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阵发性房颤首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5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法性房颤患者,在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32例成功维持窦律(维持窦律组),18例复发(复发组)。维持窦律组左房从38.3mm降至34.2mm,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左房从38.6min升至39.1mm,但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能明确逆转左房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 P 波离散度(最大、最小 P 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 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 P 波时限,计算 P 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 P 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 比(48.84±4.08)ms,P <0.01]。成功组 P 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 比(47.63±3.58)ms,P <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 比(49.51±1.64) ms],但无显著性差异(P =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 P 波离散度(P <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 P 波离散程度,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 P 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分别记录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第3天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ECG)及心脏彩超(同一操作者),其中ECG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128.9±25.8)ms,术后分别为(60.1±14.3)、(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1。Pd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54.7±15.6)ms,P〈0.01。进一步分析Pd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d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P=0.437),同时手术前后Pd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d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患者术前P波振幅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测量相关导联P波的时限和振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按照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评估P波振幅在预测房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在50例患者中术后共13例复发房颤,其中2例再次射频消融成功,总射频消融成功率78.0%(39/50)。复发组患者年龄[(67.75±6.48)岁比(60.82±8.87)岁,P=0.007]、CHA_2DS_2-VASC评分[(2.21±1.25)分比(1.33±1.15)分,P=0.021]和左心房内径[(40.4±4.7)mm比(37.2±4.2)mm,P=0.028]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患者Ⅰ导联P波振幅[(0.065±0.038)m V比(0.095±0.038)m V,P=0.024]显著低于未复发组。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在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36,95%CI 1.96~4.87,P=0.012)。结论Ⅰ导联P波低振幅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4-74岁(平均59.60±8.35);其中伴高血压者23例,伴糖尿病6例,均为心功能Ⅰ级。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第三天窦性心律时ECG以及心脏彩超(分别为同一操作者);其中心电图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p波间期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波离散度(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ms,(128.9±25.8)ms和(60.1±14.3)ms,(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01;p波离散度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ms和(54.7±15.6)ms(P<0.001),具显著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P波离散度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波离散度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r=0.122,P=0.437),同时手术前后P波离散度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r=-0.209,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31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式采用三维标测系统联合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肺静脉前庭隔离术,必要时辅以左右房辅助线线性消融,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症状及心电图判断是否复发,并将患者分为消融成功组与术后复发组,测量12导联体表心电图各导联Pmax,并计算Pd;结果 术后复发组各时点Pd均显著高于消融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52.0%,阳性预测值29.4%,阴性预测值92.9%;术后24 h及1周时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8.0%,阳性预测值38.5%,阴性预测值94.4%.结论 术前及术后各时点P波离散度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而Pmax对术后复发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阵发房颤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顺序入选1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CPVA术至肺静脉电隔离。测量和计算算末次消融术前和术后P波最大值(Pmax),P波最小值(Pmin),P波离散度(Pd)。结果随访45.7±19.2个月,11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成功率达78.6%。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复发组。两组消融术前Pmax、Pmin和Pmax相似。成功组术后Pmax和Pd显著降低[Pmax(101.2±10.9)vs(.117.3±13.8)ms,p<0.01;Pd(34.8±6.7)vs.(49.3±10.3)ms,p<0.01],而复发组术后P波各参数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成功组术后Pd和Pmax较复发组显著降低[Pmax(116.4±9.9)ms,Pd(49.2±8.8)ms]。COX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均无明显差异;术后Pd和Pmax是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max和Pd反映了心房非均质性活动,术后Pmax和Pd可作为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发现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以上参数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天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各导联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时限:Ⅱ、Ⅲ、aVR、V3、V4、V5导联P波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波及心率变异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因阵发性房颤住院患者32例,进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并依据术后14 d内患者是否房颤复发将患者分为房颤早期复发组(15例)和未复发组(17例),依据3个月后是否出现房颤复发将患者分为房颤晚期复发组(10例)及未复发组(22例)。对各组患者P波改变、平均心率(Mean HR)律及心率变异(HRV)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均达肺静脉电隔离,早期心律失常再发率为46.87%(15例),12例为房颤。心律失常发作于末期的比例为10例,9例为心房纤颤,1例为心房扑动。术前及术后最大P波时限(Pmax)与P波离散度(Pd)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复发组相比,术前和术后复发组Pmax及Pd较高(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复发组Pmax较低(P<0.05),不存在复发组术后Pmax、Pd和复发组Pd较术前降低趋势。HRV指标中,与复发组相比,未复发组早期Mean HR、HRV指标较低,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较高(P<0.05);与复发组相比,晚期未复发组反映迷走神经的指标较低,LF/HF较高(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后,迷走神经可作为术后房颤再发作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重建左房和肺静脉前庭,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中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23例患者保持窦性心律。在消融后3个月行心超检查,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6mm降至34.5mm;未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4mm升至42.8mm,有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前后各组病人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成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扩大的左心房回缩,而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左房进一步扩大,房颤的导管消融对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合并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存在一定挑战,本研究拟评价这类患者房间隔穿刺及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共入选16例[年龄(56±12)岁,10例男性]房缺封堵术后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6例。房间隔封堵器之外无穿刺空间者直接穿刺封堵器,在球囊扩张辅助下建立左房入路后单导管完成所有操作。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为环肺静脉电隔离;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为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线性消融并实现传导阻滞。结果 16例患者中,房间隔穿刺成功率100%,11例(A组)直接穿刺房间隔成功,5例(B组)穿刺封堵器并经球囊扩张后长鞘可顺利通过。与A组比较,B组房间隔穿刺操作时间[(38±8)min vs(5±3)min]、总透视时间[(54±15)min vs(31±11)min)]以及总手术时间[(224±36)min vs(165±35)min)]显著延长,P均〈0.05。除B组中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未实现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之外,所有患者实现既定手术终点,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经胸超声未见房间隔水平左向右分流。平均随访(16±6)个月,12例(75%)患者维持稳定窦性心律。结论房缺封堵术后合并的房颤经导管消融安全,有效。球囊扩张辅助下可直接穿刺房间隔封堵器获得左房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8月,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无围术期死亡、Ⅲ°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3±2.4)h,平均住院天数(5.9±2.8)d。26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2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9.4个月,2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期前收缩。结论: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is)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8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观察组)和同期54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的Pdis、P波最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观察组Pdis和P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is或Pdis加Pmax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较高的特异度(81.5%,92.6%)和阳性预测价值(88.2%,94.6%)。结论 Pdis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因子及其预测价值。方法67例甲亢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对照组(32例,单纯甲亢患者)。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以多导电生理记录仪测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和P波离散度(Pd);以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年龄(49.8±10.7VS44.3±9.5岁,p〈0.05)、左房内径(35.2±3.6VS32.9±2.9mm,p〈0.01)、Pmax(114.6±7.6VS105.4±9.2ms,P〈0.001)和Pd(45.4±8.2VS33.4±7.3ms,P〈0.001)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性别构成、心率、LVEF、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Pmin未见统计学差异。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Pmax、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0)。以Pd≥37.5ms为切点值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阳性预测准确率为76.2%。结论P波离散度增大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Pd≥37.5ms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切点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前后左心房内径、P波离散度、心钠素(ANP)的变化,探讨依那普利对房颤的干预作用及其预防机制。方法: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恢复窦性心律后均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加用依那普利5~10mg/d;对照组不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治疗18个月,房颤复发为终点。观察2组治疗组前后左心房内径、P波离散度、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1.1%比35.7%,P〈0.01);左心房内径治疗小于对照组[(39.4±5.3)mm比(44.5±5.1)mm,P〈0.01];P波离散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3.8±7.8)ms比(51.9±9.8)ms,P〈0.01];AN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28.8±33.5)pg/mL比(165.7±32.1)pg/mL,P〈0.01]。结论:长期服用依那普利能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防止房颤复发,影响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作肺静脉造影行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3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无肺静脉造影组(n=18)和肺静脉造影组(n=16),无肺静脉造影组不作肺静脉造影,余步骤与肺静脉造影组相同,两组均在EnSite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重建左心房及肺静脉,再分别行左、右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为肺静脉与心房完全电隔离。结果无肺静脉造影组消融术时间[(92.78±19.46)minvs.(106.44±20.18)min,P0.05]及X-线曝光时间[(11.47±4.32)minvs.(16.06±8.72)min,P0.05]少于肺静脉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心房三维重建时间[(6.22±2.65)minvs.(6.31±3.00)min,P0.05]、左、右侧环肺静脉消融时间[(21.61±7.66)minvs.(20.50±8.09)min,P0.05;(17.33±10.22)minvs.(17.48±7.86)min,P0.05]及即刻消融成功率[100%(18/18)vs.100%(16/16),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作肺静脉造影,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房颤消融治疗,可达到相同消融效果,可节省消融术及X-线曝光时间,减少手术步骤、耗材和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首次诊断Af(发病时间〈3个月)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住院患者98例。随访6个月后Af未复发者为维持窦性心律组(A组)52例,Af复发者(B组)4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诊断价值。结果 6个月随访后,52例(占53%)仍维持窦性心律,46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2周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8.7±26.3d对1.3±1.4d,P〈0.01)、P波最大时间(Pmax)(P〈0.01)和P波离散度(Pd)(52±12ms对40±10ms,P〈0.01)、左心房直径(LAD)(47±4mm对41±3mm,P〈0.01)和左房自发性声学显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Pmin)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7d(OR=2.61)、LAD〈45mm(OR=2.10)和Pd〈47ms(OR=3.72)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准确性分别为82%、83%和86%。Pmax和左房无自发性声学显影仅是单因素影响因子。结论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射频导管消融( RFCA)是心房颤动(房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关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指标较少。本研究探讨预测房颤首次RFCA术后复发的较为实用的心电学指标。方法对172例在2009年至2010年首次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部行RFCA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测量术前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波离散度( PWD)、PR间期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PtfV1),探讨PtfV1≥0.04 mV·s在预测首次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首次行RFCA患者分为复发组(57例)和未复发组(1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左心房内径、P-max、P-min、PtfV1≥0.04 mV·s与房颤复发显著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fV1≥0.04 mV·s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PtfV1≥0.04 mV·s与房颤的Kaplan-Meier曲线及ROC曲线均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tfV1≥0.04 mV·s对房颤复发预测的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73.9%。结论PtfV1≥0.04 mV·s能够很好地预测阵发性房颤首次RFCA术后复发,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环状电极指示下对肺静脉行射频消融电隔离术.结果20例患者共接受心脏大静脉电隔离治疗28次(6例进行了第2次,1例进行了第3次),隔离静脉68根,肺静脉62根,上腔静脉6根,在房颤心律下消融58根,62根肺静脉中54根达到消触终点.平均操作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20±18)min和(32±9)min.平均随访(5.0±2.3)个月,示13例无房颤发作、2例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总有效率达75%.结论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