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不同时间窗开通罪犯血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至2013年间AMI患者116例,根据发病至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时间分为A组(<6 h)37例和B组(6~12 h)40例,并以C组(同期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为对照组.利用术后1~2周内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获得心率减速力DC值,DC值>4.5 ms为低风险值,DC值2.6~4.5 ms为中风险值,DC值≤2.5 ms为高风险值.结果 DC值A组为(5.79±2.32)ms,B组为(4.63±2.33)ms,均明显高于C组的(3.42±1.51)ms,且A组的DC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高风险比例(38.46%)明显高于A组(8.11%)和B组(15.00%),C组低风险比例(28.20%)低于A组(75.67%)和B组(45.00%);而A组的高风险比例低于B组,低风险比例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开通罪犯血管,可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心电的稳定性,降低梗死后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DC)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1年内的猝死预警分析.结果 35例DCM心力衰竭患者DC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5.71%,DC值2.6~4.4 ms死亡率为20.00%,DC值≤2.5 ms死亡率为34.28%,DC值≥4.5 ms的患者与DC值2.6~4.4 ms和≤2.5 ms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名健康人(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组1年死亡率为2.85%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猝死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6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和6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 6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减速力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3.33%%,DC值2.6~4.4 ms为6.66%,DC值≤2.5ms为13.33%,P<0.01;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肺心病患者组1年死病死率为1.66%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肺心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高危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96例为AMI组及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DC、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数值,行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获取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MI组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 AMI组DC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AMI高危组DC值低于低危组(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C是预测价值最高的指标。结论 DC值能有效地评价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有利于AMI患者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两项检测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探讨其预警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为冠心病的心梗患者(AMI 组)与冠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人群(正常组)各90例进行对比,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由系统软件自动分析并计算出 DC 值及 DRs 值。结果AMI 组的 DC 值及 DRs 值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根据病程划分的 AMI 各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超过6个月风险明显下降;同时,DC 与 DRs 提示的风险越高,即提示病情越重,这与冠脉造影对应的病变数量及范围相符。结论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具有定量、单独分析测定迷走神经的功能,两者联合运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有较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后窦性心率震荡(HRT)进行检测分析,并与心率变异(HRV)、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探讨HR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AMI患者分死亡组8例,存活组28例,检测分析HRT、LVEF及HRV指标。HRT:震荡初始(TO)即PVS后窦性心率加速现象,中性值为0,TO〉0异常;震荡斜率(偈)即PVS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TS值〉2.5ms/RR,TS〈2.5ms/RR为异常;HRV:24h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及LVEF等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TO〉06例;TS〈2.5ms/RR4例;存活组TO〉07例;TS〈2.5ms/RR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DNN、LVEF死亡组较存活组降低,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现象消失是AMI患者独立的高危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危险分层与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心率变异性总标准差(SDNN)、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0例体检者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其DC值、DRs、HRV时域指标SDNN以及LVEF;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记录冠脉狭窄程度。按照DRs结果分为低危组(17例)、中危组(15例)、高危组(6例)、对照组(20例),比较4组间年龄、DC值、SDNN、LVEF及冠脉狭窄程度。结果①高危组的年龄比低危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对照组到高危组,DC值和SDNN值逐渐降低,高危组与其他3组相比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Rs分层与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Rs分层和DC值、SDNN间有显著相关性,均能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迷走神经张力,联合应用可提高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入院临床特征与近期预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初发 AMI住院治疗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分为:事件组(61例)和非事件组(47例),随访1年。收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 AMI临床特征与 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平均动脉压(MAP)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Killip2级以上比例、Grace评分、多支病变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MAP、LVEF、Killip2级以上比例、Grace评分、多支病变率与 MACE发生率存在相关性(P<0.05~<0.01);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27)、LVEF(OR=0.624)、Grace评分(OR=0.589)、多支病变率(OR=0.461)是 AMI患者发生 MACE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龄、低左室射血分数、Grace评分高以及多支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率减速力(D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2月东营市广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200例,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175例。比较两组患者DC、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内所有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左心室收缩压(LVP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DC与AMI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DC低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LVPS、LVEF低于存活组(P0.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与AMI患者SDNN(r=0.362)、SDANN(r=0.396)、RMSSD(r=0.125)、LVEF(r=0.492)呈正相关(P0.05)。结论 DC与AMI患者预后、心率变异性及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肖军  唐发宽  王龙 《心脏杂志》2007,19(1):65-66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AMI初期FIB含量将90例AMI分为两组,A组FIB值>4 g/L,B组FIB值≤4 g/L。将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多支血管病变33例(占73%)、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36例(占80%)、心力衰竭10例(占22%)、严重心律失常14例(占31%)、梗死后心绞痛11例(占24%),与B组分项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FIB增多的急性AMI多为多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端病变,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期前收缩(PVS)患者47例为A组,有PVS但无器质性心脏病者45例为B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心脏超声及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计算HRT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值及窦性心搏R—R间距的标准差(SDNN)。结果:A组的TO、LVEDD明显大于B组[(0.96±0.18)%:(-2.81±3.12)%,(60.31±0.72)mm:(47.66±2.62)min];TS,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B组[(3.36±2.75)mm/RR:(9.18土6.16)mm/RR,(81.03±22.51)ms:(123.26±20.33)ms,(33.42±7.08)%:(63.88±4.89)%,P均〈0.001]。TO与LVEF呈负相关(r=-0.174,P〈0.05),TS与LVEF呈正相关(r=0.246,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起始升高,震荡斜率下降,它可能成为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卡维地洛对心梗后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心梗后心衰的作用。方法将103例心梗后心衰的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与对照组。对照组:ACEI、利尿剂、洋地黄等基础治疗;卡维地洛组:基础治疗+卡维地洛(达利全)。半年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变情况。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结果治疗后卡维地洛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因心衰再住院率、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临床心功能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经x^2检验,x^2=4.33(P〈0.01)。结论卡维地洛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及因心衰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率减速力(DC)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32例DCM患者和34例正常人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机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DC、LVEF及HRV时域指标(SDNN,RMSSD)与标化的频域指标(LFn、HFn);比较2组患者的DC、LVEF、SDNN,RMSSD、LFn及HFn,并研究DCM患者的DC与LVEF及HRV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DCM患者的DC值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3.3±2.3msvs6.9±1.4ms,P<0.01),其异常DC的发生率高达8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CM组患者的DC与LVEF、SDNN、RMSSD、LFn及HFn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DCM患者的DC值明显降低,DC是一项可用以定量评估DCM患者自主神经张力并筛选高危患者的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24例,同期选择82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DC指标变化的差异;随访12~24个月,终点事件为患者心源性死亡,采用Logisitc回归法分析DC、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CHF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对照组与心功能不全组比较,DC差别显著,同时DC在心功能Ⅱ级组和Ⅲ级组有明显差异,但在心功能Ⅲ级与心功能Ⅳ级组无差别(p〉0.05)。平均随访(15士8.5)个月,124例患者中,心源性死亡24例,分析显示CHF患者死亡与DC、低LVEF(≤45%)、年龄(≥6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及心功能分级相关。结论DC指标对老年人CHF预后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率震荡(HRT)现象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6例CHF患者和30例室性期前收缩者(对照组)。其中CHF患者按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为轻度CHF组(NYHAⅡ级,29例)和重度CHF组(NYHAⅢ~Ⅳ级,37例);又根据预后不同分为死亡组(11例)和生存组(55例)。所有研究对象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获取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CHF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CHF组TO和LVEDD明显大于对照组[1.65%±1.49%比-1.02%±0.76%;(59.85±4.46)mm比(47.64±4.96)mm,均为P<0.01],TS和LVEF明显小于对照组[(4.13±2.07)ms/RR比(7.86±3.02)ms/RR;53.34%±11.00%比69.46%±12.75%,均为P<0.01]。重度CHF组TO高于轻度CH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CHF组Ts和LVEF则明显低于轻度CHF组[(3.22±1.52)ms/RR比(5.28±2.12)ms/RR;46.34%±6.88%比62.20%±8.59%,均为P<0.01],LVEDD明显大于轻度CHF组[(59.53±4.91)mm比(55.27±3.91)mm,P<0.01]。死亡组TS和LVEF明显低于生存组[(1.92±0.79)ms/RR比(4.34±1.97)ms/RR,44.27%±7.50%比55.09%±10.75%,均为P<0.01],LVEDD和TO明显大于生存组[(58.45±5.11)mm比(55.35±4.19)mm,2.75%±1.75%比1.43%±1.35%,均为P<0.05]。HRT 0级:生存组患者多于死亡组[8例(14.5%)比0(0),P>0.05],HRT 1级:生存组患者明显多于死亡组[39例(70.9%)比3例(27.3%),P<0.05],HRT 2级:生存组患者明显少于死亡组[8例(14.5%)比8例(72.7%),P<0.01]。死亡与TO、HRT 2级和LVEDD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TS和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重度CHF患者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CHF患者危险性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男性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与血清尿酸浓度的相关性。方法:218例维吾尔组男性冠心病患者,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三组,LVEF≥50%组(对照组,72例)、40%〈LVEF〈50%组(71例)、LvEF≤40%组(75例),比较三组血清尿酸浓度的变化;所有患者心功能再参照NYHA分级分为Ⅰ级组(37例)、Ⅱ级组(80例)、Ⅲ级组(67例)、Ⅳ级组(34例),比较四组血清尿酸浓度的变化;按冠脉粥样斑块的稳定型再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01例)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117例)组,比较血清尿酸浓度的变化及血尿酸和LVEF的相关性。结果:LVEF≥50%组、40%〈LVEF〈50%组、LVEF≤40%组三组血清尿酸浓度依次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尿酸与LVEF呈负相关(r=-0.408,P〈0.01)。按NYHA分级分组,心功能Ⅳ级组血尿酸高于其余三组.心功能Ⅲ级组血尿酸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心功能Ⅱ级组与心功Ⅰ级组血尿酸差异无显著性(P=0.62);ACS组血清尿酸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LVEF呈负相关(r=-0.408,P〈0.01)。结论:血清尿酸增高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心功能恶化的预测因子,也是心血管急性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心率减速力(DC)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8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 DC和 HRV。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DC [(11.99±4.93)ms 比(6.62±1.83)ms]及心率变异性的24h正常 R-R间期标准差[SDNN,(129.94±15.22)ms比(63.66±12.13)ms]、相邻正常 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5.52±9.03)ms比(28.25±8.81)ms]和相邻正常 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 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3.99±5.63)%比(7.29±1.11)%]明显降低,P 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 DC 与 SDNN、rMSSD和 PNN50均呈正相关(r=0.571、0.662、0.763,P 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可协同作为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左西孟坦对冠心病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并分析其产生作用的机理。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选取78例因冠心病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Ⅱ至Ⅳ级)。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应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药物)和治疗组(37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应用左西孟坦静脉滴注24h,剂量为0.1μg/kg·min)。追踪观察14d。全部人选病人在用药前和治疗10d左右时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1);且FS[(0.24±0.06)%],LVEF[(0.43±0.08)%]显著好于对照组(P分别〈0.01,〈0.05);对照组FS、SV、LVEF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同时,应用左西孟坦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衰患者的收缩功能,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