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 作为成人神经干细胞最集中的部位,可能是GBM干细胞的潜在来源。研究表明SVZ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且SVZ受累可以作为GBM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物之一。因此,SVZ可能成为GBM患者放射治疗的靶点。另外, SVZ放疗可以改善GBM患者的预后,但是近年来始终存在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为了探索SVZ的临床价值,了解SVZ与放疗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通过综述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列举和评估现有临床证据,探讨SVZ放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 作为成人神经干细胞最集中的部位,可能是GBM干细胞的潜在来源。研究表明SVZ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且SVZ受累可以作为GBM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物之一。因此,SVZ可能成为GBM患者放射治疗的靶点。另外, SVZ放疗可以改善GBM患者的预后,但是近年来始终存在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为了探索SVZ的临床价值,了解SVZ与放疗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通过综述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列举和评估现有临床证据,探讨SVZ放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前脑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SD成年雄性大鼠4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1组和电针2组。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2d,电针1组电针丰隆,每天1次,治疗7d。第50天,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采用50%FeCl3诱导建立高血脂合并脑血栓模型,术后电针组电针丰隆和百会,每天1次,持续14d。用神经功能评分方法评定行为学变化,用生物化学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损伤侧前脑侧脑室室管膜下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术后TC、TG、LDL升高,HDL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TC、LDL水平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高,HE染色可见皱缩神经元,整体组织形态结构显脑缺血症,侧脑室室管膜下区GFAP面密度明显升高(P<0.01),电针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缺血侧细胞核逐渐恢复正常,治疗后面密度持续增加至术后14d,术后7d显著,电针1组高于电针2组(P<0.05)。结论高血脂阶段电针丰隆,脑缺血后电针丰隆、百会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受损神经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全脑照射对小鼠室管膜下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5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4只,分别以0,5,15 Gy和30 Gy剂量进行照射,分别观察照射后1周和4周室管膜下区的GFAP和BrdU阳性细胞形态和数目。结果:①照射后1周,15 Gy组和30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②照射后4周,15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仍明显增多(P〈0.01),但其BrdU阳性细胞数恢复到对照组水平;30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BrdU阳性细胞数仍明显减少(P〈0.01)。结论:放射后室管膜下区GFAP表达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与10例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对照。结果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占位效应11例,信号不均匀9例,瘤内血管8例,5例出血,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Ⅱ级星形细胞瘤占位效应3例,较轻,信号均匀9例,瘤内血管2例,无出血,轻度增强8例,其中均匀7例,欠均匀1例。恶性胶质母细胞瘤与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瘤内血管及出血坏死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与10例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对照。结果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占位效应11例,信号不均匀9例,瘤内血管8例,5例出血,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Ⅱ级星形细胞瘤占位效应3例,较轻,信号均匀9例,瘤内血管2例,无出血,轻度增强8例,其中均匀7例,欠均匀1例。恶性胶质母细胞瘤与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瘤内血管及出血坏死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5例胶质母细胞瘤标本进行临床资料统计,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CT和MR检查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位于大脑半球的胶质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肿瘤组织学显示瘤细胞弥漫分布,核异型性明显,血管明显增生,伴有出血和坏死,坏死灶周围瘤细胞常排列呈栅栏状。免疫组化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均呈强弱不等的阳性,Ki-67表达较高,阳性细胞数平均为34.3%,所有病例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CD34,P53的阳性率为25.2%。CT和MR检查示界限不清的占位性病变常伴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结论胶质母细胞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水肿、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胶质母细胞瘤的MR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MRI特征,对肿瘤的发病部位、形态、信号、瘤周水肿、占位效应以及强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半球,其中4例跨中线生长。MR表现为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团块20例,结节状1例,21例中16例有"流空效应",阳性率为76.2%;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花环状、花瓣状强化18例,整个病灶或环壁呈"栅栏"状,19例增强病例中18例可见假"栅栏"征,阳性率达94.7%,1例呈结节状轻度强化。20例病灶有明显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仅1例不明显。结论: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特征性MR表现,肿瘤体积较大,累及多个脑叶,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瘤内可见出血,可跨中线生长,水肿和占位征象明显。尤其是假"栅栏"征及"流空效应"对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更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与肿瘤分子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43例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选择四个影像学特征指标:水肿程度、强化/T2、多发病灶、肿瘤包括浸润跨过中线(TCM)、回顾性分析它们与P53、Ki-67和MGMT等分子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 13.0统计,卡方检验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P53表达的高低与强化/T2 比值高低差异具有显著性(X2=3.849,P=0.050),提示P53表达与强化/T2 比值相关。KI-67表达的高低与病灶数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5.611,P=0.018),提示KI-67表达与病灶数目相关。KI-67表达的高低与TCM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4.329,P=0.037),提示KI-67表达与TCM相关。MGMT表达的高低与水肿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7.769,P=0.005),提示MGMT表达与水肿程度相关。 结论:部分影像学特征如水肿程度、强化/T2、多发病灶、肿瘤包括浸润跨过中线与肿瘤分子病理指标如P53、Ki-67和MGMT等之间有相关关系。可能利用常规的MR影像资料来推测部分分子病学理指标,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这类肿瘤较为少见,是由星形细胞瘤恶性转变而来,也是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1].对2002年1月~2006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GBM的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胶质瘤患者血液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计数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探索CTC计数在协助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9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胶质瘤患者共4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应用CTCBIOPSY® CTC分离装置对外周血中CTC进行分离和计数,比较CTC计数与血液学、影像学、预后等指标的关系。结果:术前在87.2%(41/47)的胶质瘤患者中可检测到CTC, GBM患者的术前CTC计数显著高于非GBM患者(P=0.020),术前CTC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用有助于GBM的术前诊断。与术前CTC相比,GBM患者术后CTC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以术前每5 mL外周静脉血 CTC≥11个为阈值可将GBM患者分为高CTC组与低CTC组,两组间白细胞计数(P=0.017)、中性粒细胞计数(P=0.031)以及淋巴细胞计数(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影像学指标未见差异。术前高 CTC 组的总生存期较低 CTC 组明显缩短(P= 0.017)。结论:术前CTC计数可较好地区分GBM患者与非GBM患者。高CTC组GBM患者预后最差,揭示CTC计数有望成为协助GBM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29岁,1月前因头晕不适,在外院查头颅CT示:右侧额、顶部占位,考虑脑膜瘤,为进一步诊治,至本院门诊行头颅MR平扫+增强,示:右侧额、顶部占位,考虑脑膜瘤。与外院CT诊断相同,平素体健,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临床诊断脑膜瘤收治入院,术中取右侧额颞顶入路,额颞顶部“U”形口长约15cm,逐层切开,游离皮瓣,将皮瓣翻向眶侧固定,颅骨钻孔,用铣刀形成骨瓣约5cm×6cm,悬吊硬脑膜于骨窗缘,弧形切开硬脑膜,见脑组织张力较高、额叶凸起暗红色肿块,沿肿瘤边缘电凝并切开额叶皮层,见鱼肉状、灰白色肿瘤组织。显微镜下仔细辨别肿瘤边界,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大小约4cm×5cm。仔细止血,观察瘤周均为正常脑组织,温盐水反复冲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胶质母细胞瘤(gliob1astoma,GBM)中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作为TF影像学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至2018年1 1月经手术治疗并取得病理证实的60例GBM患者的术前常规及功能磁共振成像资料,经后处理得到各参数(包括...  相似文献   

14.
15.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在神经上皮性肿瘤中占22.3%,有报道占颅内肿瘤的10.2%。GBM是由星形细胞瘤恶性转变而来,是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1]。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以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GBM的CT和M  相似文献   

16.
17.
18.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仅1年左右.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是最早分离确认的实体瘤干细胞之一,在分子标记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与正常干细胞相似,具有自我更新、分化为多种细胞,以及少量细胞就可在免疫缺陷鼠成瘤的能力.GSC是肿瘤发生、发展、复发及转移的关键因素,具有易在体外长期培养并维持其遗传学、基因表达谱等特征,在肿瘤干细胞研究中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因此本文对GSC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胶质母细胞瘤(GBM)免疫微环境,寻找有效评价GBM免疫微环境的方法,以期提高GBM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判断预后。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网站下载GBM患者的临床信息、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突变数据。单样本基因富集分析评估免疫细胞浸润程度;K-means法样本聚类;“limma”包计算差异基因;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免疫浸润细胞(ICI)打分;“ggpubr”和“reshape”R包分析患者肿瘤突变负荷(TMB)与ICI之间相关性;“Survival”包绘制K-M生存曲线;“clusterProfiler”R包做基因GO富集分析;使用Java GESA software(version 4.1.0)和“h.all.v7.2.symbols.gmt”作为参考基因集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GBM样本可聚类分为5种免疫亚型(A-E);免疫得分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高、低免疫得分组患者间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ICI高打分组生存时间明显较长;TMB与ICI无相关性,但低TBM-低ICI患者生存最差;高、低ICI组的基因富集情况不同。结论 GBM患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