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在肿瘤感染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并观察其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PC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6例肿瘤发热患者,测定其CRP水平,并按照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感染情况进行分组研究。从其中选取57例进行跟踪,评估CRP在肿瘤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结果在206例肿瘤发热患者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组CRP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19.95(57.22,182.62)mg/L,较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组[64.55(26.92,119.25)mg/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组[80.45(42.00,123.35)mg/L]显著升高(P0.05)。在各类发热的肿瘤患者中,感染组和肿瘤晚期组患者CRP水平高于术后状态组、药物反应组及其他组。在疗效评估方面,治疗无效组CRP水平为101.00(69.50,143.00)mg/L,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10.00(4.00,27.00)mg/L](P0.05)。在病情监测方面,CRP的变化趋势与PCT基本一致。结论CRP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感染时的诊断指标,同时也是治疗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原因,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行颅脑肿瘤手术的120例患者资料。所有颅脑肿瘤患者均符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制定的《2018. V1版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且入院前未行过开颅手术,无严重的肺、肝、肾功能不全,无颅外肿瘤、术前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患者的腋窝温度大于37. 3℃为发热,将120例患者分为发热组和无发热组。分析发热组患者的血、尿、便、生化全项,心电图,胸片,头CT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麻醉后复苏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发热组患者86例,占患者总数的71. 7%。其中中枢性高热38例(44. 2%),脱水热15例(17. 4%),吸收热14例(16. 2%),再出血热3例(0. 4%),颅内感染3例(3. 4%),肺部感染8例(9. 3%),其他部位感染5例(5. 8%)。发热组与非发热组患者的年龄、麻醉后复苏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枢性高热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但感染等其他因素亦占有一定比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后复苏时间及避免术后并发症可以减少术后患者发热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T)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8月肺部感染患者72例,根据感染病原纳入新冠病毒组(36例)和细菌组(36例),同时选取体检科3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  相似文献   

4.
项小华 《临床荟萃》1993,8(11):511-512
由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称为肿瘤热,占癌症患者发热原因的第二位。临床上,肿瘤热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我院自1987年至1992年共收治伴有发热的癌症患者185例,其中肿瘤热44例(23.78%)。现予以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44例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8~75岁,平均47.6岁,全部符合chang氏提出的诊断标准:(1)体温每日至少一次超过37.8℃;(2)热程在2周以上;(3)体格检查,实验室及X线检查缺乏感染依据;(4)无过敏反应依据;(5)应用适当足量的抗生素试验性治疗至少7天无效;(6)经萘普生试验治疗发热迅速完全消退且用药期间保持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疟疾感染时患者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到该院发热门诊就诊的3 000例患者,每位患者制作厚薄血涂片各1张,并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ysmex XT-1800i分析发热患者疟原虫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结果 3 00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疟原虫阳性150例,并选取150例阴性患者做为对照组。阳性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和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白细胞计数(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EOS)、RBC、HGB、PLT与虐原虫密度成负相关,其中与PLT的r值绝对值最大(r=-0.457 9)。结论 EOS、RBC、HGB、PLT降低的发热患者应该加做虐原虫检测,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尿沉渣细菌计数(US-BACT)、白细胞计数(US-WBC)及血WBC(B-WBC)在诊断细菌性尿路感染(UTI)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检查的104例疑似UTI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感染和非感染患者US-BACT、US-WBC、B-WBC水平,并分析其对UT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发热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方法:2020年2月~2021年1月在本院进行放射治疗住院患者,每天监测体温,统计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发热的发生情况及分级,并分析发热的可能原因。结果:共收治患者2374例,对其中102例(4.3%)发热患者进行分析。男性65例(63.7%),女性37例(36.3%);中位年龄60.5岁(范围34~84岁);单纯放疗33例(32.4%),放疗联合药物治疗例(67.6%)。低热22例(21.6%),中度发热患者59例(57.8%),高热21例(20.6%)。发热持续中位时间为2.5天(1~14天)。肿瘤性发热48例(47.1%),感染性发热34例(33.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5例(14.7%),药物性发热 5例(4.9%),感染性发热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因进行了相关对症处理,无1例患者因发热终止治疗或死亡。结论: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在放射治疗期间,肿瘤患者发热的程度以中度发热为主,最常见的原因为肿瘤热,粒缺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及时早期识别发热原因,有助于进一步对症治疗,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在鉴别晚期泌尿系肿瘤患者细菌感染性发热和非细菌感染性发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7例体温高于38℃的晚期泌尿系肿瘤住院患者,按有无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性发热组(n=32)和非细菌感染性发热组(n=45)。所有患者均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立即行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PCT的检测并进行记录。结果细菌感染性发热及非细菌感染性发热两组的统计结果显示体温及WBC、CRP的差异不显著,P值均≥0.05;PCT在两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细菌感染发热组较非细菌感染发热组显著增高(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感染性发热组中,PCT水平不仅与体温的升高相关(r=0.647,P0.001),而且与WBC密切相关(r=0.574,P=0.001)。结论 PCT水平的检测对于鉴别晚期泌尿系肿瘤的发热原因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探讨儿科发热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C)计数的相关性,确定CRP在儿科发热病人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儿科门诊2009年3月12日至3月27日1972例发热患者,同时应用法国ABX Micros CRP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CRP测定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在1972例儿科发热病人中,CRP、WBC同时升高198例(10.05%);CRP正常,白细胞升高2,42例(12.28%);CRP升高,白细胞正常229例(11.62%);CRP、WBC同时正常1069例(54.26%).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RP正常114例(5.79%);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同时升高130例(6.60%);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CRP升高297例(15.08%),CRP、中性粒细胞计数同时正常1429例(72.54%).统计分析显示,白细胞升高与CRP高度相关(P<0.01),中性粒细胞升高与CRP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约有12~15%的发热患者可出现WBC、NC正常但CRP升高,提示CRP是儿科发热病人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中的价值。方法 将218例发热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肿瘤发热组,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PCT、CRP阳性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PCT、CRP阳性率明显升高,与病毒感染组和肿瘤发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发热组PCT阳性率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诊断发热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7.83%,特异性为83.33%,均高于其他指。结论 PCT和CRP检测有助于鉴别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且PCT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敏感度,为抗感染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HIV/AIDS患者152例CD4+细胞计数与机会性感染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CD4+细胞计数与机会性感染的关系,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及一、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52例HIV/AIDS患者的CD4+细胞及出现的机会性感染进行分析.按患者CD4+细胞计数分为CD4+>200个/μuL与CD4+≤200个/μL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52例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总感染率为93.4%,主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念珠菌感染(57.2%)、肺结核(50.7%)、细菌性肺炎(32.9%)、败血症(22.4%)、感染性腹泻(21.1%).CD4+细胞计数≤200个/trL组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为96.0%,高于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患者(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D4+细胞计数的下降,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几率增高.结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高,CD4+细胞计数是HIV/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定期监测HIV/AIDS患者CD4+细胞计数,加强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化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行治疗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240例,对照组120例患者进行化疗;观察组120例患者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化疗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73.3%(88/12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46.7%(56/120)。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腹泻、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71.7%(86/12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例43.3%(5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时,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化疗的方法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变化,探讨其与血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JAK2V617F突变的关系。方法 2013年6月—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初诊的105例MPN患者为MPN组,45例非MPN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为恶性肿瘤组,52例良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MPN组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6例。比较3组入院时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水平及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1个比率、EPC数;分析不同临床特征MPN患者EPC数差异;Spearman相关法分析MPN患者EPC数与血细胞计数、IL-6、TNF-α、hs-CRP的相关性。结果 (1)MPN组入院时Hb[152(57,235)g/L]、WBC[9.14...  相似文献   

14.
于2002-04~2003-10我们对胃肠道肿瘤40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其临床意义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凤霞 《当代护士》2007,(11):58-60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56例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部位常见于口腔、肺部、肛周,医院感染发生与化疗后周围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化疗阶段有关.当周围血白细胞计数<2.0×109/L(χ2=82.29,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χ2=20.57,p<0.01)、化疗阶段在8~14 d时(χ2=45.37,p<0.01)易发生感染.结论 中性粒细胞数的恢复是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从全身感染中康复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对血液肿瘤患者口腔、肺部,肛周的护理和临床观察,并及时治疗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对糖尿病足多重耐药感染及截肢/趾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内分泌科2014年5月~2017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合并感染分泌物培养阳性患者112例,分为糖尿病足非多重耐药感染(NMRI)组78例和糖尿病足多重耐药感染(MRI)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PCT、hs-CRP、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观察其对多重耐药感染及截肢/趾率的影响。结果 MRI组患者的hs-CRP、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NMRI组(P0.05),而PCT水平显著高于NMRI组(P0.01);糖尿病足截肢/趾患者hs-CRP、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糖尿病足非截肢/趾患者(P0.05),糖尿病足多重耐药感染截肢/趾患者PCT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足非多重耐药截肢/趾患者及非截肢/趾患者(P0.01);hs-CRP、白细胞计数与糖尿病MRI感染及截肢/趾具有相关性(P0.05),PCT与与糖尿病MRI感染及截肢/趾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P0.01)。结论与hs-CRP、白细胞计数比较,PCT对糖尿病足多重耐药感染和糖尿病足截肢/趾的具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临终护理对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陕西省肿瘤医院内一科住院并已确诊的140例晚期肿瘤患者,直系家属344例.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患者70例,家属157例)和观察组(患者70例,家属187例).对照组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紫杉醇治疗晚期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7月门诊化疗中心收治的198例接受紫杉醇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19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9例,部分缓解(PR)90例,稳定(SD)52例,进展(PD)27例,临床治疗有效率60.1%。198例患者均出现骨髓抑制、不同程度的脱发;160例出现消化道反应;133例出现肌肉关节疼痛;124例患者发生周围神经毒性;15例患者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3例出现过敏反应。结论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剌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在晚期肿瘤患者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8月~2005年7月我院肿瘤科住院的晚期肿瘤患者105例次应用PICC的资料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出现静脉炎4例,占3.81%,1例因护理操作不当发生连接器裂痕占0.95%.结论对肿瘤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是非常安全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只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其并发症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咸宁地区3 886例发热、咳嗽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收集该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3 886例发热、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类型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水平及异常率。结果 3 886例发热、咳嗽患者中,以普通感冒所占比例最高,为45.3%;其次为支原体肺炎,占8.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占2.8%。新冠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水平低于其他各类型感染患者,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计数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计数比值(Nst/Nsg)、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其他各类型感染患者。新冠肺炎患者LYMPH、LYMPH%、Nst/Nsg、CRP的异常率分别为64%、79%、95%、96%,高于其他各类型感染患者;WBC异常率为2%,低于其他各类型感染患者。结论 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咸宁地区发热、咳嗽患者中,新冠肺炎的感染率较高;除病原学检测外,临床还可通过完善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心肌标志物、炎症因子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疾病鉴别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