行胰胃吻合术;另1例患者经手术探查后发现胰颈部完全断裂,对其进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本文主要是总结对这2例胰腺完全断裂患者进行诊治的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SPK)术后患者脾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和预后。方法 分析2例成年因糖尿病性肾衰竭行SPK术后并发脾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术后第1天出现血淀粉酶、D-二聚体增高,行床旁腹部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示脾静脉血栓形成,于术后第2天行剖腹探查术,患者1术中移植胰腺表面及周围邻近组织器官表面见散在灰白色坏死样组织,移植胰腺稍硬,移植胰腺尾部脾静脉内可见血栓形成。患者2术中见移植胰腺呈紫黑色,肿胀明显,表面见散在灰白色坏死样组织,质硬。2例患者均为移植胰腺脾静脉血栓形成,术中决定摘除移植胰腺。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治疗。2例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分别于术后第24、27天顺利出院。结论 血栓形成是SPK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术后应进行密切监测,床旁超声检查为术后血栓形成首选的影像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差异,观察肿瘤CT影像学特点。结果术前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的Kappa系数为0.692,说明术前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分别为(40.28±5.39)、(45.27±9.28)和(49.29±10.11)HU,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而门静脉期扫描可进一步强化,呈渐进性填充。结论 CT检查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影像特征及纹理分析对胰腺腺泡细胞癌(ACCP)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病理学诊断为ACCP、胰腺导管腺癌(PDCA)、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情况、CT表现及纹理特征参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例增强CT影像显示,ACCP病变多呈囊实性密度影,体积较大且实性成分居多;12例PDCA病变CT影像多呈实性密度影,且体积多数较小;12例SPN病变CT影像多呈囊实性密度影,病变体积常大于ACCP,实性成分较少,可出现“浮云征”。8个纹理特征参数对ACCP与PDCA鉴别诊断具有价值(Z=2.015~2.530,P<0.05),4个纹理特征参数对ACCP与SPN鉴别诊断具有价值(Z=2.108~2.864,P<0.05)。结论 ACCP的诊断相对困难,CT影像特征及纹理分析有助于诊断并与PDCA及SPN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2004年1~12月我院的39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诊断、治疗、病理、随访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39例胰腺囊性肿瘤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0例(25.6%),黏液性囊腺瘤(MCN)7例(17.9%),浆液性囊腺瘤(SCN)12例(30.8%),实性假乳头状瘤6例(15.4%),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10.3%)。CT以及MRI可以诊断胰腺囊性肿瘤。39例中手术治疗30例,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1例,内镜下胰管支架内引流2例,保守治疗6例。胰腺囊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无手术死亡病例。对全部患者进行了3~60个月的随访,共有1例术后远处转移,其他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 CT和MRI是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的主要措施,一般治疗及时,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好,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使用较多的是功能保留性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1月—2019年12月手术切除的42例S P N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2例位于胰头,30例位于胰体尾.肿块最大径1.2~12?c m,8例伴有钙化,20例为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肾嫌色细胞癌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30例肾嫌色细胞癌均为单侧发病,右肾14例,左肾16例,20例病灶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病灶出现钙化点;6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其中1例瘤体同时见钙化和囊变。其中13例瘤体实性成分均轻至轻中度强化,5例瘤体呈明显边缘强化,5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可见无强化瘢痕,2例可见中心轮辐状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即刻及入院后第3天和第7天清晨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行腹部胰腺CT,并于第7天行腹部增强胰腺CT平扫检查。比较入院即刻及入院后第3天、第7天不同疾病程度和不同疾病分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入院7天内,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3天呈上升趋势,但入院后第7天略有下降。不同时间点,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水肿性胰腺炎患者(P<0.05)。入院7天内,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而水肿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3天均逐渐升高,但入院3天后转而下降。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具有相关性,胰腺CT检查联合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判断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患儿,男,4个月,因发现腹部包块伴进行性增大2个月,于2012年5月11日入外院。在外院行剖腹探查,发现胰头部有一约11cm×10cm×8cm大小的包块,包膜完整,与十二指肠及胰头部粘连紧密,呈囊实性,取包块组织多处送病理学活检,开窗引流。术后每日引流清亮液体约300mL,术后10d腹部超声提示包块较之前有增大趋势。患儿于2012年6月8日转入我院。入院查体: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6岁.因"前额黑褐色结节2年"于2018年10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额米粒大小丘疹,未予重视,皮疹逐渐长大至花生米大小.病程中时有瘙痒,经搔抓后表面破溃糜烂,少许出血.既往体健,否认家族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前额见一0 .4cm×0 .6cm大小黑褐色结节,界清,质地中等,按压无疼痛,表面少许糜烂(见图1A ).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WHO(2010)消化系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标准进行形态分析,同时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恶性程度、生物行为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2例中7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功能型肿瘤4例,表现为相应的激素分泌症状。无功能型8例,多无症状或表现为腹痛,腹胀及背痛就诊,肿瘤最大径0.8~16 cm,平均直径4.2 cm,肿瘤主要由小圆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成巢团状,腺样,实性,间质促纤维反应明显。免疫组化示Cg A和Syn多呈弥漫(+),广谱CK和E-cadherin(+),vimentin、CD10和β-catenim(核)等标记物则多为(-)。组织学分级:6例为G1,4例为G2,2例为G3,随访3~20个月,死亡4例,其中G2,2例,G3,2例。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PNEN)是一组恶性的异质性少见肿瘤,从惰性的临床进程到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均可见到,不同组织学分型的PNEN临床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提高PNEN的确诊率对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Ig 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减少影像学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Ig G4相关性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MRCP检查,10例联合行CT及MRI检查,观察病变胰腺的形态、密度/信号改变及强化特征、胰腺周围及胰管改变、胰腺外表现。结果 47例患者中,CT及MRI检查共观察到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27例,局灶性肿大20例;CT平扫病变表现为均匀一致的略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变区呈现较均匀的延迟渐进性强化;MRI检查病变表现为T1WI-FS呈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早期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呈较均匀延迟渐进性强化;CT及MRI检查28例胰腺周围见包膜样边缘,即“胶囊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延迟强化;MRCP检查示10例患者可见主胰管节段性狭窄,上游胰管局限性轻度扩张;CT及MRI检查共观察到30例患者表现为胆管系统改变,可见胆总管胰腺段管壁增厚、...  相似文献   

14.
胰腺纤维化(pancreatic fibrosis)是慢性胰腺炎的典型病理特征,研究证实,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s)是导致胰腺纤维化的主要始动和效应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PSCs活化和致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TGF-β1在PSCs活化,促进PSCs合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抑制ECM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阻断TGF-β1活性可延缓甚至逆转胰腺纤维化的进展。本文对TGF-β1在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进程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41岁,反复右上腹疼痛半年,加重3天。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阵发性加重,以进食油腻饮食后加重,伴放射至背部牵涉痛,伴腹部不适,嗳气。查体:T:37.8℃,Murphy(+),多次彩超显示胆囊床区未查见胆囊声像图,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图1-2),核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胆囊显示不清(图3-7)。术前诊断:腹痛:萎缩性胆囊炎。行剖腹探查术及胆囊切除术,取右肋缘下斜切口10 cm逐层进腹,探查腹腔无积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及按1∶1选择同期无切口感染的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在能影响切口感染因方面素的差异。结果:切口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有不良心理比例、体质量指数≥25.0 kg/m2比例、手术时间≥120 min比例均高于无切口感染组,血红蛋白(Hb)10.0 g/L比例低于无切口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10 cm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复杂,针对实际问题,通过对患者全面评估,进行最佳护理,避免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充盈超声(gastric filling ultrasonography,GFUS)对食管裂孔疝(esophageal hiatus hernia,EH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8月因反酸、烧心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手术证实的32例EHH患者的术前GFUS结果,并与其同期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阻抗p H检测、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腹腔镜术中测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GFUS在EHH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32例经手术证实的EHH患者术前同期GFUS、上消化道内镜、腹部CT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EHH的检出率依次为:81.3%、71.9%、31.3%及51.6%,GFUS对EHH的检出率高于腹部CT、上消化道内镜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2)GFUS下测得的EHH疝囊平均径与术中测得的膈肌缺损径呈正相关(r=0.510,P=0.040);GFUS检出组与非检出组的膈肌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4.0,6.0)cm vs.4.0 (3.0,5.0)cm,P=0.103],腹部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血管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13日收治的1例肾上腺血管瘤患者的资料,男,66岁,因咳嗽、咳痰一周,头晕半天入院。患者无畏寒发热、无纳差、气促,乏力,无恶心、呕吐,无鼻塞、流涕,无心悸及大汗,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既往有头晕昏厥病史。入院后血压120/70 mm Hg,心率70次/mim,尿VMA及肾素、醛固酮检查均无异常。CT增强示右侧肾上腺肿块可见不规则结节样强化,囊坏死区无强化,边界清晰,大小约114 mm×103 mm×89 mm,考虑非功能性皮脂腺瘤。核磁共振示肝脏、右肾之间可见巨大肿块,T1W1病灶边缘呈花瓣状较低信号,中央呈不均匀高信号影,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影,考虑非功能性腺瘤可能。术前诊断:右肾上腺占位: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瘤?。结果:术前口服酚苄明药物准备15 d,服药后血压维持在120~130/70~95 mm Hg,心率70~80次/min。于全麻插管下行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肿瘤大小约12 cm×10 mm×10 cm,包膜完整,手术顺利,术后血压平稳,病理诊断右肾上腺血管瘤。术后随访8个月,患者无瘤生长,复查无复发。结论:肾上腺血管瘤临床较少见,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帮助,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术中应尽量保留正常肾上腺组织。  相似文献   

19.
暴发性T1DM(FT1D)为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前驱症状多样,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病程进展迅速,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出现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或伴有胰腺外分泌的受损,可合并肝脏、肾脏、心脏、肌肉等多个脏器损害,病情凶险,本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一旦确诊后,需立即按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行处理,补液、降糖、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暴发性1型糖尿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无"蜜月期"。目前,我国FTlD发病率尚低,有关于FT1D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FT1D患者,加深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对FT1D诊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发生转变和消失与饮食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的超声诊断,观察胆囊结石的转变。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囊壁、强回声团、声影三联征。超声诊断:充满型胆囊结石。半年后健康体检,超声诊断:胆囊多发结石。另1例患者腹部超声检查,胆囊内见一直径约0.8 cm的结石回声,后伴声影,超声诊断:胆囊结石。结果两年后患者因肺结核入院,复查腹部彩超,未见胆囊结石。三年后患者因结肠癌入院,腹部超声仍未显示胆囊结石——胆囊结石自发消失。结论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抗炎治疗可能造成胆囊结石发生转变和消失,多种方法联合诊疗,对患者及医生选择合适的后期治疗方法和较理想的疗效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