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箭  孟庆飞  郑浩  卢晓峰 《口腔医学》2010,30(12):764-765
目的 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和颏前徙手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1例术前检查确定上气道狭窄或阻塞的OSAHS患者施行UPPP联合颏前徙手术,应用术前、后临床检查、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头影测量等方法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软腭长度、腭后气道和舌后气道宽度等较术前显著改变(P<0.05),上气道阻塞症状基本消失,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指数(AHI)>5,SaO2>90%。结论 UP-PP联合颏前徙手术可有效地治疗后气道狭小等上气道多水平阻塞的OSAHS。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UPPP+颏前徙术和UPPP+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前移术+颏前徙术两种术式对OSAHS伴小颌畸形患者骨组织移动距离与上气道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22例OSAHS伴小颌畸形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15例行UPPP+颏前徙术的OSAHS患者,B组为7例UPPP+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前移术+颏前徙术的OSAHS患者,通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结构的影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提供有关依据.方法 12例经夜间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的OSAHS患者全部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其中7例行UPPP 颏前徙术 舌骨悬吊术,1例行UPPP 舌骨悬吊术,1例行UPPP 舌根组织部分切除前移悬吊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估.结果 UPPP可以扩大腭咽气道,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有助于扩大舌咽气道及下咽气道.结论术前应对OSAHS患者上气道做全面评估,根据上气道的阻塞状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术式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37例(男109例,女28例,年龄6~54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69例采用腭垂腭咽成形术,10例采用腭垂腭咽成形术+舌骨悬吊术,6例采用腭垂腭咽成形术+颏前徙+舌骨悬吊术,9例采用颏前徙+舌骨悬吊术,32例采用正颌手术,11例采用牵张成骨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60个月,所有患者睡眠打鼾、憋醒、大汗淋漓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129例患者AHI指数由术前51±13降为术后11以下,59例患者AHI指数降为5以下;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63%±15%增加至术后的97%±6%,平均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4%±9%增加至术后的95%±7%,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43%。结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根据其阻塞部位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术式,可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隐形前导矫治器矫治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至2021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畸科经隐形前导矫治完成的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30例,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5例, 年龄(11.6±0.9)岁。应用Pancherz分析法评估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参数,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骨骼及牙齿的变化。结果治疗后, 下颌骨颏前点前移(3.13±0.89) mm(P=0.029), 长度增加(4.14±2.18)mm(P<0.001), 下颌升支长增加(4.09±1.58) mm(P=0.018), 下颌体长增加(4.25±2.87) mm(P=0.001), 髁突位置后移(1.03±0.79) mm(P<0.001)。SNB增加(1.96±2.56)°(P<0.001), ANB减小(2.03±1.32)°(P<0.001), Wits值减小(2.90±1.72) mm(P<0.001)。上中切牙舌向倾斜(4.06±4.88)°(P<0.001);下中切牙唇向倾斜(1.23±0.40)°(P<0.001)。治疗后覆盖减小(4.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中重度OSAHS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中重度OSAHS患者,男19例,女1例,平均年龄54±12岁,采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观察时间半年,分别做治疗前后上气道测量、多导睡眠监测及Epworth评估。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后头颅侧位片显示H-MP由19.2±5.17mm降为15.25±6.20mm,P<0.05,H-C3由39.40±4.18mm增加为41.80±4.30mm,P<0.05;UPW-PNS、SPP-SPPW、Mc1-Mc2、U-MPW及PAS均增加,P<0.05;多导睡眠监测显示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呼吸紊乱指数(AHI)、呼吸性醒觉指数(RAI)、呼吸暂停平均时间MAT及呼吸暂停最长时间LAT;都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及睡眠效率显著增加,P<0.05;Epworth测量表示治疗前平均16±5分。治疗后7±4分,P<0.05。结论下颌前移矫治器能够有效治疗中重度OSAHS患者。  相似文献   

7.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上前牙及上牙槽骨严重前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上前牙及上牙槽骨严重前突的疗效及稳定性.方法:选择双颌前突成年患者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8~35岁.术前正畸完成后,Le Fort Ⅰ型截骨术联合上颌骨前段截骨术将上牙槽骨-上前牙整体怪直并后退,术后正畸调整咬合关系.拍摄治疗前、术前正畸完成、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治疗后5个月时间点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减小(11.77±9.9)°(P<0.001),上牙槽骨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减小(6.24±3.9)°(P<0.001),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增大(19.4±8.6)°(P<0.001),上中切牙突度减小(6.62±2.2)mm(P<0.001),露齿减少(3.82±3.6)mm(P<0.001).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变化不大(P>0.05).软组织表现为鼻唇角增大,上、下唇后移及颏前点前移.术后各阶段测量指标无明显变化,手术效果稳定.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可有效改正上前牙及上牙槽骨严重前突、改善露龈,维持牙根唇侧有足够的牙槽骨厚度,治疗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最小矢径平均增加(2.0±0.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最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最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须点前移与舌后气道最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采用双颌前徙术(maxillomandibular advancement,MMA)的同时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探索其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严重OSAHS肥胖患者9例,年龄(47.8±9.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35.3±2.5)kg/m^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and hypopnea index,AHI)为(88.7±6.7)次/h。对所有患者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UPPP和MMA联合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多道睡眠检测(polysomography,PSG)监测,同时进行上气道测量分析,以及腭咽闭合功能、语音评价。结果患者上颌骨LeFort-Ⅰ截骨前移(8.3±1.3)mm,双侧下颌矢状劈开和颏截骨前移合计(23.0±2.2)mm。随访时间7.7个月,所有患者OSAHS症状均消失,术后AHI(2.1±1.1)次/h,患者均无语音障碍和吞咽障碍,无明显颌面畸形,牙胎关系良好。结论UPPP和MMA联合手术治疗OSAHS肥胖患者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采用MMA同期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的UPPP不必然造成腭咽闭合功能障碍;UPPP与上颌LeFort-Ⅰ截骨联合手术不必然造成上颌骨缺血坏死或影响上颌创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术前三维头模设计及个体化模板引导在下颌骨牵引成骨术中的应用,并且评估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或继发小颌畸形患者10例,均伴有中度或者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根据三维螺旋CT的数据制作三维头模,在三维头模上模拟手术截骨以及牵引器的安放,制作个体化模板.术中应用个体化模板指导截骨线的位置以及牵引器的安放.术后5~7 d的间歇期后,开始以每天1 mm的速度行骨牵引至牵引结束.术后3~6个月二次手术去除牵引器.结果 10例患者顺利完成下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第一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6±1.3)h.10例患者的20侧下颌骨平均牵引长度为(23.6±7.5) mm.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为(37.1±13.7)次/h,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desaturation,LSAT)为75.2%±18.4%;术后AHI为(2.7±4.8)次/h,LSAT为92.1%±5.3%.所有患者的牵引成骨区成骨良好,均未出现成骨不良、下牙槽神经损伤及牵引故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三维头模设计可以很好的模拟牵引成骨术中的截骨位置及牵引器的安放,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应用个体化模板引导可以提高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截骨及牵引器安放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患者的纵向研究,探讨唇腭裂患者前方牵引治疗的稳定性.方法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凹面型;骨龄显示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的患者18例,平均年龄(9.63±1.24)岁.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建立前牙正常覆盖关系,治疗时间平均(1.07±0.23)年.12名患者于(2.71±0.77)年之内完成了随访,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前方牵引治疗后及治疗完成2年后进行头颅侧位X线片检查,手工描图并进行9项角度和15项线距测量.不同时点的(牙合)颌面特征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影响前牙覆盖的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治疗后,经过平均(2.71±0.77)年的随访,NA-PA减小了2.92°±3.52°(P<0.05)、OJ减小了(2.83±3.83) mm(P<0.05);L1-TL、B-TL、Po-TL、分别增加了(1.38±4.22) mm,(1.29±4.85) mm,(1.79±5.18)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前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及后面高S-Go分别增加了(5.33±3.11) mm(P<0.01)、(5.42±2.61)mm(P<0.01)和(5.25±3.79) mm(P<0.01);治疗结束两年后患者SNA、ANB、NA-PA、U1-Sn、Y轴角、下颌平面角仍较治疗前增加;L1-MP及OP-SN、UL-U1保持较治疗前减小水平;U1-TL、A-TL、OJ与治疗前相比分别增加了5.38±2.79(P<0.01)、3.13±1.60(P<0.01)、4.78±2.96(P<0.01);而L1-TL、B-TL、PO-TL、UL-EL在治疗后的随访期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以随访时前牙覆盖的复发量(T2-T1)为因变量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及治疗后变化量的(牙合)颌面形态测量值做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OJ(T2-T1)=20.43-1.172OJT1-T0—0.548 L1-T1T1-T0—0.229U6-PPT1-T0 (R2=0.969).结论 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后的复发主要来自下颌的继续生长,前方牵引产生的上颌变化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佛山地区青少年骨性Ⅲ类错颅面结构进行8因素分析,研究该人群骨性Ⅲ类错的形成机制。方法按照ANB角大小选择青少年骨性Ⅲ类错(ANB角<0°)患者,按照FMA角大小将其分为骨性Ⅲ类高角型组(FMA角>34°)﹑骨性Ⅲ类均角型组(24°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铸造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器治疗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OSAHS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呼吸功能的改变与头影测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戴用矫治器后下颌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位移平均为6.15mm和4.25mm。上气道平均增加4.88mm(P〈0.01)中气道平均增加4.45mm(P〈0.01),下气道间隙变化无差异性(P〉0.05)。50名患者的呼吸暂停指数(AI)平均下降9.89次/小时(P〈0.01),呼吸紊乱指数(AHI)平均下降19.88次/小时(P〈0.01),最低血氧平均从76.98%上升到89.38%(P〈0.01).结论:铸造改良型twinblock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鼻声反射测量与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压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男性OSAHS患者108例(轻度9例,中度20例,重度79例),测量项目包括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鼻声反射测量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腔容积(NV)、最小鼻腔横截面积(MCA),鼻气道总阻力(NR),CPAP治疗压力(PCPAP)和治疗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CPAP),体重指数(BMI)。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3组OS-AHS男性患者各数据间相关分析,3组患者间资料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患者CPAP治疗前、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AHICPAP)的差异应用t检验。结果:(1)男性轻度OSAHS患者,PCPAP与AHI、BMI、NR无相关性(P〉0.05);PCPAP与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B.MCA、C.MCA)、应用减充血剂后双侧鼻气道前2cm容积平均值(C.V0~2)有正相关性(P〈0.05)。(2)男性中度OSAHS患者,PCPAP与AHI、BMI、NR、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声反射各测量值均无相关性(P〉0.05)。(3)男性重度OSAHS患者,PCPAP与AHI、BMI,AHI与BMI有正相关性(P〈0.01)。PCPAP与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声反射各测量值、NR均无相关性(P〉0.05)。(4)3组患者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声反射各测量值、NR、AHICP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的BM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PAP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类程度男性OSAHS患者,CPAP治疗前、后AHI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3组患者鼻气道因素无明显差别,但PCPAP有显著差异。对于男性轻度OSAHS患者,PCPAP主要受鼻因素影响。在男性中度、重度OSAHS患者中,鼻因素对PCPAP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利用数字化根尖片作为种植术前骨质测量手段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利用根尖片术前测量上下颌、前后区共257例种植牙位的植体颈部、中部、根尖部骨密度值,对比术中术者评估的Lekholm和Zarb颌骨分类及植入扭距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下颌后牙骨密度93±12高于上颌前牙、上颌后牙及下颌前牙83±28、80±23,81±14(P<0.05),后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类骨平均骨密度值(63±5)显明低于其它三类(93±32,90±21,85±24)(P<0.05).除颈部骨密度值与植入扭距中度相关外(r=0.6734,P=0.0325),骨密度与骨分类、植入扭距间无明显相关.结论:数字化根尖片量化评估种植区骨质量精度不足、敏感度差.  相似文献   

16.
陈金林  朱斌  刘正彤 《口腔医学》2012,32(8):474-476,504
目的采用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研究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病例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16.5岁,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7.85±1.26)mm、(5.31±1.16)mm,根尖分别向后移动(1.52±1.38)mm、(1.32±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磨牙分别向前移动(1.80±0.21)mm、(1.90±0.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1/SN,U1/PP角在治疗后分别减小(16.00±4.64)°和(15.21±4.55)°,L1/MP角上下唇一审美平面距在治疗后也明显减小,Z角增大(6.5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SNB,MP/SN无显著差别。结论 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能有效矫治双牙弓前突,上下前牙回收明显,而磨牙前移较少,软组织侧貌改善显著,在没有借助口外力及其他附加装置的条件下,可以很好地控制支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戴用分体式口腔矫治器前后呼吸功能及上呼吸道形态的变化,探讨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机制.方法 对15例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轻、中度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前及戴用矫治器3个月后的上呼吸道行CBCT扫描,运用MIMICS 10.01和AutoCAD2010对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以及容积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OSAHS患者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呼吸紊乱指数(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戴用口腔矫治器治疗后,OSAHS患者上呼吸道腭咽和舌咽区域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和体积均明显增大(P<0.05),而鼻咽区域变化不明显.戴用口腔矫治器后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呼吸紊乱指数(AHI)明显降低(P<0.05),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提高(P<0.05).结论 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可通过扩大上气道腭咽和舌咽区域,保持上气道气流通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评估一种通用型口腔种植定位器的测量和导向功能。方法    以猪下颌骨的无牙区域作为缺牙区牙槽嵴模型。分别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定位器和游标卡尺测量牙槽嵴颊舌向宽度,以游标卡尺测量结果为标准,比较CBCT和定位器的测量偏差值。分别使用定位器引导种植备洞(定位器组)和自由手种植备洞(自由手组),应用CBCT测量比较两组备洞方向的角度偏差值和距离偏差值,以评估两组侧穿风险差异。结果 (1)测量牙槽嵴颊舌向宽度:定位器的测量偏差值[(1.24 ± 0.491)mm ]稍大于CBCT测量偏差值[(0.81 ± 0.377)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5)。(2)种植备洞方向准确性分析:定位器组的角度偏差(6.05° ± 2.803°)和距离偏差[(1.05 ± 0.302)mm ]分别小于自由手组的角度偏差(20.50° ± 7.199°)和距离偏差[(3.70 ± 0.971)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本研究的通用型口腔种植定位器兼具牙槽骨颊舌向宽度测量和辅助口腔种植导向功能,尽管存在一定测量误差,但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正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34例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均行改良LeFortⅠ型截骨术前徙上颌骨,其中29例患者同期行BSSRO和/或颏成形术,术后随访时间≥12月.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测量上齿槽座(A)点、后鼻嵴(PNS)点、∠SNA的变化.结果 34例患者术后1年以上(平均19个月)水平向复发率为(20.10±18.09)%;垂直向复发率为(34.78±32.89)%.∠SNA术前平均为77.9°,术后即刻为82.3°,术后1年以上为81.4°.水平向复发率与上颌骨前徙量无相关性(P>0.05),但垂直向的复发率与上颌骨下移量呈正相关性(P<0.05).通过对15例连续随访患者资料的方差分析提示,上颌骨术后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结论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前徙术后具有一定程度的复发,其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垂直向的复发率与颌骨下移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