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Delta陶瓷人工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应用效果.方法 对56例(61髋)严重髋关节疾病患者行Delta陶瓷对陶瓷人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通过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和估算前倾角,观察有无陶瓷碎裂、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透亮线和骨溶解、假体松动、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情况发生.结果 手术时间为55~90 min,术中出血量120~200 mL,术后引流量150~400mL.术后平均随访1年7个月.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9.3±7.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0.3±10.5)分(P<0.01).髋关节功能优37例,良18例,可1例.X线检查示髋臼外展角42.7°±2.6°,前倾角为19.6°±3.5°.随访期间无关节异响发生,未见陶瓷碎裂、假体脱位、骨溶解形成及假体松动、移位和下沉,无感染和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1例术后6个月时出现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Delta陶瓷人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行非骨水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治疗的10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手术情况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52 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Harri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发生术后血肿、假体松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血肿和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行直接前方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标准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置换过程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假体位置、术后疼痛评分、术前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置换后Harris评分、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数字评价分值、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及股骨假体前倾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置换后3、6、12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创伤比较小,且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良好,髋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髋关节脱位和Harris评分。结果术后1、6个月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1个月,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近期疗效显著优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髋关节假体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52例,平均年龄78.2岁,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机分为两组,28例采用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24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生物型假体组较骨水泥型假体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两组术中血压波动范围生物型假体组明显小于骨水泥型假体组(P0.01),两组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内均未发现假体移位和松动,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远端稳定的生物型假体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避免了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风险,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且为可能的翻修手术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6.
对8例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骨折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骨折均愈合,关节功能评分为83.6分。认为TH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骨折类型采用恰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计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术式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需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实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术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切口长度、引流量、假体位置、髋臼假体前倾角大小及置换后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出血量、置换1 d平均引流量及手术中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置换后3、6、12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杯外展角、股骨-假体3点固定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患者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无明显改变,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最复杂、对运动功能要求很高的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全世界每年有大量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根据对欧美17个国家的统计,每年约有110万人行膝关节置换术,其中8%是二次翻修,并且膝关节置换术的人数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其中,女性患者占64.4%,小于65周岁者占29.4%,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如何在临床中选择高质量的假体以及改进假体设计、提高手术技巧,成为摆在所有关节外科医生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国内外有关膝关节置换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加以综述,包括假体类型和手术技术等方面,以供国内外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混合髋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体会和治疗结果。方法自2002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64例老年患者(年龄7181岁),随访平均36个月。男35例,女29例,行骨水泥髋关节置换20例,非骨水泥髋关节置换22例,混合髋关节置换22例。对手术并发症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术后疗效采用Harris的评分标准评价体系,X线参照Amstutz的分区方法对假体稳定性比较。结果全部随访患者中,有1例出现脱位,12例出现假体松动,2例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水泥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5.1±1.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2.8±3.1)分,优良率90%;非骨水泥组从术前平均(53.21±2.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3±2.8)分,优良率90.9%;混合髋组从术前平均(54.42±2.1)提高到术后平均(93.6±3.3)分,优良率100%,混合髋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混合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Amstutz的分区方法发现髋臼侧3区有5例松动、2区有1例,股骨侧1区有2例、6区有1例、7区有7例,混合髋组假体稳定性最好。结论人工混合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黄磊  彭昊  方洪松  李彬彬  丁帅 《山东医药》2010,50(42):81-8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9例(45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手术取出假体进行观察,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结果本组假体松动发生在人工髋关节置入术后2 a 6个月~19 a 7个月,45髋中骨水泥型28髋、非骨水泥型17髋。手术取出的假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区域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其中9例假体表层钴铬小珠脱落,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后疗效满意。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主要是假体表面出现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采用个体化非骨水泥型假体、小锉刀操作、建立良好的骨床将有效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出现假体松动后应将其取出并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孟利斌 《山东医药》2010,50(4):99-100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异体皮质骨板在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锁定钢板结合前侧异体皮质骨板钢丝捆绑固定治疗,术后Harris评分进行术后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Harris评分90分,术后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6周,股骨柄假体经X线检查无松动。结论锁定钢板结合异体皮质骨板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能够达到机械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有机结合,能够提高骨折愈合率,是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关节置换在骨关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栋  陈宁 《山东医药》2000,40(15):47-48
随着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 ,人工假体及各种内固定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工关节置换是采用一定材料用工程学的方法 ,模拟制造人体某些部位的关节 ,用以替代严重受损关节的一种措施。经近 2 0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日趋成熟。现在临床上应用的人工假体的种类包括人工股骨头、肱骨头、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指关节和人工月骨等 ,取材包括金属、塑料、陶瓷、骨水泥、硅橡胶、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等。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截骨术为主 ;第二阶段系髋关节金属杯成形术 ;第三阶…  相似文献   

13.
李文正  安占天 《山东医药》2011,51(26):108-109
目的观察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的疗效。方法对21例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比较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提高为148°~201°,平均169°,Harris评分、UCL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AS累及髋关节效果好,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4.
国产人工髋置换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2例(47髋)进行随访。平均年龄56.6岁。平均随访时间8.9年。通过临床评分及X线摄影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临床评分总优良卑为68.6%。影像学检查发现髋臼松动共16髋(34%),股骨假体松动共19髋(40%)。异位骨化15髋(31.9%),但病人无明显不适症状,不需要翻修。另外发现感染患者共2髋,脱位者l髋。结论国产的髋关节假体,价格相对低廉,提高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应用此假体,可解决了患者的髋关节病痛。但是,国产假体在设计水平、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文  王磊  邓雄 《山东医药》2013,(39):72-73
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为52 ~ 88min,术中出血120~650 mL.随访期间2例死于内科疾病.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出现脱位、假体松动现象.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7.6分,优良率为80.00%.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贺业腾  闫新峰 《山东医药》2011,51(19):108-109
人工全髋关节的长期稳定性是决定假体使用年限的关键,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假体设计和选择因素等。选择合适的假体和固定方式能显著提高人工全髋关节手术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俊波 《山东医药》2014,(29):51-52
目的:比较桡骨头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行桡骨头假体置换,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肘关节总体功能、肘关节伸直角度、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提携角变化和桡骨移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5.2个月。观察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8%,对照组为84.4%,两组比较P<0.05。两组术后肘关节伸直角度、VAS评分、提携角和桡骨移位改善均优于术前(P均<0.01),且观察组术后改善更明显( P均<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陈继营 《山东医药》2010,50(12):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成熟的手术,术后患者疼痛缓解,功能大大改善,平均使用寿命10a以上可达95%~97%,20a以上超过90%。近年来关节外科医生的研究重点包括:减轻手术创伤,缩小切口,更好更快地功能恢复;在年轻患者使用陶瓷对陶瓷、金属对金属及高交联超高分子聚乙烯等耐磨材料制作摩擦表面,防止普通聚乙烯磨屑引发骨溶解,进而引起无菌性松动;尽可能使用近端固定假体,防止远端固定引起的近端骨吸收,前提是确保即刻稳定性;更加注重术后镇痛康复,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改进和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CT测量100例≥40岁的正常人股骨近端解剖学参数。结果小粗隆上2cm处髓腔宽度为(33.2±2.57)mm,小粗隆处髓腔宽度为(23.4±3.62) mm,其下2cm处髓腔宽度为(16.5±1.98)mm,狭窄处髓腔宽度为(9.3±2.17)mm。结论国人股骨近端个体间变异较大。正常成人解剖学数据为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股骨假体提供参数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失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8例,股骨头置换1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随访通过X线片观察假体生存情况。结果 21例PFNA手术失败患者行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42±35.623)min,术中出血量为(520.252±212.363)ml,术后引流量为(320.362±180.248)ml。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2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获得随访19例,随访时间为1~3年。所有患者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可行的补救治疗,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充分评估和术中轻柔操作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