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情志及饮食因素有关.肝脾二脏密切相关,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疏肝理脾为重点.本文以"肝脾相关"为切入点,探讨"肝脾相关"的理论渊源,并从"肝脾相关"理...  相似文献   

2.
从肝脾论治高脂血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笔者认为高脂血症的产生与肝脾失调有关系,肝脾失调是其产生的病理基础,“痰”、“淤”是其病变之标。治疗以疏肝理脾为主,兼顾其标。临床运用此法治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从肝脾失调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勇  邵静 《光明中医》2009,24(5):828-829
冠心病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危险因素。导师认为,肝脾失调是形成心脉痹阻不畅的重要基本病理机制。因此,调理肝脾是治疗和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两证皆由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情志抑郁或恼怒引起脾胃病证所致。患者多以胸胁胀满,脘腹作痛,食纳不佳等症前来求诊。笔者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如能掌握两证的共同生理病理机制并能善于区分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不同病证特点,灵活辨证施治,则会收到桴鼓之效。1对病理机制的认识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两证都与肝脏病理有关。肝者将军之官,其性刚劲,主疏泄,喜条达,又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肝能调畅全身之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周学海《读书随笔》云:“肝者贯阴阳,统气…  相似文献   

6.
急性泄泻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而使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导致急性泄泻。笔者认为急性泄泻不但与脾胃,而且与肝胆关系密切。1脾胃与肝胆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联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及腐熟水谷。肝主疏泄,胆贮藏胆汁,在肝的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病进展缓慢,常常得不到患者足够的重视而造成复杂的病情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而肝、脾二脏在中医的生理、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代医学研究当中亦被证明二者息息相关。毛德文教授在长期诊治肝病的过程当中,强调了慢性肝病作为肝病的早期发展阶段更应尽早干预。他认为肝脾不和与慢性肝病关系密切,慢性肝病的核心病机是肝脾功能失调,其基本治疗原则为调和肝脾。而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八大法之“和法”的范畴,其指导下的“培土涵木法”与“抑木扶土法”用于治疗慢性肝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试从调肝理脾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两大方面介绍毛德文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8.
"和肝脾"是治疗肝脾不和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在《天癸病论与临床》"天癸至神理论"指导下重新构建辨治体系。指出天癸至神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至神失调是核心,肝脾不和是主因;当天癸至神失调失去对肝或脾的调节时,可出现脾虚肝乘、脾虚肝郁、肝气乘脾等三种不同情况;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特点,提出"调至神、和肝脾"的创新治法。应用天癸至神理论指导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于认识本病病机、创新治疗方法、选择专病专药、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