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手术正畸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前牙牙槽骨发育不良的术前去代偿正畸临床策略,检查矫正后下前牙槽骨和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提出临床对策,治疗牙槽骨发育不良.方法:从2009-2012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微手术正畸治疗进一步分为2组 10例接受者纳入微手术组(G1组),12例不接受者纳入对照组(G2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2组术前正畸前、后左侧中、侧切牙牙根长度,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G1组术前正畸结束,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2.60 mm,舌侧降低2.22 mm;根尖唇侧厚度增加3.05 mm,舌侧减小0.88 mm,根尖水平总牙槽骨厚度增加2.13 mm,与G2组有显著差异.较之G2组,更好地控制了术前正畸去代偿过程中下前牙牙根的吸收及牙槽骨高度、厚度的丧失.结论:微手术正畸用于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去代偿,能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牙周破坏(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穿孔 等)的风险,克服下颌牙槽骨对去代偿竖直牙的限制,提高此类患者术前正畸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患者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4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及45例恒牙期骨性Ⅰ类错病例矫治前的CBCT图像,测量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厚度,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0437mm、3.0750mm和5.1187mm,骨性Ⅰ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6176mm、4.2765mm和7.0941mm。2组间唇侧、舌侧和唇舌侧总牙槽骨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下前牙区牙槽骨存在菲薄的现象,提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内收下前牙还是去代偿正畸,均要警惕牙槽骨吸收和牙根暴露。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评估微手术辅助正畸治疗对下前牙区牙槽骨开裂的效果。方法:从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就诊的成人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有牙槽骨开裂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选取患者下前牙区进行微手术正畸治疗,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中下前牙区牙周状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前及术后半年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高度无显著差异。术后半年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显著增加(P<0.05),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后半年显著增加(P<0.05)。结论:微手术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开裂疗效显著,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度在术后半年显著增加,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下颌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28岁)共126例,骨性Ⅲ类62例,骨性Ⅰ类64例;按照垂直骨面型(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进行再分组,测量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与骨性Ⅰ类似,下前牙牙根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组中,下前牙牙根舌侧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相同垂直骨面型中,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骨性Ⅰ类(P<0.05);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薄(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较Ⅰ类狭窄,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下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趋于变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正畸去代偿前后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严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1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2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3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P<0.01);4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结论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方法 对17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10例正常(牙合)对照者进行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扫描拍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正常(牙合)者薄(3.3±0.6) mm,其根尖点距唇侧骨皮质距离较近(0.8±0.4)mm(P<0.01);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牙槽骨附着高度较正常(牙合)者低,尤其是唇侧牙槽附着高度较低(5.2±1.3) mm(P<0.01);③下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附着高度、根尖点距唇侧牙槽骨距离具有相关性.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唇侧牙槽骨附着高度较低并且与下切牙唇倾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中应重视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槽骨形态对于下切牙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测量中国正常胎年轻成人上下前牙区不同垂直水平的唇舌向牙槽骨厚度,为研究成人正畸过程中该区域牙槽骨厚度变化规律提供参照。方法:对普查获得的中国汉族正常胎个体进行颅面部CBCT扫描,将三维数据导入专业软件进行重建。选取根尖区(s0)、根中区(S1)两个垂直水平截取各个牙齿的测量图像,对牙槽骨唇舌向厚度测量分析。结果:获得年轻成人正常胎前牙区不同垂直水平的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值。在根尖水平上,各牙位问唇侧或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别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唇侧牙槽骨厚度与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别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中舌侧上下尖牙牙槽骨最厚,唇侧上尖牙唇侧和下中切牙牙槽骨最薄。结论:建立了中国人正常胎人群前牙区不同高度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正常参考值,为研究成人正畸过程中牙槽骨厚度变化规律提供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连续病例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上、下前牙共523颗.应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前牙区牙根周围牙槽骨状态,并使用测量软件进行定位分析牙槽骨厚度,检查牙根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61.57%,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93%,骨缺损(牙槽骨开裂或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77.44%.其中下颌骨(58.52%)较上颌骨(41.48%)好发,所占比例尤以下颌尖牙最高(21.23%),上中切牙最低(6.17%).男性与女性在多数前牙唇侧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在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就诊的病例中,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较高,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过程中是否是牙根吸收或牙槽骨吸收的潜在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畸治疗中的牙齿移动有赖于牙槽骨的改建,研究影响牙槽骨形态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医生了解错牙合畸形的的病因机制,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可能与前牙区牙周牙龈生物型、骨面型、前牙唇倾度、前牙拥挤度、年龄、性别、舌体体积和舌体压力等因素相关。文章就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畸治疗中的牙齿移动有赖于牙槽骨的改建,研究影响牙槽骨形态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医生了解错牙合畸形的的病因机制,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可能与前牙区牙周牙龈生物型、骨面型、前牙唇倾度、前牙拥挤度、年龄、性别、舌体体积和舌体压力等因素相关。文章就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前骨增量手术中使用可吸收膜和不可吸收膜在牙槽骨再生方面的区别。方法在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成人患者中通过锥形束CT(CBCT)检查选取下前牙区骨开窗骨开裂的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其中一组在治疗过程中覆盖的生物膜材料选择可吸收膜(可吸收膜组),另外一组治疗过程中覆盖的生物膜材料选择不可吸收膜(不可吸收膜组),在充分告知知情同意下进行手术。通过CBCT测量术前及术后半年每颗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及唇舌侧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并由此计算术前及术后半年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增量变化的情况,使用t检验对比可吸收膜组与不可吸收膜组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增量。结果可吸收膜组接受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1.8±0.5)mm,舌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0.6±0.5)mm,唇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2.3±0.5)mm,舌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0.5±0.6)mm;不可吸收膜组接受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2.1±0.5)mm,舌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0.7±0.6)mm,唇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2.4±0.6)mm,舌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0.4±0.5)mm。可吸收膜组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与不可吸收膜组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3),舌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0.587),唇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596),舌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6,P=0.414)。结论术中使用不可吸收膜可以显著增加唇侧牙槽骨高度,但二次手术对患者接受度的影响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内收前后切牙区唇侧、舌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5例,治疗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行前牙内收,内收前后分别拍摄 CBCT 片,对其上、下颌8颗切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上、下颌切牙内收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下颌更为显著(P <0.05),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P <0.05)。结论: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切牙行大范围舌向移动时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临床治疗中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骨性Ⅱ类错患者切牙区牙槽骨的结构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取年龄在11~16岁维吾尔族骨性Ⅱ类错患者60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各20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Adobe Photoshop cs7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相应实验指标:切牙区牙槽骨厚度:上下颌切牙根中点、根尖点唇腭(舌)侧牙槽骨厚度(UBM、ULM、LBM、LLM、UBP、ULP、LBP、LLP),及根尖点牙槽骨总厚度(UBP+ULP、LBP+LLP);切牙区牙槽骨高度:上下颌切牙唇腭(舌)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UBH、ULH、LBH、LLH);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牙槽骨厚度:UBP+ULP、LBP+LLP、UBP、UBM、LBP、LBM、ULP、ULM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牙槽骨高度:LBH低角组与高角组、低角组与均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骨性Ⅱ类错患者切牙区在低角组牙槽骨最厚,高角组牙槽骨最薄;下颌唇侧低角组牙槽骨高度最低,高角组最高,提示在对维吾尔族青少年骨性Ⅱ类错高角型患者治疗过程中,前牙内收时要防止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而对于低角型患者唇侧牙槽骨较厚,前牙内收范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接受正颌手术治疗前,通常需要进行术前正畸去代偿治疗,但常因患者牙槽骨薄,代谢慢等特点,在彻底去除代偿过程中会对牙周组织造成不可逆的创伤。牙周加速成骨辅助正畸治疗(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PAOO)的出现,为骨性Ⅲ类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其可以显著缩短术前正畸治疗时间,增加牙槽骨厚度,降低牙根吸收、骨开裂及骨开窗的风险。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需要通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达到矫正目标。术前正畸去代偿是其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拟从术前正畸阶段上下前牙去代偿的目的及意义;临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应的解决方法及展望做一综述,阐述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去代偿对正颌手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患者舌姿势位与下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骨性Ⅲ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舌背从后到前4个位点至硬腭的距离(PO1,PO2,PO3,PO4),根据CBCT图像在釉-牙本质结合处(S1层面)、牙根中部(S2层面)及根尖(S3层面)颊舌径最宽处测量颊侧牙槽骨厚度(S1P1,S2P2,S3P3)和舌侧牙槽骨厚度(S1L1,S2L2,S3L3),并对PO与SP,SL分别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釉-牙本质结合处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S1L1与舌前部舌背至腭顶距离PO3,PO4呈负相关关系(r=-0.16,-0.02,P<0.05)。牙根中部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S2P2与舌前部舌背至腭顶距离PO3,PO4呈负相关关系(r=-0.02,-0.04,P<0.05)。根尖处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S3P3与舌前、后部舌背至腭顶距离PO1,PO3,PO4呈负相关关系(r=-0.34,-0.07,-0.33,P<0.05)。结论随着骨性Ⅲ类患者舌背至腭顶距离的增加,舌姿势位降低,同时,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前牙区牙槽骨骨裂孔现象及对正畸治疗的影响。方法对30例正常及90例骨性错畸形患者进行锥形束(CBCT)扫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骨裂孔多发于下颌,侧切牙最为常见,整体发病率以骨性Ⅱ类错畸形最高,骨性Ⅲ类错畸形最低;骨性Ⅰ类错畸形和正常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时应重视骨裂孔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48例,基于治疗前的锥体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测量牙齿长度、前牙倾斜度、下颌平面角。结果 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为(3.34±1.33)mm,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为(1.24±0.51)mm,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30±0.89)mm,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68±0.88)mm。上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齿长度和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附着高度较低,舌侧牙槽骨较厚、附着高度较高。上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切牙唇倾度、牙齿长度、下颌平面角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