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19例(男11例,女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平均年龄67(58~7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屈曲内翻畸形,屈曲最大30°,最小5°。12例行PCL切除,7例行PCL保留,其中5例行髌骨置换。全部病例行充分术前准备及评估,并行随访。结果:本组19例均获6个月~4年随访。根据HHS评分,术前平均37(7~55岁),术后平均79(65~92岁),优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4.2%。术后患者疼痛消失或缓解,但3例未行髌骨置换者出现膝前疼痛。畸形矫正,无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半脱位发生。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有解除疼痛,矫正畸形及恢复肢体长度等优点。正确的软组织平衡及屈曲—伸膝间隙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髌骨退变者应行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利用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行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6-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2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UKA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组(12例)和常规组(13例),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胫骨假体力线偏差(冠状位胫骨假体的垂线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和术后1、3、6个月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在膝关节单髁置换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3D打印组在出血量、胫骨假体立线偏差方面优于常规组[出血量:(237.1±143.7)ml vs.(391.2±163.8)ml、胫骨假体立线偏差:(1.5±0.9)° vs. (2.9±1.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相比,术前与术后1、3、6个月H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2组组间术后同期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行膝关节单髁置换出血少,创伤小,截骨精准,能够个体化治疗,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股骨远端相关解剖参数,探讨股骨远端解剖特点的性别差异及其对假体设计的不同要求.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5月进行的100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男37侧,年龄57~77岁,女63侧,年龄62~79岁.术中测量股骨经上髁轴线宽度、内外侧髁高度、髁间高度及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比较各测量值性别间的差异.结果 男女性髁间高度、经上髁轴线宽度、外侧髁高度及内侧髁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男性各值均大于女性.股骨远端横径与纵径的比值亦为男性大于女性(P<0.001),男性股骨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均大于女性,均值差分别为1.3 mm和0.7 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根据男女性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设计不同性别的股骨假体,可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较理想的方法。2009~2010年10月,我科共行膝关节表面置换6例10膝,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例(10膝)均为女性,年龄70~76岁单侧2例,双侧4例。左侧5例,右侧5例。骨性关节炎病史10~20年。均有患膝疼痛,肿胀屈曲。内翻式或外翻畸形。屈伸功能障碍,膝关节X线片显示严重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下肢X线异常假体采用北京百慕航科技有限公司的表面轨道式人工关节和北京爱康宜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膝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5.
膝骨性关节炎是骨科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我院自2002年2月以来收治8例10膝,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BT系统在膝关节翻修及复杂初次膝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采用MBT系统行翻修或复杂初次置换并获得12-54个月随访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3例;年龄47-78岁,平均(66.5±8.6)岁。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8例。运用MBT原因:翻修4例,创伤性关节炎并骨缺损4例,严重骨质疏松3例,严重畸形并骨缺损4例,骨缺损并韧带松弛2例。7例配合运用延长杆,10例仅用袖套未加延长杆。术后6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以及以后每年定期随访,根据HSS膝关节评分和X线检查评估临床疗效,包括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透亮线、骨长入、膝关节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12-54个月,平均(30.4±10.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47.6±12.8)分增加至(86.1±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P=0.00)。17例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66.7±13.5)°增加至(103.5±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P=0.00)。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假体相关感染、松...  相似文献   

7.
8.
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膝置换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但同时,患者对全膝置换术后假体寿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假体TKA术后都明显的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这两种假体在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结果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移动平台假体组TKA术后的最大屈曲度小于固定平台假体组的最大屈曲度。虽然在实验室研究中移动平台型假体在耐磨损和关节运动学方面优于固定平台型假体,但是在临床研究中的观点却并不一致。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技术中不同假体的选择以及手术技术对于术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髌骨运动轨迹以及假体旋转位置的影响加以分析,探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假体使用寿命的相关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先行股骨截骨与先行胫骨截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8例(88膝),均行TKA治疗。依据不同截骨顺序分组,对照组(44例)先给予胫骨截骨,观察组(44例)先给予股骨截骨,统计分析两组术中情况、HSS评分情况、术后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行股骨截骨与先行胫骨截骨应用于TKA中均有明显疗效,先行股骨截骨能使术中胫骨充分暴露,更利于术中操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  相似文献   

10.
牟晓峰  王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333-1335
目的:探讨运用两种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女性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13个膝关节行TKA。结果:113例均获随访,时间5~32个月,平均23.5个月。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改善明显;膝关节评分应用HSS评分系统,由术前平均42.42分提高到83.99分。末次随访时113个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5度。手术优良率为91.15%。结论:应用RP、RPF假体的TKA术对治疗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良好的术中软组织平衡和术后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口老龄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较理想的方法。2001年10月至2005年3月我院共行膝关节表面置换21例29膝,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vanguard膝关节假体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讨论假体设计特征,为临床医生对假体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4年7月手术患者76例(86膝),其中男性19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69.8±6)岁,体重指数(BMI)平均(26.9±3.5)kg/m2。单侧66例,同期双侧手术4例,分期双侧手术6例。术前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均未行髌骨置换手术。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角度,KSS评分,膝前痛,常规行正侧位X线检查,观察股骨角(α)、胫骨角(β)、平台后倾角(δ)、股骨屈曲角(γ)、胫骨假体覆盖率等,是否存在透亮线,衬垫磨损、骨溶解及假体下沉或力线改变等。结果术后均无感染、膝关节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膝前痛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8±1.3)年。手术半年后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恢复至平均(91.0±4.5)分和(90.2±6.1)分。末次随访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为(93.2±3.4)分和(91.5±5.2)分。与术前评分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股骨角(α)、胫骨角(β)、股骨屈曲角(γ)、胫骨平台后倾角(δ)分别为(92.4±3.1)°、(88.2±2.6)°、(5.2±2.1)°、(2.1±1.3)°;胫骨假体冠状位和矢状位覆盖率分别为(90.6±4.7)%和(92.5±3.3)%。无1例因衬垫脱出、骨溶解或假体松动需要翻修手术。结论提示应用vanguard假体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使用Philips iCT 256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正常国人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为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参数参考及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国人股骨远端后髁角男性小于女性,而前髁角男性大于女性,具有性别差异性(P<0.05);国人滑车沟角无性别差异性;国人男性股骨远端横径、股骨远端外侧髁高度及股骨面率均大于女性,具有性别差异性(P<0.05),提示国人股骨远端前髁角、后髁角及股骨面率解剖学参数具有性别差异性,在TKA中假体的设计与选择应予以体现,使假体与膝关节形态匹配度更高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前膝关节屈曲(95.45±8.42)°,术后膝关节屈曲(114.09±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HSS评分为(37.73±4.05)分,术后HSS评分为(77.27±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例出现延迟愈合,1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无感染病例和深静脉血栓病例发生。结论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通过良好的软组织松解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下肢CT图像测量股骨髁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旋转度数,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TKA手术的283例患者的膝关节X线及下肢CT影像学资料。1名关节外科住院医师及1名资深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分别通过影像系统测量股骨外科通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及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axis,PCA)间夹角的度数。计算sTEA与PCA夹角及常规按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TKA术后与sTEA的夹角。结果:sTEA相对于PCA平均外旋1.63°(内旋3.79°至外旋7.87°)。常规将股骨假体参照PCA外旋3°放置时,只有163例(57.6%)患者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在sTEA的±2°范围内,其中68例(24.0%)的患者股骨假体相对于sTEA内旋。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旋转存在广泛的差异性,常规参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将会造成显著位置误差,影响TKA预后。应根据术前影像资料个性化制定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TK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假体的不同分为CR组(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组,55例)和PS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无明显差别;治疗前两组患者HSS评分、功能和活动度等膝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结论:CR组患者采用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严重性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12月间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52例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以H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满意度为98.08%,优良率为96.15%(以HSS评分进行评价),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均得到一定的改善。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6):686-688
目的:探讨髁限制型假体在复杂内翻膝关节初次置换中的应用。方法:对18例(21膝)复杂内翻的膝关节采用髁限制型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置换,术后对畸形矫正、膝关节稳定性恢复、HSS评分、影像学改变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7.33±12.99月,所有假体无感染、松动翻修。HSS评分由术前32.43±12.51分升高到86.71±4.35分,关节稳定性侧方活动由术前7.52°±3.42°降低到2.29°±0.46°,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85°±15.41°增加到术后113°±11.22°。术前患者内翻角度为26.95°±5.12°,术后患者内外翻角度为1.33°±1.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杂内翻畸形的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髁限制型假体,手术操作方便,畸形纠正明显,并获得了良好稳定性及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2007年8月-2011年8月对26例30膝实施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结果:24例获得随访,患者膝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生活能自理,患者满意.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