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从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血管造影后实施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00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率从术前的(85.2±2.2)%降至(23.5±1.8)%,术后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193例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7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均未出现支架移位和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通过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用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可显著改善患者缺血症状与脑卒中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25例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脑内支架形成术治疗.结果5例药物治疗无效均成功的采用支架形成术,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5%和8.3%临床随访5例,症状均完全缓解,无1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短期随访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脑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脑动脉狭窄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杨玉峰  张殿印  侯玉芹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9):127+129-127,129
目的 评价实验室检查发现与症状性椎基底动脉(VB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36例症状性VB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实验室资料,以经颅多普勒(TCD)、彩色多普勒超声(CD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率.选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g)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10项观察指标,监测术前以及术后上述指标水平,分析上述各种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有40处狭窄,置入支架40枚,平均随访时间为(16.5±15.4)个月(3个月~3年),TCD、CDI随访30例,DSA随访6例,8例(8/36,22.2%)出现>50%的再狭窄.支架术前上述指标在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中无明显差别(P>0.05);支架术后3~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的8例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Hcy及UA水平高于无再狭窄的28例患者,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血浆hs-CRP、IL-6、TNF-α、Hcy及UA水平增高可能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8例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再狭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50)。统计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开展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术后规律使用抗凝药物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wingspan支架对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8例,观察其技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28例患者共置入29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100%。(2)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7.4±8.2)%降为(21.4±7.9)%。(3)2例(7.1%)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4)28例患者术后随访6~21个月,按照malek评分,分别评价术后当时(24h内),术后1个月及最近时间预后情况,术后当时malek评分:1分26例(92.9%),4分2例(7.1%);1个月后评分:1分25例(89.3%),4分2例(7.1%),5分1例(3.6%)(术后2周死于肺部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最近随访术后6个月到21个月,平均(12.7±3.4)个月:1分24例(85.7%),3分1例(3.6%),5分2例(7.1%)(另一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脑出血),失访1例(3.6%)。结论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危险因素并有效控制,以提高介入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 对456名PCI患者随访1年,以1年内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为终点事件,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收集患者的吸烟状况、体质指数、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水平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超重、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1.37%、86.76%、80.08%、67.43%,明显高于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11.871、176.540、73.089、8.514,P<0.01,P<0.05).超重和高血糖与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相关.结论 PCI治疗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戒烟、减肥、控制血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提高PCI治疗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或闭塞的发生率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临床及临床回顾性诊断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人,经TCD,颈部血管彩超及CT血管成像,证实为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2例短暂脑缺血病人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率为81%,其中颅内狭窄率为59%,颅外狭窄率为22%。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69.3%,其次为椎基底动脉狭窄占49.2%,大脑前动脉狭窄占31.2%。大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9.81%,吸烟67.24%,糖尿病57.32%。结论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以颅内为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是血管狭窄与闭塞的最主要三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家庭医学》2007,(7):59
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国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在每年新发生的2005万卒中的病人中,约有24万人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目前对颅内动脉狭窄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其中颅内支架成形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对其安全性和疗效性评价缺乏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80例住院和门诊高血压患者。排除合并中风、糖尿病及其他皮内疾病.用经皮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皮内动脉狭窄情况。结果39例患者有皮内动脉狭窄.患病卑为21.66%。检查动脉血管1640条,狭窄动脉92条,总的动脉狭窄率为5.60%。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颅内动脉虹吸段。经内动脉狭窄率占总狭窄率的80%。明显高于椎一基动脉。老年高血压患者总狭窄率及单一狭窄高于非老年病人。狭窄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显明高于非狭窄病组。结论 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最常登生于大脑中动脉及颅内动脉虹吸段,年龄、脂代谢紊乱是高血厦病人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确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TA)观察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并对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程、烟酒嗜好、家族史、伴发疾病、身高、体重、血糖、血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TA检测到56例(29.79%)颅内动脉狭窄,狭窄左右分布和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程、收缩压、LDL-C、吸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可能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中间环节,良好的血压控制、改善血脂等是延缓颅内动脉狭窄和减少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论TCD在分析糖尿病与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运用.方法 以我院2008年2月~2012年1月102糖尿病患者TCD检测结果为依据,分为糖尿病组、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样本10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分析糖尿病组、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健康组有关结果,讨论糖尿病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的BA、ACA、PCA、MCA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伴高血压组的ACA、ICA、MCA、OA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与糖尿病伴高血压组的BA、ICA、MCA、OA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半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狭窄有极强的相关性,P<0.05.结论 TCD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较好的检测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广东省佛山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以居委会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采集相关资料和临床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颅内大动脉的狭窄情况.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在1405名研究对象中,163例(11.6%)存在颅内动脉狭窄,104例(7.4%)存在单一颅内动脉狭窄,59例(4.2%)存在2条及以上动脉狭窄,标化患病率为10.3%.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率最高(9.89%),其余依次为基底动脉(3.05%)、大脑中动脉(2.29%)、大脑前动脉(1.59%)、椎动脉(1.38%)、大脑后动脉(0.89%).年龄分层分析显示,70岁以上年龄组标化患病率(27.8%)显著高于70岁以下组(7.5%)(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在狭窄组(8.6%)显著高于非狭窄组(2.7%)(P=0.000);平均收缩压在狭窄组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史OR=2.362,95%CI:1.194~4.674,收缩压升高OR=1.024,95%CI:1.016-1.031).结论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在中国南方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累及颈内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community of Fosh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 Methods Subjects from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were chosen through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Physical data and history were collected. Serum fasting glucose, total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concentrations were tested with venous blood samples.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was diagnosed by transcranial Doppler(TCD). Data was analyzed by the software SPSS 18.0.Results 1405 subjects met the inclusive criteria, among which 163(11.6%)were found one(7.4%)or more(4.2%)stenotic arteries, and the standardized rate was 10.3%. 9.89% of the SICA, and 3.05%, 2.29%, 1.59%, 1.38%, 0.89% of basilar arte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terior lerebral artery,vertebral artery,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were found stenotic respectively. Data from the age-stratifie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in these above 70(27.8%)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age 70(7.5%)(P=0.000). Single factor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e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elevated systolic pressure presen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tenofic group and the non-stenotic group(P=0.000, P=0.000), which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symptomatic steno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ies(OR= 2.362,95%CI:1.194-4.674; OR= 1.024,95%CI:1.016-1.031). Conclusion Comparatively high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middle-aged and aged community population was foun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especially among the age group above 70.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elevated systolic pressure seemed to b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symptomatic steno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ies.  相似文献   

14.
赵伟丽  崔其福  芦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61-1763,1767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变化,探讨踝臂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4例,所有病例均行经颅多普勒(TCD)、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核磁血管成像(MRA)确定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分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血液学指标,并测量身高、体重、上肢及下肢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和ABI。结果①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组间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05)。②ABI值在颅外动脉狭窄各组间比较,重度狭窄组和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和重度动脉狭窄组呈负相关(r=-0.673,P﹤0.05)。③ABI值在不同病变支数各组间比较,3支及以上狭窄组和无狭窄组、1支、2支狭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和3支及以上动脉狭窄组呈负相关(r=-0.747,P﹤0.05)。结论 ABI和颅内动脉狭窄无明显相关,和重度颅外动脉狭窄呈负相关,和3支及以上动脉狭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家庭医学》2007,(21):60-60
介入支架技术是治疗动脉狭窄的现代医疗技术之一。但一般情况下是在一支狭窄动脉里放置一枚支架。最近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勇闯“禁区”,为一位颅内椎动脉严重狭窄长度达5厘米的患者,置入3枚特殊支架,重新打通椎动脉,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广东省佛山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以居委会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采集相关资料和临床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颅内大动脉的狭窄情况.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在1405名研究对象中,163例(11.6%)存在颅内动脉狭窄,104例(7.4%)存在单一颅内动脉狭窄,59例(4.2%)存在2条及以上动脉狭窄,标化患病率为10.3%.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率最高(9.89%),其余依次为基底动脉(3.05%)、大脑中动脉(2.29%)、大脑前动脉(1.59%)、椎动脉(1.38%)、大脑后动脉(0.89%).年龄分层分析显示,70岁以上年龄组标化患病率(27.8%)显著高于70岁以下组(7.5%)(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在狭窄组(8.6%)显著高于非狭窄组(2.7%)(P=0.000);平均收缩压在狭窄组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史OR=2.362,95%CI:1.194~4.674,收缩压升高OR=1.024,95%CI:1.016-1.031).结论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在中国南方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累及颈内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老年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4年6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2例65岁以上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分为介入组73例(接受CAS)及对照组79例(接受药物治疗),分组依据患者是否同意接受CAS。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患者NIHSS及mR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65岁以上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老年患者进行CAS治疗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在3、6个月及1年随访时,介入组NIHSS与mRS平均秩次均低于药物组(P < 0.05);治疗30 d后,介入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脑血管不良事件(TIA、脑梗死、脑出血及血管原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介入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CAS治疗后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其既往脑梗死史、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术前合并非干预脑动脉狭窄,以及术后残余狭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患者(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既往脑梗死史、术前合并非干预脑动脉狭窄及术后残余狭窄,为CAS治疗后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AS治疗老年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高。既往脑梗死史、术前合并非干预脑动脉狭窄及术后残余狭窄是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前应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98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脂治疗,实验组另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规律口服;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 05);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规律使用丁苯酞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等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广东省佛山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以居委会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采集相关资料和临床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颅内大动脉的狭窄情况.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在1405名研究对象中,163例(11.6%)存在颅内动脉狭窄,104例(7.4%)存在单一颅内动脉狭窄,59例(4.2%)存在2条及以上动脉狭窄,标化患病率为10.3%.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率最高(9.89%),其余依次为基底动脉(3.05%)、大脑中动脉(2.29%)、大脑前动脉(1.59%)、椎动脉(1.38%)、大脑后动脉(0.89%).年龄分层分析显示,70岁以上年龄组标化患病率(27.8%)显著高于70岁以下组(7.5%)(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在狭窄组(8.6%)显著高于非狭窄组(2.7%)(P=0.000);平均收缩压在狭窄组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史OR=2.362,95%CI:1.194~4.674,收缩压升高OR=1.024,95%CI:1.016-1.031).结论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在中国南方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累及颈内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死亡的第3位疾病,卒中患者中20%-25%的病例是由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高,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